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精彩时事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精彩时事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屠呦呦,女,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年9月23日,国际医学大奖—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将其年临床研究奖颁发给屠呦呦,以表彰她为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所作的巨大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年9月5日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首都斯德哥尔摩宣布,WilliamC.Campbell(美国)和Satoshiōmura(日本)、YouyouTu(屠呦呦,中国)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WilliamC.Campbell和Satoshiōmura发现了蛔虫寄生虫感染新疗法,YouyouTu发现了疟疾治疗新方法。

一夜之间,因为诺贝尔奖,这个已经85岁高龄的女士屠呦呦,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被全世界熟知。然而这样的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此之前却是一个没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被戏称“三无”科学家的人。在她获奖之前,有关青蒿素的发明一直饱受争议,更有人质疑青蒿素的发现是否归于屠呦呦……

关于屠呦呦,让我们来看一看那些或许你不知道的事。

抗击疟疾的“中华神药”———青蒿素青蒿素是植物药吗?

青蒿素最初是从一种名叫青蒿的植物中提取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的蒿指的就是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而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它能“治疟疾寒热”。

疟疾就是民间俗称的打摆子或寒热病,是一种由疟原虫感染导致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携带疟原虫的按蚊叮咬人群而传播,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包括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疟原虫感染人体后,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主要致病阶段则是红细胞内期的裂体增殖期。

青蒿素会产生耐药性吗?上世纪90年代,在非洲一些地区治疗疟疾仍普遍采用奎宁,但这种药物对肝肾功能损伤较大。青蒿素是和已知其他抗疟药完全不同的新型药物,其可能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研究显示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疟原虫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虫体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在目前的一线抗疟药物中,青蒿素仍是WHO推荐的首选。尽管临床结果显示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有效率接近%,但它仍然面临着疟原虫对其产生耐药的可能。而由于现阶段还没有替代它的药物,因此WHO推荐在使用时尽量配合用药,以尽可能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青蒿素为什么只能低温提取?

在青蒿素研究的最初阶段,屠呦呦按照通常的中草药方法进行煎煮,其疗效并不好。后来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难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温或酶的影响?青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绞出“汁”来?只有嫩的枝叶才会绞出汁来!

后来的实验证明,确实只有青蒿叶子才含有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占大量份额的坚硬茎秆是不含青蒿素的。屠呦呦重新设计了研究方案,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而这正好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温度,这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在年出版的专著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目前,我国关于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仍在进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也在继续着一系列关于青蒿素的研究,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新药开发和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如红斑狼疮和癌症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食药工商视点

by:生环学院

-----------------------









































鐧介鐤?
鍖椾含娌荤枟鑴搁儴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hl/15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