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我和科研有个约会青蒿素青蒿黄花蒿

我和科研有个约会青蒿素青蒿黄花蒿



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的。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而不是“青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晕了吗?其实,这是植物学名称和药用名称不统一造成的混乱植物学上的同一个物种,被李时珍分成了“青蒿”和“黄花蒿”两类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本草书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在植物学上都是一种:Artemisiaannua。在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如松桧之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到《本草纲目》,麻烦终于来了。《本草纲目》对青蒿列举了“草蒿、香蒿、方溃、菣、犱蒿”等别名,认为就是历代本草书中的青蒿,其性味和功能自然也与历代本草书记载相同,是“苦寒无毒……治虚劳寒热、骨蒸、烦热、虚劳盗汗、疟疾寒热、赤白痢下、衄血……”。但李时珍又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等寥寥数句,又说香蒿(青蒿)和臭蒿(黄花蒿)“通可名草蒿”。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清代吴其濬的博物学巨著《植物名实图考》也沿袭了李时珍的做法,把青蒿和黄花蒿作为两种植物处理,还附了插图。但本草书的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细淡黄花”的黄花蒿Artemisiaannua这才是植物学上的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了不仅如此,屠呦呦在进行考证时还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兼杂有少部分牡蒿(Artemisiajaponica)和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一向都以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为主。植物学家太粗心,把青蒿这名字又给了另一种植物由上述的考证可知,中国古代的博物学家和传统药学家因为缺乏科学鉴定植物的方法,对物种的分类常常出现错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传统上被认为是考订严密的,却也仍然犯了把“青蒿”和“黄花蒿”分别为二物的错误。但说到底,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如“芹叶蒿”之类)。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青蒿之名背后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一、植物学所称黄花蒿(Artemisiaannua),就是中药所用“青蒿”,含有青蒿素,具有抗疟作用。二、植物学所指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虽然是黄花蒿(Artemisiaannua)的近亲,但描述与古本草书上的“青蒿”不符,且不含青蒿素,并无抗疟作用。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关于“青蒿”原植物的叙述“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是准确的,并非淆乱视听。四、屠呦呦等人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受到了传统医学的启发。五、屠呦呦等人提取青蒿素的过程用的是现代医学的方法。由此可见,支持中医的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应归功于中医,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巨大贡献,这显然不能成立;而反对中医的人试图以“青蒿”不是黄花蒿为由,撇清青蒿素的发现与古医书的关系,这样论证也不合事实。

文字:徐国媛图片来自网络审核﹠排版:王玮霖









































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怎样才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hl/14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