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地震灾害后的环境卫生对策

地震灾害后的环境卫生对策



医院订阅哦!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我国正处于地球两大地震带交接处,地震灾害多发。地震发生后,首要的卫生工作是紧急医学救援,救治伤员,应急安置灾民;同时,还应加强震后的环境卫生工作,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一、卫生评估降低震后灾害

地震灾害发生后,应首先进行地震区域的卫生评估,为震后的救灾防病提供基础资料。

1.基本卫生资料评估。地震灾后,应首先收集该地区基础人口资料、卫生设施(人员)可及性资料、传染病地方病流行情况等基础资料。

2.环境卫生脆弱性评估。地震灾后,环境卫生工作应首先确定供水、食品卫生、粪便处理、垃圾处理、帐篷等的需求和优先顺序,还应从放射性危险、化学物污染、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的角度综合考虑空气、水、土壤的污染情况对健康的影响。

3.环境卫生需求评估。除紧急医学救援外,还应充分评估医疗点和医疗人员配备量、药品和杀虫剂配备量、供水和消毒剂配备量、临时厕所和垃圾收集点的设置量等环境卫生需求。

二、恢复供水加强饮水消毒

震后各种供水水源可能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饮水水质卫生条件恶化,组织应急供水是卫生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1.震后初期,瓶装水等包装水供应和水车送水是非常有效的保证饮水安全的供水方式。

2.积极寻找备用水源。备用水源的选用应满足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便于维护、经济技术合理的原则。

3.加强饮水消毒。震后应尽快恢复市政供水或集中供水,在恢复供水前应加强水质监测力度,合格后方可供水;选用备用水源供水、分散供水和自供水时更应该强化饮水消毒。

三、规划有序分区临时安置

震后房屋等设施破坏,临时设置的灾民安置点应合理规划,分区设置。

1.设立临时安置点应充分考虑地质、水文条件,防止余震、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对安置人群的危害。

2.临时安置点应设置医疗点、供水点、垃圾集中收集点、临时厕所等,各区域应相对独立设置,避免交叉污染。

3.安置点应便于排水,应防止污水污染水源;通风良好,防止回风。

四、修建厕所杜绝分散如厕

灾后粪便的管理是预防传染性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灾后厕所的设置应满足群众需要,同时应因地制宜,尽快设立临时厕所,避免分散如厕。

1.原有公厕在破坏不严重的情况下,应尽快修复,评估其安全性和可用性后恢复使用。

2.在灾民安置点,应尽快设立临时厕所,厕所应设置在下风向,底部应不渗漏,避免污染水源,设立的厕所应有明确标识,夜间应有照明。

3.在人员密集区域或不方便搭建临时公厕的安置点,可采用流动厕所,加强对流动厕所专人管理,及时清理并消毒。

五、流水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灾区卫生条件受限,卫生防病的首先任务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肠道传染病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因此,加强粪便管理和防止病从口入尤为重要,而流水洗手是最有效的预防肠道传染病的措施。

1.震后初期,应尽量减少接触人畜动物尸体和经地表水浸泡的家具、衣物等物品。

2.在饮水供应受限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用手揉眼睛、直接抓取食物食用,在进食前可采用免洗洗手液等进行手部卫生消毒。

3.如条件允许,应尽量设置专门的洗手龙头,采用经处理的水流水洗手,洗手时可用肥皂或洗手液充分搓洗以清除污渍和微生物。

六、垃圾分类集中收集处置

地震灾后,安置点垃圾应实行分类集中收集处理。

1.医疗垃圾尤其是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垃圾,应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进行专门收集处置。

2.生活垃圾应设置集中收集点,实行专人管理,收集点应与居住区尽量隔离,垃圾应进行适当消毒,避免腐败或异味产生。

3.垃圾收集点应避免渗漏,防止污水渗入地下污染水源;应有防止动物尤其是啮齿类动物活动的措施,避免人兽共患病的发生。

七、尸体处理兼顾伦理卫生

地震灾害往往突然发生,造成一定的人员或动物伤亡。灾后尸体处理,除考虑传染病防治和环境卫生要求外,还应充分考虑伦理需求。

1.一般来讲,死亡或腐烂的尸体不会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无需进行消毒,但如果尸体经粪便沾染、污水浸泡、虫鼠接触后,为避免疾病的发生,应对尸体进行充分消毒处理。

2.尸体处理时,应考虑伦理需求。尸体应尽快确定身份,以保证丧失亲人的心理(精神)健康。短期不能确认身份的尸体,应进行防腐处理。

3.动物尸体应尽快焚烧或掩埋处理。避免其他动物接触或污染水源。

八、虫媒防治切断蚊蝇鼠患

地震灾害发生后,环境条件的改变可能会导致某些昆虫和鼠类数量的增加,公共卫生设施破坏也有利于蚊蝇等的大量孳生,居住设施的破坏也导致人容易失去纱窗、蚊帐等的保护。因此,应加强虫媒防治,防止蚊蝇鼠患影响人群健康。

1.地震发生后,应充分调研该地区震前的地方病和传染病流行状况,着重注意该地区是否为鼠疫(鼠传播)、疟疾(按蚊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虱子传播)、登革热(伊蚊传播)、回归热、出血热(蜱传播)等的自然疫源区。

2.在临时安置点,应对厕所、垃圾收集点、水洼、污水沉积区采取灭蚊蝇、杀虫和防鼠措施,避免蚊蝇孳生和鼠类出入。

3.救援人员和医务人员可采用穿戴杀虫剂浸泡过的防护服来防止蚊蝇的叮咬,特殊人群如病人、伤者、老人、孕妇和儿童,必要时可采用疫苗或药物预防。

九、健康促进增强卫生宣教

地震灾后,健康教育是有效的卫生防病对策。

1.地震灾后,应及时进行卫生宣教。重点







































国内成立最早的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的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hl/16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