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屠呦呦获诺奖除了努力还要感谢毛泽东中医
屠呦呦获诺奖除了努力还要感谢毛泽东中医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十分关心中医药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为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进行了不懈探索,做出很多重要指示。根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毛泽东年谱(-)》,对毛泽东关于中医的讲话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梳理,以表达对一代伟人的怀念和敬仰。
“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我看中医是一项。我们的西医少,广大人民迫切需要的是依靠中医。对中西医要有正确的认识。中医是在农业与手工业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这是一大笔遗产,我们要把其积极的一面吸收过来加以发挥,使它科学化;另一面,对不合理的要研究,分析。什么是科学?有系统的、正确的知识,这才是科学。中西医要团结,互相看不起是不好的,一定要打破宗派主义。中医学习一点西医是好的。”
“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中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富,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应组织有学问的中医,有计划有重点地先将某些有用的,从古文译成现代文,时机成熟时应组织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编出一套系统的中医医书来。”
在指示草案的“对待中医的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四万万七千万农民的疾病医疗问题”一句中的“四万万七千万农民”之后,加上“及一部分城市居民”;在“我们应该有批判地接受这一部分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存其精华,把它的合理部分增加到医学中去,更好地为治疗疾病,增进人民健康服务”一句中的“医学”之后,加上“科学”二字,在“治疗疾病”之前加上“预防疾病”,在“依靠中西医合作,根据中医实际应用的经验,进行一种谨慎的长期的科学研究工作”之后,加上“和说服教育工作”;在“将中医团结起来,安定下来,把他们现有经验保存下来……”这段话中的“现有经验”改为“现有的合理经验”。
医院院长周泽昭谈话。着重指出:“对新来的外国东西重视了,对自己本国的东西倒轻视了。按摩,连剃头的、修脚的都能做,就看不起,不叫按摩疗法。看不起本国的东西,看不起中医,这种思想作风是很坏的,很恶劣的。”
“对中医问题,不只是给几个人看好病的问题,而是文化遗产的问题。要把中医提高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问题。”
“第一,思想作风上要转变。要尊重我国有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看得起中医,也才能学得进去。第二,要建立研究机构。不尊重,不学习,就谈不上研究。不研究,就不能提高。总是有精华和糟粕的嘛。这项工作,卫生部没有人干,我来干。”
最后还提出:“要抽调名至名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交给有名的中医,去学他们的临床经验,而学习就应当抱着虚心的态度。”
团结中西医是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中西医团结问题没有做好,原因是西医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是西医有宗派作风。西医传到中国来以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就把中医忽视了。必须把中医重视起来。把中医提得过高也是不正确的。团结中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医药科学。首先要弄清楚,这不仅是为了中国的问题,同时是为了世界。掌握中医中药,必须要有西医参加,也要吸收有经验的中医,靠单方面是不够的,单有西医没有中医不行,有中医没有西医也不行。
中医问题,关系到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一部分工作。我们中国的医学,历史是最久的,有丰富的内容。在医学上,我们是有条件创造自己的新医学的。中国人口能达到六亿,这里面中医就有一部分功劳嘛。西医到中国来,也不过百把年。当然,西医是近代的,有好的东西。但什么都是“舶来品”好,这是奴化思想的影响。看不起中国的东西,不尊重民族文化遗产,这是极端卑鄙恶劣的资产阶级的心理在作怪。如果西医没有宗派作风的话,对中医能治好病的效能,可以用科学方法把它整理起来。
对中医的“汤头”不能单从化学上研究,要与临床上的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中医。中国古书上这样说:“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意思就是强调人的整体性,和巴甫洛夫学说是一致的。
中医在几千年前就用了新的技术,如“体育”“按摩”等,里面虽有些唯心的东西,但我们可以将其中好的提炼出来。医院,中医要进医科大学,中医还要出国。中药要发展,要建立研究机构,要出版中医中药书籍。西医要跟中医学习,具备两套本领,以便中西医结合,有统一的中国新医学、新药学。这些工作一定要制定出具体措施。
为了落实毛泽东关于中医的指示,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专门成立了由中宣部、文化中央教育委员会、卫生部指定人员组成的中医问题临时工作组,向各地卫生行政负责人和北京、天津的中西医传达中共中央关于中医工作的指示。召开中共中央、华北和北京市各有关部门的中西医座谈会,反复讨论关于学习和研究中医、扩大中医业务、出版中医书籍等问题。与此同时,卫生部对自身不能正确对待中医的思想和做法进行了反省和检查。
青蒿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的地上部分,又名蒿、臭蒿、黄花蒿、草蒿等。
中医认为,青蒿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主要有清虚热,解暑,截疟等功效,可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夜热早凉,疟疾寒热,湿热黄疸,风疹瘙痒,恶疮等病证。
青蒿的四大传统功效青蒿是传统的清热药,其退热作用颇受历代医药家推崇。《图经本草》云:“青蒿,治骨蒸潮热,古方多单用之。”不过,青蒿与它药合用,收效更佳,其主要功效表现在:
1退虚热用于阴虚骨蒸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常与银柴胡、胡黄连配伍,如清骨散。
2透伏热外出常用于温病后期,夜热早凉、舌红苔少,多与鳖甲、牡丹皮等配伍,有助使阴分伏热外出,如著名的青蒿鳖甲汤。
3截疟、退烧治疟疾,较大剂量青蒿,加水捣汁煎服即有效。如若兼暑湿,症见胸闷、恶心、寒热往来,发热甚者,常与黄芩、滑石配伍,如蒿芩清胆汤。
4清暑解热青蒿芳香而散,善解暑热,用于治外感暑热,头昏头痛,发热口渴等症,常与连翘、滑石、西瓜翠衣等同用,如清凉涤暑汤。
青蒿的现代临床新用青蒿除了含具有抗疟成分青蒿素、蒿甲醚、青蒿酯钠等外,还含青蒿酸、青蒿醇、异蒿酮、左旋樟脑等。现代研究表明,青蒿成分还有降压、平喘、解热、镇痛、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病毒等功效。近年应用发现,青蒿或青蒿成分还可以治疗如下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提取青蒿油,制成滴丸、胶囊等多种剂型,临床验证平均总有效率90%,显效率占54%。
寄生虫病青蒿、白头翁组方治疗阴道毛滴虫20例,总有效率95%;黄芪、青蒿组方治疗妊娠期弓形虫感染70例,痊愈54例,治愈率77.14%。青蒿素还用于治疗血吸虫。
类风湿用青蒿、追地风等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5例,显效25例,有效34例,总有效率90%。
登革热用青蒿20~25克水煎2~3分钟,冷服后治2l例均获愈。平均治愈时间5.1天。明显高于对照组。
婴幼儿秋季腹泻煎服青蒿,每日20~25克,治l8例均愈,平均止泻2.8天。
术后感染青蒿、甘草、黄连组方,治疗腹腔感染术后40例,全部治愈,总有效率%。
女性急性尿道综合症青蒿熏蒸治疗女性急性尿道综合症82例,治愈80例,总有效率%。
鼻出血、鼻炎用鲜青蒿采取蒸馏法制备的滴鼻剂,鼻炎患有效,对局部创伤、鼻黏膜干燥或溃疡性鼻出血疗效显著,治愈率达94%。
青蒿或青蒿成分配伍使用,还可治疗发热、肺炎、咳嗽痰喘、矽肺、红斑狼疮、口腔扁平苔癣、皮肤瘙痒、毛虫过敏、脂溢性皮炎等。
青蒿古今验方集锦虚劳盗汗、烦热口干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参末、麦冬末各一两熬至可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后米饮下二十丸。
赤白痢下青蒿、艾叶等份,同豆豉捣作饼,晒干。每用一饼以水一盏半煎服。
暑毒热痢青蒿叶一两甘草一钱,水煎服。
虚劳久疟青蒿捣汁,煎过,如常酿酒饮。
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治结核潮热,盗汗黄花蒿6~12克,水煎服。
胃痛青蒿、荜拨等量。先将青蒿焙黄,共捣成细末。早、午、晚饭前白开水冲服,每次2克。
暑热发痧,胸闷腹痛鲜黄花蒿嫩叶15克~30克或种子15克,煎服。
小儿热泻黄花蒿、凤尾草、马齿苋各6克,水煎服。
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
酒痔便血青蒿为末,便前用冷水,便后用水酒调服。
蜂螫人、蛇咬伤用鲜青蒿捣敷之。
聤耳脓血出不止青蒿捣末,绵裹纳耳中。
牙齿肿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
金疮扑损青蒿捣封之;或用青蒿、麻叶、石灰等分,捣和晒干,临时为末搽之。
疥癣、皮肤湿痒黄花蒿煎水洗。
青蒿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克,治疟疾可用20~40克,不宜久煎;鲜品用量加倍,水浸绞汁饮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也可煎水洗。
禁忌人群及不良反应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不宜使用。青蒿毒性低,但个别人使用青蒿浸膏片或注射液,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或偶有过敏反应,停药症状可消失。(文中治法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