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殷墟丨嗡蓝静法界,乾元亨利贞
殷墟丨嗡蓝静法界,乾元亨利贞
「殷墟」
嗡蓝静法界,乾元亨利贞
01
20世纪中国项重大考古发现的榜单上排在首位的是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论名气可能不如众多帝陵之类的遗址,但能位于榜首,定然是有独特之处。
这算是20世纪的一个总结了,21世纪的考古大发现也很多重大级别的。
多年前,年的夏季,也就是光绪二十五年,北京城内一名叫王懿荣的人得了疟疾,家人就赶紧到北京的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抓药,药方里一味叫“龙骨”的药(龙骨其实就是各种甲骨,龟甲和兽骨),引人注目的是它们上面似乎有一些奇异的划痕,不像是随手乱划乱削的,倒像是一种有序的编排。
馆藏甲骨片
巧合的是,这个王懿荣是当时朝廷的国子监祭酒,相当于清华北大等最高等学府的校长兼教育部部长之类的职务,另一方面他还是一位金石专家,对于各种铜器碑石特别是铜器碑石之上的文字有很深的研究。所以当看到这些古老的骨头上尽然有奇怪的划痕的时候,他的职业敏感性察觉到这不是一般的划痕,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甚至有可能是一种远古的文字。
王懿荣拿出自己收藏的古钟鼎,将这些甲骨上的刻划与钟鼎上的文字进行比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应该是一种比金文更为古老的文字,它形成的时间非常接近那个传说中的商王朝。
殷墟博物馆鸟瞰
这里需要特别交代一下,我们现在对于商朝很熟悉,但是现在那个年代,光绪二十五年,商朝只存在于古籍里,是个只有几条文字记载的传说,没有人或者实物来证明它是不是真实存在(“夏”也经历了类似阶段),所以如果这些古文字能证明和商朝有联系,那就还是侧面证明商朝的存在了。中国的文明历史就会往前推个几百上千年,其意义之重大毋庸置疑。抱着这样的期许,后来有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其中最有名的叫刘鹗,开始了对甲骨文的研究。他花了一年的时间出了《铁云藏龟》六册。在这本书里面,刘鹗指出这些甲骨上的奇怪划痕,就是殷人刀笔文字,也就是商代遗物,这一说法立刻得到很多人的追捧,同样也遭到了不少人的强烈反对,总之引起了巨大的争议。
殷人刀笔文字
当时是因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以后,好久人们都还不知道甲骨是安阳小屯出的,因为古董商为了垄断居奇,不跟这些甲骨学家们说是在哪出土的,他说是汤阴山出的,要么就说是卫辉出的,由于不知道甲骨文的出土地,当时的学者无法验证它的真假,也搞不清楚到底还有多少甲骨存在,自然导致了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也就让很多学者质疑它的真实性,直到年,一个人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一尴尬的局面,他叫罗振玉,罗振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甲骨出土于安阳小屯,然后直接派人去收购了,打破了古董商的垄断,按理说这是件好事,但这个突破竟然引发了一个让很多人都痛心不已的悲惨状况。
罗振玉
02
由于甲骨文的价值逐渐地被人们认识了,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收购,还有古董商都到安阳去买这些甲骨,所以当地的老百姓一到冬天就拼命去挖,(因为其他季节还要干农活)。不仅是引来了不少以赚钱为目的胡乱挖掘的百姓,更糟糕的是不少洋人也盯上了这里。
据统计,从年到年,安阳小屯村大约发生了九次大规模的私人挖掘,小挖小掘更是不计其数,总共出土了甲骨10万片左右,有相当一部分流入外国人之手。流散到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总数片以上。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当时很多有识之士感到十分痛心。
殷墟博物馆,水池里是个大龟甲雕塑
年就知道出土地,到年还有人私自盗掘,20年来就没人插手主持工作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大部分人都在忙着保命,专家学者亦是如此;第二,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职业的考古学家,或者说没有考古这个行业,想挖也不知道怎么下手,这一耽搁就耽误了20年,直到年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科研机构叫中央研究院,偏重历史这块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南京成立,史语所的所长是原中山大学文学院教务长,大名鼎鼎的傅斯年,他上任之后将发掘甲骨列为头等大事,中国现代考古史或者说中国科学的考古史才有了开端(之前都是收集古董、搬山卸岭、堪舆倒斗),经历了将近三十年的盗掘,最先需要考虑的是小屯村还能否挖出有价值的甲骨。
殷墟博物馆设计还挺不错的。
傅斯年决定开始对河南安阳小屯村的考古发掘行动,他的第一步就是派甲骨学者董作宾来到河南安阳考察,先确定是不是有发掘价值,董作宾先生去安阳之后,他首先到县城里走访中学的老师,聊一些甲骨文出土的情况,另外到了古董铺看了一些甲骨,然后又亲自到小屯村访问村民,也到处看了一些农民挖的那些坑穴,还捡了一些东西,他经过一番亲自调查以后,就写了一个报告给史语所,结论是这甲骨远远没有挖完,非常值得要再挖。
03
消息传到傅斯年,他一方面当然很开心,另一方面又非常愁人选问题。二十世纪初,中国还没有一个专门学习现代考古的人,也根本没有一支自己的考古队伍,最终傅斯年找到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李济。(本来是想为这个人写一篇人事音书的)
年轻时候的李济
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他在考古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有不少人给他冠以“考古学之父”的称呼,简单介绍一下,李济,年出生于湖北钟祥,年前往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这是第一段求学经历,进入美国克拉克大学之后,因为好奇,李济选择了心理学,一年之后他就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接着又花了一年拿下了社会学的硕士学位,年李济又转到了哈佛大学,用3年时间获得了人类学博士的学位,五年时间本硕博连读,绝对的天才级人物,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虽然跨了三个学科,但都不是考古学,不过现代考古学也因此综合了这三个学科。
年老时候的李济
哈佛大学毕业之后李济决定回到祖国发展,他认识了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丁文江,他们俩刚认识没多久,初出茅庐的李济竟然指出丁文江做的人体测量数据有一些微小的错误,丁文江重新核对之后发现,这是自己制作的卡尺不够精确导致的。这让丁文江对李济刮目相看了,作为一个科学界的老前辈,丁文江开始热情地把李济介绍给国内外的专家们认识,并把他引上了考古之路。
《清华学校研究院同学录》中的教员合影,从左到右:李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
幸运的是很快李济就迎来了一次实操的机会,年8月25号,河南新郑南街李家楼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双墓道大墓,在丁文江的积极推荐之下,李济一个人独自来到了河南主持考察工作,开启了李济的考古之路,之后年,李济发掘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李济都是有资格主持安阳这次考古发掘的,不过傅斯年更为欣赏李济的是他的德行。
民国十八年,殷墟第二次发掘,李济与董作宾坐台车上
年,美国弗利尔艺术馆想要组织一支中国考古发掘队(发掘山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他们力邀李济作为主要负责人,可让美国人没有想到的是李济虽然同意了邀约,但也提出了一个合作条件,那就是在中国考古就一定要和中国的学术团体合作,更重要的是绝不能把发掘出的文物带出中国,这一点让美国人觉得难以接受,美国出钱出技术来发掘,自然是看中了那些文物,不能带走岂不是白花了钱,不过最终美国人还是被李济的德行,坚定的民族气节给折服了,艺术馆回复说,我们绝不会让一个爱国的人做他不愿做的事。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深深打动了傅斯年,在他看来,李济德才兼备。这一次安阳的发掘工作领队非他莫属。
左起: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年在安阳小屯合影。
04
年秋,小屯村发掘就迎来了一个重大发现,有四块清晰完整的龟板上频频出现了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字,这个字出现频率之高是所有甲骨文之最,很显然这个字在甲骨文当中,一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人说是官名,有人猜是地名,但是各种解释代到句子中都读不通,后来还是董作宾经过了各种分析对比,提出了这个字应该是今日汉语当中的贞,元亨利贞的贞,占卜问命的意思。
这个上面那个字,仔细看的话前面龟甲上也有。
代入这个词的意思后专家们立马得到了对甲骨文的全新解读,这些记录在甲骨之上的文字,应该都是一条条的卜辞,记录着占卜的日期、占卜者所占之事是否应验以及是否采用等等。
传说当中的商朝人,很痴迷于占卜一事,小到天气出行做梦,大到生子祭祀征战他们都要习惯于先算上一卦,还有通过“贞”专家还摸索到了甲骨文断代的科学方法,确定了是商代的文物。也就是说那个传说当中的商代的确是存在的。中国有记载的历史就此推到了三千三百年以前。
殷墟博物馆平面图
据记载,商王朝的第二十任王盘庚统治时期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迁都,很快一座繁荣的新都耸立在了中华大地上,这就是北蒙也叫作殷,所以盘庚迁都之后的商朝又称之为殷商,根据研究所谓的新都城殷,就是现在的安阳小屯村。
殷墟博物馆为了融入环境,是建在地下的,减小对遗址的破坏。
05
年,3月,新一轮的发掘工作又开启了,数十天后一个震惊中外的消息从考古现场传来,小屯村的下面竟然是中国最早的王陵,商王的大墓,气势恢宏,形制壮阔,面积达到多平方米,正是这一次考古发掘,证实了殷商都城就在今天的安阳小屯村,有力证明了商王朝的真实存在,穿越三千多年的时空,一个尘封已久的神秘王朝——商朝,开始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考古工作渐入佳境,考古专家们已经越来越接近商王朝的核心秘密了,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日本人侵略的铁蹄已经越来越近,考古工作已经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了,只能抓紧挖一点是一点,可是在战前的最后一次发掘当中,又有了一个震惊的空前大发现。
殷墟发掘现场:站最高的是李济,坑边坐着的是王湘。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听到消息的李济心急如焚,如果战争全面爆发,安阳这个原本平静的小村庄一定会被战火所笼罩,考古发掘是刻不容缓,一番准备工作后第十三次发掘正式启动,这一次慌急慌忙的加速发掘竟然出土了一个极其惊人的发现——YH号坑。这是殷墟发掘以来最重要的发现。
这个是复原的号坑
06
年6月12日下午4点,这一天的发掘工作即将结束了,突然从一座坑里面传来一声惊叫,发现了一个距地表6米多深的大坑,就是著名的YH坑。里面一具身体蜷曲的人骨架以及大量的甲骨。所以考古人员就加班投入到紧张的发掘工作中去,这时候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这个坑内深处,竟然还有一片从未扰动过的甲骨层,满坑皆是大片的甲骨,多到没有地方下脚。
一直挖到第二天,数量越来越多,甲骨越来越大,考古人员本来就没有什么发掘经验,不下坑,难得清理,下坑可能会踩坏甲骨,而且一片一片的清理耗费时间太长,日晒氧化等都是对文物会造成不可逆的破坏,所以当时采用了一个办法,整体搬迁。
这是当时打包好的号坑。
现在的考古发掘工作中,经常会用到这一措施,直接把整个墓打包装好,起重机吊起装车转移到密闭的大仓库中,既不破坏文物,也能使考古作业人员更加高效地完成发掘工作。
上世纪30年代,这个方法并没有条件实施,人手不足,没有大型机械,所以考古队员先是剥离土层,沿四周向下挖,最后形成一个柱型的土块。之后找木匠用大树锯成板材,制成大木箱,经过四五天的努力,才把甲骨柱整体装进了木箱,又用了两天时间才把大木箱从挖掘坑里面拉了出来.但是在当时只有人力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把重达6吨的大木箱运到几公里以外的安阳火车站,成了难题。
当时的王湘、石璋如先生找了一个给袁世凯抬过棺材的一个姓李的工头,组织了64个抬房工人,列队两边分64个人,以锣为号,三声锣毕起身,咔嚓,杆子就断了,箱子纹丝不动,然后李工头就说我不干了,就撤了。
殷墟第一次发掘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第一批专家、工作者。
考古队只能自己想办法,用老乡盖房子的榆木做主杆,重新规划抬位图纸,用48人来抬,用了2天的时间走完了那5里地,运到了火车站。这样才使得YH号坑顺利的运到了位于南京的历史语言研究所,虽然运送很艰难,但是运回来的甲骨坑让所有人觉得这个代价非常的值得。
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专家们共剥离出有字甲骨片,出土甲骨数量之多被誉为是地下档案库,同时也标志着殷墟的发掘达到了抗战前的最高水平。
07
后来经过研究坑里的人骨架,专家推测死者可能是自愿跳入坑中殉葬的。殷商时期开始使用甲骨之后,人们大多会有意识地将它们储藏起来,这个号坑应该就是商人储藏甲骨的大型窖穴,而这名殉葬者可能就是这个甲骨窖穴的管理员,根据进一步研究专家们发现这些甲骨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农业、天象、历法、生育、疾病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内容之多之广成为了我们研究那个远古时代最为宝贵的参考资料。
亚址方尊,有点四羊方尊的雏形了。
这些内容与商朝的一位重要人物有关,盘庚的侄子——武丁,商朝的第23任王,也是商王朝最有作为的君王之一,YH号甲骨坑出土的一万多块甲骨全部出自于武丁时代,记录了大量我们不知道的历史故事,比如说武丁继位之后,曾用了长达三年的时间对周边方国部族进行战争,他拓展了商朝的版图和势力范围,而这一故事当中我们还认识了一个之前从未有记载却十分重要的大人物——妇好。
妇好庙号“辛”,这是后母辛鼎,没有后母戊鼎那么大。
一块甲骨上这样写道“妇好供人于庞”,也就是说妇好在一个叫做庞的地方征兵,“贞,登妇好三千,弇旅万,乎伐羌”意思是妇好领了三千兵马加入了国王的军队,一起去征伐远方的国家,妇好是一位商朝的大将军,这个妇好将军怀上了武丁的孩子,在卜辞中武丁对于未来出生的孩子非常关心,甚至想要通过占卜来了解孩子的性别,所以妇好其实还是一位王后,贵为王后竟然还要上阵杀敌,甚至还怀了孕,着实令人难以想象。
贞,登妇好三千,弇旅万,乎伐羌。这片卜辞现在英国爱丁堡。
08
当专家准备继续往下研究的时候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整个华北地区陷入了日本人的战火之下,所以李济等人的发掘工作,不得不被迫停止,而日本的学者们开始了对殷墟的非法挖掘,虽说这一次考古发掘,没能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是对于中国考古界来说,殷墟的意义太重大了。
殷墟第一次发掘,董作宾﹝右﹞及李春昱﹝左﹞测量绘图。
年到年,在殷墟的考古发掘不仅证明了商王朝的真实存在,更让我们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商朝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不仅是中国考古学团体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科学发掘方法,第一次主持的发掘,而且很多参与发掘的人都是从这里开始成长起来的。
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在殷墟合影。
解放前的十五次发掘培养了一批力量,到解放后历次的发掘也培养了很多的考古人才,不但是考古工作者,还有技工,所以说殷墟是中国考古的摇篮。
致敬第一批力量
09
结语
殷墟在20世纪中国项重大考古发现上荣登榜首确实是实至名归的,为了给自己点计划和压力,我还是把这里面前十的考古发现都挨个走一遍吧,反正都是我很熟悉可以信手拈来的。
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很久没更新了(9个月),这篇也是花了一周的碎片时间码出来的,结果整理又花了一个星期都没定稿。想留一句话结尾,不料真是长期没有熏陶,还时常酌酒,导致海马体萎缩,脑灰质减少,提笔忘字,词不达意,嫁接了一首,结果债主不满意,就另作了一首。
10
资料补充
甲骨四堂,郭董罗王,指的是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
王懿荣死后,其子为还旧债而出售家中所藏古物,于是将王懿荣所藏甲骨大部分卖给了刘鹗。刘鹗前后共收藏带字甲骨达余片,是当时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家。
王亥(商高祖,今人称他为华商始祖)很会做生意,训练牛既能驮货又能拉车,驾牛车沿黄河北岸到各诸侯国去做生意,所以外部落的人把他们这些做生意的人称为“商人”,这就是“商人”称呼的由来。
李济是中国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年的山西夏县发掘了西阴村遗址才是第一次中国人主持的考古发掘
年底,国共之争的战线不断南移,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决议选一批文物运往台湾。因几年前俄国人打进长春时,溥仪带去的故宫国宝被劫掠一空,为了不能再发生这种事情,所以李济表示,文物去哪儿他就去哪儿。
让儿子学医是李济的心愿,但李光谟留在大陆加入了共产党,从事马列主义哲学理论的翻译。
李济主持殷墟发掘的功绩当年曾出现在范文澜主编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后来就只剩下一句话:“解放前也有人做过一些发掘。
年,李光谟接到任务,去见赴美访问回台湾的李济,并找机会留他们在大陆,这是他们父子三十年里的唯一一次见面。
李济生平最得意的学生,一个是夏鼐,在大陆成了共产党“又红又专的考古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一个是张光直(美国科学院院士),留在了美国,最终衣钵继承给继子李光周,但李济去世后几年他就病逝了。
张光直谈论老师李济:“我强烈地意识到,李济一生之所以一再拒绝美国一些大学提供职位的邀请,没有移民过去,最根本的原因是他感到自己必须留在国内看到安阳研究的全过程。”
80岁的李济撰写毕生最后一部学术专著《Anyang》,欲向世界介绍安阳,因此他选择用英文来写。
李济的遗嘱是,多留点钱给李光谟,少留点给李光周,总体上持平。他觉得亏欠了大儿子。年,李光谟向夏鼐提议,把自己分得的钱捐出来设一个“李济考古学奖”。最初夏鼐非常兴奋,说,应该应该。但李光谟托人把钱寄回国后却找不到夏鼐了。后来一位朋友告诉他,考古学会理事会上有人问起过这事,夏鼐的回答是上头不批:大陆第一个考古学奖,不能以一个去了台湾的人命名。
年,大陆出版《安阳殷墟头骨研究》,收入李济的两篇论文,夏鼐在序言中称李济是将体质人类学引进中国的前辈学者之一。这次他没有再回避他们的师生关系。当年6月,夏鼐去世,大陆考古学界的最高奖最后以夏鼐的名字命名。
李济一生发掘、保管文物无数,遗物里面却没有一件古董,只有台北故宫博物院送的三两件仿造艺术品。他一直谨守自己当年立下的规矩:考古工作者不藏古物。
李光谟外孙在牛津大学读考古学,考古(李济)→翻译(李光谟)→新闻(李宁)→考古(陈北辰)
张光直曾说:“就中国考古学而言,我们仍活在李济的时代。”
李敖称:“李济三十一岁起就做学阀,八十四岁才在武侠小说中死去。他垄断学术,自己不研究也不给别人机会,‘安阳发掘报告’有始无终,‘中国上古史’计划拖延不做”,又称李济是“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 。
李济的人事音书就不写了,历史的尘埃压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END-
配图:部分源于网络
文字:达奚
排版:达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