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高邮文联活动预告汪迷讲坛第三讲姚维儒

高邮文联活动预告汪迷讲坛第三讲姚维儒



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汪迷讲坛第三讲

话说汪曾祺笔下故事中的故事主讲:姚维儒

12月20日下午3:00,我们将诚邀资深汪迷、医院副院长姚维儒先生做客汪迷讲坛,主讲《话说汪曾祺笔下故事中的故事》。

●主办单位

市人大办

高邮镇人民政府

市文联

市文旅集团

●承办单位

高邮镇月塘社区

●协办单位

汪曾祺纪念馆

汪迷部落

高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时间

12月20日(星期日)

下午3:00-4:30

●地点

汪曾祺纪念馆报告厅

延伸阅读

汪迷部落

汪曾祺与草巷口

姚维儒

汪曾祺于年10月17日写了散文《草巷口》,并首次发表在家乡的《高邮日报》,这在汪老所有作品中尚属首次。

过去,我们这里民间常用燃料不是煤,而是烧柴。每户人家都会砌个锅灶,平常煮饭、炒菜、烧开水都是烧芦柴草。这种芦柴草都是由农民从东北乡用船运来,在大淖靠岸。要买草的,到岸边和草船上的人讲好价钱,卖草的即可把草用扁担挑到买草的人家,过了秤,直接送到堆草的屋里。给汪曾祺家买草过秤的是一个本家叔叔汪抡元。他用一杆很大的秤约了分量,用一张草纸记上“苏州码子”。汪曾祺是从抡元二叔的“草纸账”上才认识苏州码子的。现在大家都用阿拉伯数字,认识苏州码子的已经不多了。

从大淖往各家送草,都要经过一条巷子,因此这条巷子叫做草巷口。

草巷口在东大街算是比较宽的巷子,而且很长,非常长,可能是高邮最长的一条巷子。像普通的巷子一样,都是砖铺的地面。汪曾祺在该文中写道:“但有一点和别的巷子不同,是巷口嵌了一个相当大的旧麻石磨盘......磨盘的东边是一家油面店,西边是一个烟店。严格说,草巷口应该指的是油面店和烟店之间,即麻石磨盘所在处的口,但是大家把由此往北,直到大淖一带都叫做草巷口”。草巷口,它不光是巷名,与中市口、北市口和新巷口一样,是区域性地名,涵盖了草巷口和大淖一带。就如同北京的新街口、菜市口、交道口一样。汪曾祺过去在家乡的活动范围,可以说就是以草巷口的麻石磨盘为圆心,以他的涉足范围为半径,波及范围并不大。汪曾祺在《草巷口》中写道:“再往北还零零落落有几户人家。这几户人家都是干什么的,我就不知道了,我很少到那边去。”是的,汪曾祺那时的活动范围并不大,草巷口再向北,最远就是随祖父到过三圣庵。三圣庵位于大淖河西岸,坐西朝东,门对大淖,门前开阔地上有五棵参天大树:两棵古柏,一棵钻天榆;此外还长了不少野树,三圣庵就坐落在这幽静的丛林之中。指南和尚从高邮最大、庙产最多、名气最响的善因寺方丈的高位,退居到一个小庵,信奉孔子、释迦牟尼、老子这三位圣人,名曰:三圣庵。指南离开善因寺方丈的位置,不再管事。接替他当善因寺方丈的,是他的徒弟铁桥。汪曾祺的祖父汪嘉勋为何对三圣庵和指南和尚情有独钟。汪曾祺在《三圣庵》中说:“祖父带我到三圣庵去,去看一个老和尚指南。”文章结尾又说:“我直到现在还不明白我的祖父为什么要带我到三圣庵,去看指南和尚。”我想汪曾祺祖父之所以带他去三圣庵,一是陪陪他,二来是想让他早点接触佛教文化。汪曾祺在《草巷口》这篇文章中写了大小七家商店,分别是油面店、烟店、茶炉子、澡堂子、卖香烛的、碾坊和酱园。汪曾祺不但津津有味地写出了七家商店的各自特色,还以其特有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让读者能闻得到当地的烟火气味。位于巷首东边的油面店(茶食店)不应该是“吉陞”,而是“江大陞”,江大陞是个夫妻老婆店,店主与《岁寒三友》中的靳彛甫是儿女亲家。油面店里所卖糕点无非是:兴化饼子、鸡蛋糕、羊枣、烽糖饼等。他家的糕点多是零块地卖,如果买得多,则用苇篾编的“撇子”装好,一底一盖,中衬一张长方形的红纸,印上店铺的招牌及地址。源昌烟店店主姓韦,可能是临泽人。主要是卖旱烟,也卖水烟——皮丝烟。皮丝烟中有一种,颜色是绿的,名曰“青条”,抽起来劲头很冲。一般烟店不卖这种烟。进巷口,过麻石磨盘,左手第一家是一家“茶炉子”。茶炉子是卖开水的,店主名叫金大力。金大力只管挑水,烧茶炉子的是他的女人。茶炉子卖水不收现钱,而是事前售出很多“茶筹子”——一个一个小竹片,上面用烙铁烙了字:“十文”、“二十文”,来打开水的,交几个茶筹子就行。这大概是一种古制。汪曾祺曾经在《故乡人》里写了散文体小说《金大力》,年,汪曾祺在《兽医》里又谈到金大力和他的老婆。汪曾祺是善于写三教九流、引车卖浆和做手艺的,《金大力》也不例外。《金大力》还成了中小学作文阅读课本及高教版基本模块(上册)。往前走几十步,是一个澡塘(堂)子,叫东玉堂。东街上只有这么一个澡塘子,这条街上要洗澡的只有上这家来。汪曾祺说他“在这家澡塘洗过多次澡”,可以说,这是汪曾祺早年曾经使用过的唯一现存物件。这个澡塘子有多年了,至今没有多少变化,几乎还是老样子。作家苏北、王树兴和澎拜新闻记者王诤听说这是汪曾祺早年曾经洗过澡的澡塘子,特地到这里洗了一把,体验一下汪老当时洗澡的场景。由澡塘往北,不几步,是一个卖香烛的小店。这家小店只有一间门面。老板猥琐,个儿矮小,而且是个“齉鼻子”,说起话来瓮声瓮气,谁也听不清楚他讲的是什么,他的媳妇可是一个很刷括利索的人。一街的人都为这小媳妇感到很不平,——嫁了这么个矮小个齉鼻子丈夫。但是她就是这样安安静静地过了好多年。由香烛店往北走几步,就闻到一股骡粪的气味。这是一家碾坊。碾坊斜对面有一排比较整齐高大的房子,是连万顺酱园的住家兼作坊。作坊主要制品是萝卜干,萝卜干揉盐之后,晾晒在门外的芦席上,过往行人,可以抓几个吃。新腌的萝卜干,味道很香脆。草巷口往北,西边有一个短短的巷子。汪曾祺有个堂房叔叔就住在这里。从这里向西,几步路,就是阴城了。阴城原来是一片古战场,韩世忠的兵曾经在这里驻扎过。这里杂草丛生,荒坟垒垒,遍地是薄皮棺材和白骨,是个乱葬莹。汪曾祺小时候经常到这里来逮蚂蚱、掏蛐蛐,更多的时候是去放风筝。关于这些情节,汪曾祺曾经写了《阴城》。再往北走,有几户人家。这几家的女人每天打芦席。她们盘腿坐着,压过的芦苇片在她们的手指间跳动着,延展着,一会儿的工夫就能织出一片。再往北有零零落落几户人家,走到这里地势突然高了起来,叫茡荠梗,这里有个普铜塔,该塔在民囯二十年那年被毁。普铜塔实际上是个尼姑庵,常年住着几个尼姑,香火还算旺盛。汪曾祺很少走到那边去。据96岁老人阎世俊说,汪曾祺笔下的《鸡鸭名家》,里面的余大房写的是草巷口6号的余元泰炕房,炕房老板是儿子余松林,而不是父亲余登仁,余老五原型便是余登仁,余登仁弟兄两个,弟弟余登义也是炕房的师傅。余登仁炕房手艺勘称一绝,余元泰炕房的规模在东大街也首屈一指。为什么汪曾祺在文中称余登仁为余老五呢?余登仁在家虽排行老大,但与人拜把兄弟则排行老五,余老五就这么喊出名了。汪曾祺于年写的《异秉》,是近年来被评论较多的一篇小说。许多外地汪迷们到了高邮,能见到《大淖记事》的大淖,见到《异秉》的后人,也算是不枉此行。王广喜(王二)的“熏烧”店开在东大街保全堂隔壁,住家及作坊在草巷口25号。王二家是个大家庭。永安巷的房子是王家老宅,后分给了三儿子王蔚如(王兴山),王二共生3个儿子2个女儿。大儿子王宝山与二儿子王高山一直住在草巷口,这里既是住家也是作坊。王家真正的主业是做砂炒,熏烧是副业,后来也卖盐,买卖粮食。王二孙子王正亮还清楚记得门内迎面的墙上,写上竹筛大的“盐”和“粮”字,两字上下摆布,并用圆圈分别框起来。这里虽是砂炒和熏烧作坊,但盐与粮食的买卖则以这里为主。因这里紧靠大淖,是通往下河四乡八镇的交通要道。东玉堂浴室对面是汪辅臣家,与汪曾祺家是本家,刚过了五服。汪辅臣有4个儿子,他眼中唯有汪厚基是个能干最靠得住的人。当时家有多亩良田,开有汪德大碾米厂和米店。汪曾祺笔下《徙》中的汪厚基即高雪的丈夫,高北溟的女婿。汪厚基是高先生的得意高足,上学时年年都是级长(现在的班长)。按古话说,汪厚基命硬,一生娶了三房妻子。第一任仲氏生有一对儿女,后因难产而死,第二任妻子高雪,因产后抑郁加肺病而亡,第三任妻子戚氏生了一个女儿。汪曾祺的父亲汪淡如与汪厚基的命运十分相似,两个人年龄相仿,都是高北溟的得意门生,家庭都很殷实,都很有才,但命运多舛,他们的前两个太太都因病去世,又娶了第三房太太。草巷口澡塘子向东跑不了几步便是大淖。大淖很美:“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夏天,茅草、芦荻都吐出雪白的丝穗,在微风中不住地点头。秋天,全都枯黄了,就被人割去,加到自己的屋顶上去了。冬天,下雪,这里总比别处先白。化雪的时候,也比别处化得慢。”汪曾祺笔下的《大淖记事》描述小锡匠十一子与挑夫之女巧云之间的自然率真的爱情故事,展示了大淖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世态。大淖区域中的人们没有接受过儒家礼教的教育与熏陶,却拥有民间最质朴淳厚的生活原则。他们讲义气,互通有无,真切地同情弱者,尽其所能地给予帮助。他们没有任何伪装地、自由地爱着与恨着。在大淖,婚嫁不用媒人,不受所谓三纲五常的限制,只要符合一个标准——情愿。巧云与十一子相爱,却被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霸占。巧云没有流泪,没有寻死,也没有就此认命,而是和十一子用自己的方式追求幸福。这种道德感与正统的“节烈”观念具有鲜明的区别,带有明显的民间道德与地域性道德的意味,体现了生机勃勃的生命意义。大淖西边有几排错错落落的低矮瓦屋,这里住的是些做小生意的。他们大都不是本地人,其中“有一个从宝应来的卖眼镜的”,为此,汪曾祺于年10月26日写了《卖眼镜的宝应人》,他叫朱炳生,不是宝应人,而是江都樊川人,说起话来带点扬州腔。他三条个子,带副近视眼镜,身着一袭长袍,左手半捧半托着一个装满眼镜的木头匣子,经常从我家门口经过,他家原先住大淖,后搬到严氏阁,紧靠螺蛳坝,距离汪曾祺的汪家老宅也不远,臭河边(后街)是他上街卖眼镜的必经路之一。他死后,两个孙子继承了他的事业,卖了一辈子的眼镜。草巷口及大淖一带的故事太多,是汪曾祺魂飞梦绕的一个地方,他用他的笔向世人展示了这里的无限风光和市俗风情。现在,这里已成了汪迷的网红打卡地。【推荐阅读}姚维儒

从汪曾祺的《疟疾》聊起姚维儒

汪家房地产知多少?汪迷讲座|姚维儒话说汪曾祺笔下故事中的故事姚维儒

汪曾祺与牙科医生的一段佳话姚维儒

话说《徙》故事中的故事姚维儒|梅园的变迁——《忧郁症》探究姚维儒

东大街的茶馆姚维儒

汪曾祺为他题写店招牌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by/198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