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所有人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疟疾严重
所有人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疟疾严重
1
每年4月25日是世界防治疟疾日,疟疾目前仍是公众健康所面临的最严重威胁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大约40%的人口受疟疾威胁,每年有3.5亿-5亿人感染疟疾,万人因疟疾死亡。
每天有万儿童因患疟疾而失去生命。发病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的老、少、边、穷地区。
今年,世卫组织与伙伴组织一起宣传的世界防治疟疾日主题为“准备击败疟疾”,强调全球疟疾防治界共同努力和承诺,围绕实现一个无疟疾世界的共同目标团结起来。
2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按蚊,按蚊吸入疟疾病的血,再叮咬健康的人时,就会把它唾液中的疟原虫带进健康人的血液,使健康人发病。
那么如何预防疟疾?哪些人易感染疟疾?疟疾发作有什么症状呢?
疟疾的预防
1、自我防护是预防疟疾的主要手段,关键是不被蚊子叮咬。
2、按蚊属于夜行动物,在夜间外出时须穿上长袖长裤。
3、在外露的皮肤上涂抹驱蚊水或者药膏,出汗后需要再次涂上。
4、尽量在有空调或者蚊屏的室内休息,空调温度可调低一些,因为低温会减少蚊子的活动。
这些人易感染疟疾
1.孕妇
2.幼童
3.艾滋病人
4.来自无疟疾流行地区的国际游客
5.源自疟疾流行区的移民及其子女
疟疾的主要症状
首先会感到全身发冷,然后是发热,体温可超过40度,头很痛,几个小时后会大汗淋漓,出汗后体温也就恢复到正常。这样的症状隔1到2天后会再发一次。
有些病人的症状不典型,只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像感冒的症状,往往容易被误诊。
现有的疟疾最佳治疗方法,特别是恶性疟疾治疗方法,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
3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疟疾是这样记载的。
《诸病源候论》云“此病生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有寒热,休作有时,皆由山溪源岭瘴湿毒气故也。”
其文指出感受“疟邪”是发生疟疾的重要原因。但感受疟邪之后,是否发病,还决定于机体正气的强弱。
如正气充沛、抗病力强,虽感受疟邪也不一定发病。张景岳说:“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为风疟,义可知也。然又惟素质薄弱或劳倦过伤者尤易感邪。”此即所谓“无虚不成疟”。
疟邪进入人体,邪伏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时则疟病发作,正胜邪退则疟邪伏藏。
发作时邪入与营血相争,卫阳不能外达,所以会感到身体发冷。其后邪出与卫阳相搏,热盛于外,所以出现高烧发热的状况。疟邪退伏,不与营卫相搏,汗出热退,疟症解除。
疟邪伏藏的深浅不同,有1天、2天和3天。只发作一天的人,疟邪潜伏比较浅容易治好;连续三天发作的人,疟邪潜伏较深所以治疗较慢。
由于复感风寒,暑湿及饮食劳倦所伤的诱发因素不同,以及人的体质有所差异,因此,疟疾发作之后,其病理表现亦有不同。
典型发作的为“正疟”;阳盛之体或感受疟邪而挟有暑热,出现热多寒少的为“温疟”;如阳虚之体或兼感寒湿,表现寒多热少的为“牝疟”;若疟疾反复发作,气血亏虚,痰瘀凝聚,脉络阻滞,结于左胁下,发为症积,则为“疟母”。
正疟
疏调督脉,和解少阳。以取督脉、手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取穴:大椎、间使、阳陵泉。高热持续不退者,加合谷;剧烈头痛者,加八冲。
大椎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穴,能疏调一身之阳,祛邪外出,同时清热解表退热;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穴,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厥阴与少阳相表里,二者合用和解少阳之邪,助大椎截疟;合谷有较好的退热解表、通络镇痛作用;八冲可祛邪截疟,解表止痛。数穴合用,各奏其效,病自向愈。
温疟
清热,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足太阳、手阳明、任脉经穴为主。
取穴:大椎、后溪、曲池、飞扬,神阙。
大椎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后溪为手太阳之输穴,通督脉,亦能宣发太阳与督脉之气,祛邪外出;曲池为手阳明之合穴,清泄阳明,并能发汗;飞扬是足太阳之络穴,神阙有“脐通百脉”之说,二者协同诸穴驱邪外出。邪气去则气津复。
牝疟
温化、和解、截疟。以取督脉、手少阳、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
取穴:陶道、液门、中脘、公孙。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陶道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疏风解表,扶正祛邪,清热截疟;液门为手少阳经荥穴,和解少阳,治寒热往来;中脘是胃之募穴,又是手少阳、足阳明、任脉、手太阳之会穴,健脾和胃,疏调胃肠气机;公孙为脾之络,别走足阳明胃,配合陶道能截疟,配合中脘能治脘胁痞闷;内关则是心包经之络穴,别走手少阳,古有“胸胁内关谋”之说,可降逆止呕。
疟母
健脾养血,散结软坚。以取足太阳、足太阴、足阳明、足厥阴经穴为主。
取穴:脾俞、章门、丰隆、三阴交。贫血明显者,加膈俞、肝俞;脾肿大者,加痞根。
脾脏之背俞健脾益气,助运化痰;脏会章门健脾化滞,疏肝散结;丰隆化痰,三阴交活血行气;加膈俞、肝俞调补气血。全方既有利于气血恢复,又有助于症积的消散。
本文由综合整理/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
深圳财经频道现场报道东元集团新文化·新世界盛典在深举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