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一株青蒿救众生
一株青蒿救众生
治白癫疯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13569.html
向中国科学界的半边天致敬!
她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解决了长期困扰人类的抗疟治疗失效难题,标志着人类抗疟步入新纪元。以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等衍生物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疗法(ACT)是国际抗疟第一用药,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就是持之以恒,执着于中医药科技创新,拯救万千生命的药学家屠呦呦。
WomensDay
取名呦呦,质朴坚毅
屠呦呦年12月出生。父亲屠濂规依照“女诗经、男楚辞”的传统,翻阅《诗经》,给他小小的女儿取名呦呦。这个可爱的名字典出《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似乎在冥冥之中,预测到了成诗两千多年后,那将青蒿素和屠呦呦紧紧相系的未来。
屠呦呦6岁开始读书,但是16岁的花季,她却被迫离开学校,休学在家。因为她感染了肺结核,这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这种病是被长期通缉的“终极杀手”,患者想活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尽管时局紧张,家境艰难,但屠呦呦的父母不言放弃,努力寻医问药要治好她的病。经历了两年多的中医治疗之后,她的病情奇迹般地好转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因为一场肺结核,屠呦呦对医药产生了兴趣。梦想的种子一旦深埋心中,便会生出强大的信念和力量。她心无旁骛,只想着如何汲取更多的知识。对梦想的追逐,对知识的好奇,引领着屠呦呦走完了高中时期。
求学北大,选择药学
年的夏天,屠呦呦考取了北京大学药学系。这个药学系隶属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升入大学4年级分专业时,屠呦呦选择了生药学。生药学专业,简单来说,就是对各种天然药物进行分类、辨认等研究的专业,毕业之后主要做研究型的工作。屠呦呦选择这样的专业也符合她沉静的个性。
对屠呦呦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新的:实验室里的种种器材、古朴却又不失现代感的教学楼……那些在试管中不断变色的试剂,那些在显微镜下活跃着的细胞,还有那些在培养皿中蠕动的微生物,看起来都是那样有趣。她在这弥漫着学术芬芳的校园里,开始了人生最重要的学习之路。
屠呦呦在大学里仍然保持着喜欢独处的性格。大家很难在各种娱乐场合找到她,可在图书馆的角落,却总能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一边读书,一边思索。屠呦呦的世界里,校园不是浪费青春的场所,更多的时候,生药学就是她的全部。
在生药专业众多的课程中,生药学和植物化学为屠呦呦工作之后的药物研究生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也在研究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为她提供了思路、方向和方法。许多年后,回想起来,她觉得当初选择生药学是非常重要的。
转攻植物化学,巧遇“”项目
自年起,屠呦呦转而从事植物化学研究。这也是她能参加“”项目的原因之一。尽管当时屠呦呦有涉外的“政治性”问题——她有一个舅舅在香港,有一个姑姑在台湾。但是凭借其低调不争的人品,以及在中医、西医两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还是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被选为抗疟研究小组的牵头人,从此开始亲自书写崭新的“”青蒿素抗疟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南战争爆发。由于越南所在的中印半岛地处热带,山岳纵横、气候炎热、雨水丰沛、丛林密布,蚊虫四季滋生,导致恶性疟疾终年流行。据当年有关资料记载:“美军因疟疾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4~5倍。年,驻越美军的疟疾年发病率高达50%。”因此,疟疾成为令驻越美军最感头疼的头号军事医学问题。
当时流行的恶性疟疾已经对原先的抗疟药产生了抗药性,氯喹、乙胺嘧啶、氯胍、阿的平等药物的治疗效果不太好。故而是否拥有高效、速效的无抗药性疟疾防治药物,成为决定战争双方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成立专门机构,增加经费,组织了几十个单位参加抗疟研究。越南则向中国求助。应越南共产党的请求,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指示,有关部门一定要重视热带地区的疟疾问题,要将其作为一项紧急援外的战备任务立项。年5月23日,相关部门参加全国协作会议研究该项目,该项目遂以5月23日开会日期为代号,称为“”项目。这一项目持续了13年,聚集了全国60多家科研单位。据统计,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人员有五六百人,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至年,筛选的化合物和包括青蒿在内的中草药已有一万多种,但均未取得理想的结果。
屠呦呦之前读到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卷三)的记载如下:“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受到了启发,但那星星点点的微亮,却很快被青蒿在鼠疟模型试验中的拙劣表现扑灭。屠呦呦陷入了自我怀疑的迷雾之中。山一般沉重的压力,压在屠呦呦瘦弱的肩膀上。屠呦呦凭借之前积累的知识和《抗疟单验方集》的编撰经历,屠呦呦十分清楚,青蒿入药很早就出现了,论述多有不同,而且大多以煎熬方法制备。屠呦呦脑中开始区分青蒿在《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和《本草纲目》中的种种不同记述。随着思索的展开,屠呦呦坚定了对青蒿的信心。屠呦呦又重新读“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14个字。一种奇妙的想法在她脑海中诞生:青蒿抗疟疗效不突出的根本原因,或许是高温下发生了酶解。屠呦呦很快开始制订新的提取方案。
从年9月起,屠呦呦领导的课题组重新设计了青蒿有效成分提取方案。他们选用了秋季采摘的成熟的北京青蒿的叶片,用各种方法轮流进行了实验。终于,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在鼠疟实验中显示出了非常高的效价,而且效果稳定。年的10月4日。在第号青蒿素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抗疟实验中,屠呦呦和课题组的同事们惊喜地得到了盼望已久的结果: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毒副作用低,抗疟药效显著!
以身试效,终得成功
历时3年的青蒿抗疟研究,历尽波折,终于有了阶段性的结果。在青蒿素研究的过程中,有许多动物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小白鼠。但是在动物反应实验阶段也不是一帆风顺。那是青蒿醚中干刚刚发现不久,在投入到临床前进行的狗疟用药实验中,有一只狗出现了毒性反应。青蒿醚中干的抗疟安全性被质疑。屠呦呦的课题组认为,青蒿醚中干的安全性有保障,因为历次动物毒性实验都有证明,且数千年来中医古籍中也没有任何青蒿有毒的记载。但许多研究人员都认为,或许青蒿醚中干因为某种原因在先前的鼠疟模型中没有显示出毒性。实验似乎陷入了僵局,青蒿抗疟来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屠呦呦却用坚定地说“一定要保证药物对人无害,但也不能仅仅因此就否定青蒿的价值。”“来组织试服吧。我是这样计划的:试服以逐步加大剂量的方法进行。由我带头,共3人参加,有人报名吗?”刹那间,刚才还处于沸腾状态的会议室,顿时鸦雀无声。“没有意见的话,就这样吧!”。亲自试药的行为,对一个生药学领域的专家来说,意味着“对自己研究的药物的信任”。当时的屠呦呦并没有想那么多。她只想第一个知道青蒿醚中干到底是否有效,而没有人会比服下自己制作的药的研制者更清楚药带来的感觉。连续服用了7天。观察结果未发现青蒿醚中干对人体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年8月,屠呦呦携带着研发的药物,与中医研究院医疗队共同赶赴海南昌江疟区进行临床研究。研究结果:在海南的5位患者多项临床指标正常。出现的毒副反应为:较轻的消化道症状,服药后1小时有两例曾发生腹痛,但不重,自愈。以后的试验结果表明:含有青蒿素的中性部分对试服者的脏器均无明显影响。这一结果无疑让屠呦呦和其他研究人员对青蒿素更有信心。
年世界卫生组织以联合国开发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疟疾化疗工作组会议名义,在北京召开了“青蒿素专题”国际会议。屠呦呦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在会上做报告,获得国内外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他们认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个抗疟新药,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这种化合物的独特化学结构,它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的抗疟药指出方向。”世界卫生组织亦将此推广成为全球抗疟措施,从而带动了国际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目前英、美、法、荷兰、瑞士等十多个国家在我国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青蒿素亦成为我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
先获拉斯克,再得诺贝尔
年9月12日拉斯克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做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拉斯克奖被看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迄今为止,共有超过人次获得拉斯克奖,而其中有80位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不出所料,屠呦呦获得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研究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的代表在介绍屠呦呦的获奖成就时说,每年全球都有约50万人死于疟疾,其中大部分是儿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研究中国古籍,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这一研究成果随后被应用于疟疾治疗的药物中,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在过去15年间将疟疾病死率降低了一半。
/3/8
向中国科学界的半边天致敬!
0
好书推荐
《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不是一部普通的学术访谈录,而是中国迄今唯一一部科技史家访谈录。受访者都是中国科技史界的著名学者,包括席泽宗、吴文俊、柯俊、朱清时、干福熹、何丙郁、黄一农等著名院士,他们都是中国科技史学科建立和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领军人物。本书涉及的学术领域几乎覆盖了科技史各个分支学科,访谈内容包含了前辈学者丰富的治学经验、研究方法、学术思想及心路历程。
精彩回顾
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古代人是如何进行科技传播的呢?
游戏玩家竟成了研究成果的合著者?
大数据对疾病预防能起到哪些想不到的作用?
创新有多难?——从全世界只有12人懂相对论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