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护理 > 阳信村名故事由孝子而叫起来的杨松村
阳信村名故事由孝子而叫起来的杨松村
明朝中叶,从山西老槐树底下迁来一批移民,落户在阳信城西北七、八里的一个村庄,其中就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姓杨,因年代久远,早已忘了名字。
他落下脚以后,就利用自己会作毡靴的手艺,搞起了小作坊,生意逐步发展起来。在别人的撮合下,他娶了个漂漂亮亮的俊媳妇,日子越过越红火。不几年,媳妇又给他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叫杨海,老二叫杨松,一家人和和美美,欢欢乐乐,就像糖罐子里倒上蜜,甜上加甜。
随着两个孩子一天天长大,杨掌柜的却越来越显得心事重重。为啥?做毡活就图个实在,一指多厚的毡,就是将散羊毛硬擀压出来,不踏踏实实是不行的。可老大杨海,干活舍不得卖力气,擀出的毡松松软软,做出的靴子容易变形。有时还把秋毛掺在春毛里,影响质量,保暖性差。而老二杨松呢,干活舍得卖力气,毡擀得瓷实,就是买卖行里反应慢,实话实说,一句一个主户。杨掌柜的寻思,这生意不能自己老掌管着,应早选个接班人,让他锻炼锻炼,使这门手艺更好地流传下去。可这两个孩子各有长处和不足,让谁继承,不好定夺,颇费心思。这年入冬的一天,杨掌柜的把老二打发到宁津去收羊毛,将老大支使到沾化卖毡靴,约定三天后回来。打发走两个儿子后,杨掌柜就和账房先生密谋:假装他已去世,出活丧,看两个儿子哪个实诚,就选他为接班人。这事做得非常秘密,只有俩个人知晓。随即,账房先生就张罗开:让伙计去集上买苇箔搭灵棚,还派人去木匠铺买了个三寸半的棺材。准备停当之后,估摸着两个儿子快回来了,杨掌柜他就躺在棺材里装死看个究竟。傍黑天,大儿子杨海先来到家。进院后见有灵棚和棺材,忙问怎么回事?账房先生说:“昨天晚上,掌柜的突然得了疟疾,两个时辰就咽了气。”听说父亲死于疟疾,这病是传染的,老大不敢靠前,跪在棺材前只是干嚎。哭着哭着,他突然想起什么,忙向账房先生:“俺爹临死的时候,有没有说点啥?”账房先生摇摇头:“死得太突然了,啥也没说就走了。”又问:“这生意也没说咋办?”“没有。再等等看吧。”杨海听后,顿时火冒三丈:“还等等看,人都死了,还等什么?我是老大,有资格掌管家业。这样吧,你抓紧把帐拢一拢,让我过过目。”
正在这时,老二返回家来。听说父亲去世,便趴在灵前嚎啕大哭,哭着哭着,竟然昏死过去。经过一番抢救,方才转危为安。
老二苏醒之后,强撑着要去看一看爹爹的尸体。账房先生忙说:“这病传染人的,不能看。”老二毫不含糊地说道:“他活着是我爹,死了也是我爹,我看一眼才觉踏实。”说罢,踉踉跄跄就奔棺材而来。伙计们拗不过他,便将棺材盖打开。老二探身往棺材里边一望,不觉愣住了:父亲竟然还活着。老二赶忙俯下身子将其扶坐起来。老人长吁一口气:“我刚才去阎王爷那儿一趟,他说我的累还没受够,就又让我又回来了。”这本来个巧计,可别人不知详情,认为是老二孝顺,不怕疟疾染身,才将他爹唤过来的。从此之后,本地便有个风俗,亲人不回来,死人的棺材是不严口的,以期待能够起死回生。
故事的结果自然就明白了,自从老二杨松当上掌柜之后,做得毡靴瓷瓷实实,物美价廉,更受人们的喜欢,生意越做越火爆,产品远销天津、济南等地。
老大杨海觉得脸上无光,就迁移到沾化东苫洼另立门户。他接受以前的教训,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生意也渐渐发展起来。直到现在人们还说,集上卖毡靴的,说不定就是一家人。因杨松孝子出了名,便称他所在的村为杨松村,原先的村名就逐步的被人们淡忘了。
(智慧阳信手机台 刘宝德 霍向锋整理报道)
弘扬村名文化,挖掘村名故事,推动科学发展。如果大家对自己的村名来历有什么好的故事好的见解,可以联系我们,,投稿信箱
qq.儿童白癜风饮食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