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寒风郁阳正邪相争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寒风郁阳正邪相争
1.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双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23)
2.服桂枝汤……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25)
3.脉浮数者,法当汗出愈……(49)
1.第25条的“日再发”,指一天发作两次。
2.第23条的“如疟状”与第25条“形如疟”,是指发热恶寒同时出现同时消失、呈阵发性,非疟疾之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
发热恶寒,时作时止,一日发作二次或数次而不定时;无汗,或服药发汗而不彻;面红,身痒,不呕,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
本证的病因病机寒风郁阳,正邪相争,势均力敌。
寒风郁遏卫阳,正邪相争,本当恶寒发热;今恶寒发热时作时止,如疟之发作(即第23、25条所谓“如疟状”、“形如疟”,“一日二三度发”、“日再发”之类),提示卫阳与表寒相争而时有进退;加之其症又现无汗、面赤(面色反有热色)、身痒,又提示本证很难顺利地自解,因面赤、身痒,是阳气怫郁在表,寒风欲透而不得透之现象(郁阳上冲则面赤,汗郁皮下、风寒不得外泄则痒)。故本证病机,是寒风郁阳,正邪相争于表,治宜从速因势利导,发表宣郁,使体表之风寒得以宣散,郁闭于体表之卫阳得以宣通,由此邪去正安,邪正相争之势亦自然得息,其病则愈。
1.本证表现为发热恶寒阵作“如疟状”,因此有必要与疟疾鉴别。其主要鉴别点有以下几点:
(1)伤寒病属外感风寒致病,患者多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疟病为感受时疫之气所致,患者多无感受风寒史。
(2)疟病多为邪犯少阳,其症多有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二症交替出现;而本证恶寒发热同作,其一日数次阵发寒热,属寒热同作同止,此后又同作,复同止。故二者不同。
(3)疟病多数热发有定时;本证寒热发无定时。
(4)疟病不少先寒后热,继而汗出热退,然过一二日又作;本证汗出透彻热退之后,若不复感风寒,即不再发病。
(5)疟病脉多弦;本证脉浮。
2.太阳风寒闭表证与本证,均有风寒郁遏卫阳、卫阳奋起与风寒相争的机理存在;若卫阳被郁过久或过甚,甚至卫阳奋起过亢、阳复太过,又反可化热,进而形成表寒闭热证(下一节变证的第一个证候即为“表寒闭热”证);加之本证与表寒闭热证(例如“大青龙汤”证)均属太阳表证,其现症均有脉浮、恶寒、发热、无汗(常为“不能得小汗出”),甚至二者均可出现“面红赤”。然本证的病因病机仅为风寒郁阳,并无内热,其面赤身痒,乃属阳气怫郁欲发越而不得之故。治疗仍须辛温助阳(故须用桂枝汤辛甘温助表阳)散寒(又须同时用麻黄汤发散表寒),而不能用寒凉之品(如石膏、芩、连)压抑和克伐阳气,这就与大青龙汤必须加生石膏以清邪热有本质区别。因此,必须将本证与表寒闭热的大青龙汤证进行鉴别。鉴别要点如下:
(1)表寒闭热证因有热邪内扰,一般均会出现心烦一症,尤其是表寒闭热的重证大青龙汤证,其心烦甚至使患者明显烦躁不安;而本证属表寒郁阳,并无热邪内扰,故无心烦一症,仅有部分患者在阳欲胜寒、汗欲出的短暂时间内,乍觉体表烦热欲去衣被而已。
(2)正因本证无热邪,所以不会出现表寒闭热证因热所致的诸如咽痛、口干渴、小便黄、苔黄等症状。
(3)若症现发热恶寒,日二三度发如疟状,然脉微而恶寒较重(寒多热少)者(参考23条),则属少阴太阳俱虚,不属“寒风郁阳、正邪相争”的实证,不能采用麻桂合方的发散之剂,而当用桂加附子汤主之。
1.治法:助卫达表,小发其汗。
2.方药:
(1)已经发汗者,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3-9g白芍3-9g生姜3-6g炙甘草3g麻黄0.6-1g大枣5g杏仁5g
每日一剂,以水适量,日煎服二次。
(2)未曾发汗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3-6g白芍3-6g生姜3-6g炙甘草3g麻黄3-5g大枣4g杏仁6g
每日一剂,以水适量,日煎服二次。
按:桂麻各半汤与桂二麻一汤,形式上好象是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而力量更大,其实均属轻剂,走表更捷,良以邪虽不盛,解之却应从速,势使然也。两方所不同者,桂二麻一汤属已用汗法之后,故麻黄更轻,而桂芍则较重耳。
3.宜忌:
(1)药后静卧取汗,避风。
(2)禁冰敷、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疗法,以免闭遏或损伤卫阳,更助寒郁表。
(3)禁下。正如44条所说:“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4)忌苦寒清热。理同麻黄汤禁忌。
本证若不经上述治疗,可有以下转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若脉微缓者,是正胜邪却,为欲愈也。此时,亦可用桂枝汤小和之。
李某某,女,35岁,年4月5日初诊。(伍炳彩治验案)
患者怕冷一周余,伴身痒,但色不甚红,面色红赤,口不渴,曾用中药疗效不显,又用西药抗过敏无效。乃来求治。来诊时仍见身痒,面红,口不渴,纳可,大便日一次,小便清,月经正常,苔薄白,舌淡,脉浮。用桂麻各半汤。
桂枝6g麻黄5g白芍10g生姜3片炙甘草6g大枣5枚杏仁10g
服1剂,诸症均减,服完2剂,诸症消失。
1.本篇在原书中是作为篇的,之所以如此处理,是因姚老讲课稿中原无此篇,此篇文字乃属根据姚老《伤寒论症状鉴别诊断学(条文类录)》中的相关内容整理而成;篇中的理论阐述,亦属整理者参照姚老平时的讲课、论文及论著草稿中的见解汇辑而成。故将本篇作为篇,供同道参考。
2.关于“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药物用量,以及中药用量的问题,姚老在《伤寒论串解(草稿)》“23条重点申述”中有一段话:“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之用量,宋林亿虽用算法校订(见《宋本伤寒论》),其算法标准并不统一,算法结果与各味用量亦不相符;据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注‘本方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二越婢一’。可见仲景所用皆古方,其用量并非亲手用统一标准订定;后世记载方药多不定量,又可见中医药量并非“标准量”,而为各医临证随证按习用量斟酌。因此,总意对三方用量,可遵庞安时意大致定为“各半者,两方各取一半;二一者,两方各取二份与一份”之法。事实如何?待定”。我们载录姚老原话,除了如实交代姚老对桂麻合方药味用量的原意以外,尚有两个目的:第一﹒通过此段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姚老严谨治学之一斑;第二﹒对照现代医学严格规范药物用量,我们固然能发现规范中药用量(包括单味药、复方各药的定量、甚至包括将来中药中成药有效成份的标准含量的标定等)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从大量的临床事实来看,患者病变的程度、对药物的耐受度、体质偏向、以及病情变化对药品配伍用量的要求不同等等,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却是绝对存在的,有的差异还很大。那么,中医对药量掌控的传统做法,是否有其合理和科学的一面呢?
姚荷生原撰整理:伍炳彩1邓必隆2姚梅龄1
常见的白癜风发病原因哪里的白癜风专科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