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常见病症调理艾灸治疗疟疾

常见病症调理艾灸治疗疟疾



症状分析

疟疾是经蚊叮咬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规律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大。疟疾属于中医学“正虐”、“温虐”、“寒疟”、“瘴疟”的范畴。本病因外感疟邪、疫瘴湿毒之气或丰、寒、暑、湿之气,内侵则正气损伤而发病。

艾灸取穴方案

章门、中渚、大椎穴、天枢穴

(建议火行艾饼)

1.章门

和胃气,化痰湿,清神志,健脾胃,疏肝理气

章门穴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在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左右各有一穴。

2.中渚

清热通络,开窍益聪

中渚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3.大椎穴

提高身体免疫力

大椎穴位于项部下端,第7劲椎棘突下凹陷中。

4.天枢穴

调理肝脾,排寒气,疏通大肠腑气,使得津生而便通。

天枢穴位于肚脐左右旁开2寸(3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辩证施灸

症状一:

正疟

寒颤壮热、休作有时。发病前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頷,寒去后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烦渴冷饮,然后全身大汗,热退身凉,神倦嗜卧。日作或间日而作;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数。

加灸:肺俞穴

肺俞穴

理气宁心,散发肺脏之热,清肺止咳

肺俞穴位于肺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一穴。

症状二:

温疟

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骨节烦疼,口渴引饮,头痛时呕,大便秘结,小便赤红;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弦细数。

加灸:脾俞穴

脾俞穴

调理肝脾和胃气

脾腧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

症状三:

寒疟

寒甚微热,或但寒不热,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胸胁痞满,神疲肢倦;舌苔白腻,脉弦迟。

加灸:肾俞穴

肾俞穴

滋阴补肾,强腰利水

肾俞穴位于背的中点,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处。

症状四:

热瘴

热甚寒微,或壮热不寒,头身烦疼,面红目赤,烦渴喜冷饮,胸闷呕吐,便秘尿赤;舌红降,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加灸:行间穴

行间穴

疏肝理气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

症状五:

冷瘴

寒甚微热,或但寒不热,汗多肢冷,皮肤唇甲苍白或发绀,或有呕吐腹泻;舌苔白腻,脉弦细。

加灸:外关

外关

联络血气,补阳益气

外关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的中点向上2寸处(3横指宽),与内关穴相对,左右臂各有一穴。取穴时采用正坐或者仰卧拊掌的姿势。

症状六:

劳疟

疟久不愈,或瘥后复发,或小劳即发,寒热时作,倦怠乏力,面色不华,食少自汗,形体消瘦;舌淡,脉细无力。

加灸:神阙穴

神阙穴

温经散寒,平和阴阳,调理气血

神阙穴位于肚脐的正中。

症状七:

疟母

疟疾久发,面色萎黄,体倦乏力,肋下有结块,扪之有形;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加灸:阿是穴、痞根穴

阿是穴

缓解疼痛

在病变局部找到的痛点,即压痛点,或在增长肿块上取两个穴。(注:身体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视为阿是穴)

痞根穴

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痞根穴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处。

以上穴位,使用养生艾灸仪施灸,建议1天1次,每次2~3个穴位,每穴灸30~4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艾”心小贴士

艾灸仅仅作为辅助疗法。在疟疾流行季节,注意悬挂蚊帐、喷洒杀虫剂,避免蚊虫叮咬。

进入疟疾疫区后,如发热在37.5℃以上的“三热患者”(即: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发热者),应迅速就医。如延误治疗,可能致命。

外敷法:生姜9克、大黄3克、青蒿10克,共捣如膏状,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敷于脐部,纱布覆盖,脐部固定。

下期预告:低血糖症的病症调理。敬请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北京哪里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by/8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