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记录走夷方的汉子
记录走夷方的汉子
缃戠珯杩愯惀姹傝亴鎷涜仒QQ缇?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
武侠小说的侠客形象总是被辅以“仗剑走天涯”的故事情节,酣畅淋漓,隽永柔肠。而在现实生活中,背井离乡的日子并没有艺术作品渲染的浪漫,它更多肩负着对家庭的责任和客居异乡的苦楚,从这点上看,这些走夷方的汉子又与古代侠客是相似的,望着大河弯弯,笑对人生的难。
他们是当代侠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走近这群走夷方的汉子。
1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小锤敲过云贵川在云南大理白族地区,流传着一首动情的《出门调》:“(汉译)花上花,你我星月是一家,你我月星同船渡,明月配星光;茶马古道心相系,隔山隔水隔月光,隔江隔海隔亲人,何日回老家;打锅打铜做木匠,卖瓶卖罐喝稀汤,饥寒交迫度日子,心中无主张;爹娘子女丢身后,时时挂念老人家,白天看椽夜数星,何日才回家......”这首白族调生动描绘了手艺人出门在外对家人的无限眷恋。在过去有一技之长的匠人,依靠传承下来的手艺在他乡做工养家,在民间被称之为“走夷方”。
传承人母炳林工作照▲
年出生于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母屯村的母炳林,是“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岁那年随姑姑来到工匠聚集的新华村,自小耳濡目染锻打錾花的匠人生活,年中学毕业后,他跟随如父如师的姑爹,挑上风箱和行李,出门走夷方。
姑爹是他的第一位老师,手艺也是在走夷方路上学会的。翻过梅里雪山进入四川省,得荣、乡城、稻城、木里等藏民聚居的地区留下他们走村串寨的身影。银质鎏金的护身盒、蛇骨链、腰链、耳环是藏民最常用的银饰品,每到一个村落,年轻的母炳林就地在路边挖一个小坑,放置好风箱和铁砧,点燃炭火,熔炼、压片、锻打、抽丝、制模全在方寸之地完成。淳朴的藏民慢慢聚拢,他们有的拿着旧首饰回炉重造、有的带来图腾样式私人订制,无论什么要求这群鹤庆银匠总会尽力去完成。有一次师徒四人走到了稻城县巨龙乡,正是艳阳高照的正午时分,忽然看到远处有位藏民阿娘趴在窗边朝他们招手,喊着他们听不懂的藏语。当一行人踌躇着来到门前,阿娘的女儿用简单汉语告诉他们:“我阿妈看你们又晒又饿,请到家里喝茶(吃饭之意),喝完再赶路”,阿娘像对家人一样给这群陌生人打茶、烧茶、做糌粑,善举温暖了风餐露宿的汉子,他们随即决定免费帮助阿娘把家里的旧首饰回炉重造。共处的十天很快过去了,离别时阿娘流着眼泪抱住母炳林,依然说着他听不懂的藏语,阿娘的笑容、眼泪和拥抱,都像贡嘎雪山的晨光,是那么真实而神圣,是此后多年他一直怀念起的时光。
传承人母炳林作品照▲
新华村大师傅段学礼是他的第二位老师。年母炳林回到新华村,跟随段学礼师傅学习锻打和焊接,大锤从清晨敲到黄昏,换来一手老茧和武艺,执着的少年再次出门。这次经楚雄、曲靖到达贵州省,在安顺、花溪、丹寨、都匀、独山等苗族布依族同胞聚居区,挨家挨户打制妇女日常佩戴的银器。头饰、项圈、手镯、耳环在母炳林手中变幻起舞,寄宿老乡家中的他,总爱多看多问多琢磨,少数民族的审美和信仰,被他凝聚在大小器物之中。这些器物很多现已消逝于民间,作为亲历历史的手艺人,母炳林一直希望建立一个展厅,把记忆中的各族银饰器物一点点拾起成形,让更多人看到它们曾经灿烂的样子。
传承人母炳林作品照▲
稻城藏族老翁洛绒阿尼是他的第三位老师。年已独立带徒的母炳林,思考再三,决定再次出门,而这次要去的,是他将会呆十一年的第二故乡——四川稻城。藏区对金银铜器的需求量很大,但同时这里也是当时出名的苦寒之地,语言和环境是对一个人心性的巨大挑战,三十年前的离家千里,是没有电话和互联网一解乡愁的。好在,他都坚持下来了。也是在这个时候,母炳林遇到生命中的第三位老师:洛绒阿尼。80多岁的阿尼师傅是当地技艺拔尖的黄金锻造师,母炳林打制出的银壶银碗曼扎盘,总是交给阿尼师傅完成后续鎏金工艺,从不外传技艺的保守师傅,却在朝夕相处中渐渐肯定眼前的这位白族小伙,将黄金提炼和锻打等精密工艺悉数教授给他。技艺精湛的母炳林慢慢在当地站稳脚跟,镶金坠牌的气派腰带、蜜蜡点缀的藏式银刀、寺院祭供的尊贵法器,都成了他手里打制的日常,母师傅也成了老乡们的近邻和挚友。
横翠嶂,架寒烟,野春平碧怨啼鹃,不知何限人间梦,并触沉思到酒边。在母炳林的记忆里,生命总在或急或缓地敲打着他,他一直在调整节奏去适应这个律动,也始终清醒什么于自己是值得坚持的。侠客的心中有家国,自然也容得下细水流长:15岁故乡月光下举锤锻打的少年是他,25岁稻城藏民家中敲制银碗的青年也是他,45岁工作室里思索技艺传承行业发展的大师还是他。旁人眼中的桀骜不驯,也许在他是倾尽全力的责任担当,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传承技艺▲
无一例外,每次与母炳林老师联系,他都在天南地北出差。也是在那瞬间小编忽然意识到,这位手艺人给公司取名“走夷方”,也许并不只是怀念那段闪光的日子,他早已预料这将是自己生命的基色,他一直都在走夷方。手中的风箱变成了方向盘,肩头的责任却始终未变。
2汪情银器制作技艺:祥云炉匠响四方一生能做好一件事,是讲究机缘的。
▲传承人陈荣工作照
非遗传承人陈荣的机缘是出生在一个工匠聚集的村落——大理州祥云县云南驿镇汪情村。建国初期物资短缺,商品流通不及现在发达,日常做饭饮水的炊具全靠手工打制,而这些贵重的家庭资产同时又是易耗品,敲敲补补总避免不了。在“造”与“补”之间的,就是小炉匠的生存空间。陈荣也因此掌握了打铁、打铝、打银的本领,并在十六岁那年,背上风箱,开始跟随父亲走夷方。
或许现在看来是宿命的东西,在当时的陈荣眼中只是选择。毕竟从曾祖父开始,生活在别处就已成为这个家族的传统:为了家人,奔赴远方。
▲传承人陈荣作品照
陈荣的第二个机缘是行走在少数民族文化大省云南。婚嫁是很多民族地区群众都十分重视的人生仪式,新娘一身行头是最为重要的嫁妆,而银饰很能突显嫁衣的高贵。年,陈氏父子来到楚雄,在彝州姚安、元谋、大姚、牟定、南华的山山寨寨留下了他们雕花拉丝的身影,熔炉一开风匣一拉,锤钳凿剪齐上阵,两父子专注地在银子上抽丝、编盘、镂雕,像极了不露声色的武林高手,所有秘籍已谙熟于胸,只等一炷香燃尽的时间。果然,巧手打造出了新娘头饰勒箍上的银龙凤、月牙和蝴蝶,打造出新娘胸前的银链串,以及那圈婚后会日日陪伴着她挑水做饭的银手镯。
每逢农历初二、初五、初七、初十的赶街天,亦或是二月八彝新年、二月十五老君会、三月十五祖师会的会期,陈荣还会到集市上摆摊。制模、锻打、回火、雕花的技艺全在这方寸之地一气呵成,可谓是敲不完的银镯,补不尽的铝锅。为感谢技艺精湛的陈师傅,明明只是用一根铝线就补好的小洞,质朴的彝族老乡却用竹竿敲下大大的野鸡,连同数十个温热的鸡蛋,一齐塞到陈荣手里。如今五十年过去了,这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近感,一直留在陈荣心中。
▲传承技艺
年,陈荣离开楚雄,陆续又到达耿马、沧源、勐腊、景洪、江城、文山,在傣族、佤族、苗族、哈尼族同胞聚居的村寨挨家挨户登门打制银饰品。经验丰富的他会根据老乡们的需求雕刻镀接不同的图案和器物,长命锁、大项圈、小脚铃、银簪子等受到当地妇女儿童喜爱,他们用传杯酒和糯米饭款待陈荣,匠人的真材实料换回一颗颗真心。
到了九十年代,陈荣挑着风箱又走过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丰沙里、琅南塔、乌多姆赛等省份,打制出很多异域风格显著的银饰,期间他也曾遭遇严重疟疾险些丧命。直至千禧年,在供完四名子女读书之后,在外漂泊半生的汉子终于回到了故乡。
古稀老人现已成为“汪情银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说自己最喜欢做的还是祥云人钟情的古风银器,在茶壶、碗筷、挂屏、摆件上,总会看到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图案的半弧雕,呈现出一种雅致舒怡的审美情趣。而对于技艺传承,陈荣所掌握高超的银器浮雕和鎏金工艺也悉数教给愿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
▲传承人陈荣在祥云县非遗展厅接受笔者采访
我们的谈话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断,老人家笑着告诉笔者,最喜欢雨水天了,因为下雨出不了工,也就可以回乡看家人了。
这是很有意思的两位手艺人,他们一个朝北走,一个向南行,挑着风箱用脚步丈量祖国的边疆大地。经其手打制出的银器精美绝伦堪称艺术品,但无一例外二位大师最眷恋的还是故乡。这其中或许有对当初迫于生计走夷方的感慨,也有载誉归来亲人团聚的满足,小炉匠敲出的是五味杂陈的真实人生。
3泥塑:千观万庙塑人心
泥塑是很有魅力的民间传统工艺,手艺人仅凭一双巧手,给泥土以新生。他们把泥土捏成屋檐的马鞍、屋顶的瓦猫,塑作庙里的神像,孩子手中的吹哨。
▲传承人苏龙祥工作照
传承人苏龙祥对于泥塑的喜爱,正源于这枚孩童时期的点水雀吹哨。造型和色彩是泥塑的魅力所在,吹哨带给了这位手艺人最初的美学启蒙。出生于大理市凤仪镇凤鸣村泥塑世家的苏龙祥,儿时最喜欢陪着祖父捏泥人、泥哨、十二生肖、不倒翁,然后挑着一筐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去庙会上售卖。赶会的大人总会给孩子买一两件,人们的赞赏是对泥塑职业最直观的肯定,这无疑给了小龙祥很大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他对人群产生了莫大兴趣。
苏龙祥回忆,他后来较为擅长人物类和宗教神像类泥塑,得益于对长期人群的敬畏和观察。儿时的庙会老少,连环画中的铁马金戈,本主传说里的惩恶扬善,都是由“人”构成的宏观世界,这些虚实交错的遥远光影,在旁观者看来,敬畏始终要多过于好奇的。好在对于泥塑艺人来说,肩上多了一份责任,就是为其塑像。
儒家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佛家的人格理想是觉者,道家的人格理想是真人。泥塑传承人要完成的,正是为三教人格理想塑像的工程。也正是在手艺和信仰加持的力量下,苏龙祥开始了自己的走夷方历程。
▲传承人苏龙祥作品照
年,17岁的苏龙祥离开家乡,辗转来到丽江永胜,为新建的庙宇塑神像。栽神桩是第一步,柏树因其挺拔溢香,被民间视作神像骨架的高贵之选,香柏树也因此成为寺院周围常种的树种;第二步是在柏树骨架上捆扎稻草,按照身高比例捆扎出头部、四肢和脏器,并在特定位置放入金器、桂圆、大枣、茯苓和杜仲,以示对神像的敬重膜拜;第三步是上大泥,苏龙祥带着徒弟一层泥一层草绳地均匀堆塑出神像雏形;第四步用掺了棉纸棉花的细泥做局部精细塑造,泥的韧性好,作品才不易开裂;第五步是焚香净手,给神像开脸,即面部的勾勒塑形;待到泥像半干之时,苏龙祥拌好师傅传授给他的“纸筋灰”给神像披灰打磨,此举是为后面的彩绘打底固色;待最后上完一层白泥后,开始给神像做细致的彩绘工作,苏龙祥采用传统沥粉勾金工艺,使神像形神兼备,熠熠生辉;待高僧开光以后,一尊神像才算真正塑造成功。
精湛工艺慢慢获得当地百姓的尊敬,逐渐积累了声望。年苏龙祥带着志同道合的妻子离开永胜,陆续受邀去了保山、凤庆、昭通等地,不变的苍松古寺,不变的绘像塑佛。泥塑师傅仿佛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睡在佛台下,喝着化雪水,蝙蝠成为玩伴,捉来的飞蚂蚁也化作锅中好菜。但他们并不寂寞,因为塑佛的机缘使苏龙祥接触到许多老人、出家人,与他们的长期接触,使得他对自然和人心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反映在作品上是温润仙风的塑像,是面面观你荫护众生的诸神。反映在徒弟身上,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同理心,从前叛逆的少年,渐渐地开始关心父母,体恤师长。
年以后,夫妻俩回到大理,逐渐把事业重心放在了小型造像和技艺传承上面。他内心深处依然有一股创作的冲动,就是为家乡优秀传统文化发声:《苍洱毓秀》《白族绕三灵》《彝族哑巴节》《马嘶开花》《蝴蝶泉边》《望夫云》《接本主》等民俗色彩浓郁的泥塑作品相继诞生,被社会各界竞相收藏。在被评为泥塑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之后,苏龙祥主动担起技艺传承重任,于工作室常年免费招收学徒,扶持残疾人士掌握一技之长。通过体验式教学方式,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家长被送来学习泥塑,望着这些孩子,他似乎看到了儿时赶庙会的自己。出走半生,归来的他仍是那个用心捏制点水雀吹哨的翩翩少年。
▲体验式教学传承
在苏龙祥身上,笔者看到了侠客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回归日常。回归到生活的本源状态,还是那个对清风拂柳、云卷云舒有感应的普通人。多年内化于心的修为,是观他、也是自省,漂泊中的永恒,最终到达彼岸是清白守常的小镇生活。春秋代序,守四时农事之常;甲子轮回,守生老病死之常。不以丰盈而得意,不以亏损而颓唐。
人生四季,被他看在眼里,记于心间,流淌在手里的芬芳泥土之中。
4古建维修:承载文明记忆的木构美学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凝聚数代人集体记忆的木结构建筑,本身就拥有浓郁的东方之美:朴素、规整、含蓄、祥瑞。经历风雨,有的已磨损残破,给它们修补如旧,就是古建维修师傅的日常工作。
罗家靖年出生于大理州巍山县大仓镇幸福村,是非遗项目巍山木刻的代表性传承人。对木构建筑的钟爱始于年,那时家里修葺茅草房,请来知名的大木作师傅李应福,在现场勘查评估后,家人接受了李师傅的建议:推倒重建。这意味着一座全新的土木结构三开间两层楼房将拔地而起。罗家靖非常欣喜,他跟随李师傅上山砍树,回来推料,看着老师给木料打眼子、画墨(绘草图)、上梁、装瓦、雕饰。他好奇榫卯形制的木屋,仅靠合理解构就能防风抗震,瓦落而房子不倒。在家中新房建好后,罗家靖正式拜李应福为师,跟着师傅出门了。
▲传承人罗家靖参与维修的部分古建
最初几年,罗家靖跟随师傅在家乡巍山县各乡镇给民众建新房。工地是他的教室,图纸是他的教材,勤学好问的家靖很快掌握了房屋营造、雕刻、彩饰全套手工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陆续主持设计施工了巍山县拱辰楼、星拱楼、尊经阁等明清古建筑的维修。古建维修是精密系统的工程,因为很多古建是文物保护单位,需要做现场勘查维修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后方能施工。基于规则和悟性,罗家靖的修复图纸早已画在心中,他带领徒弟们一遍遍观摩古建未损的局部,寻找相同材料,用过去的工艺流程及样式做同比例的精细复原,尤其是榫口要按古建原有的弧度去做。过去的城楼是底大上小的矩形结构,高处部分受风大受雨长,在修复时垂直度要收得比普通建筑多,一米收两公分半,而四五层的塔型建筑,也是越往上垂直度收得越多。枋檀椽梁,纵横交错,罗家靖用双手一点点修复了文明的记忆。
▲传承人罗家靖手工木雕作品
年,罗家靖离开巍山来到大理中龙龛村,修建这里的第一座双层重檐五开间木构清真寺,寺中的大殿、厢房、叫拜楼都是他带领弟子建成的。格子门、横披、吊柱等局部位置的木雕装饰,也是他们现场一凿一斧刻制完成。其后他在大理地区又陆续主持修建了大理古城东门望海楼、古城文庙等地标建筑,可以说这位匠人是织梦者,一定程度上他再现和满足了观光客对于边疆古都的期待。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罗家靖陆续去了玉溪、楚雄、红河、德宏、文山、四川、贵州等地,主持维修、新建各类宗教寺院和古建筑数百座,足迹遍及整个西南地区。
▲带徒传艺
眼前的这位古稀老人精神矍铄,回到家乡后依然每天穿梭在施工现场,指导徒弟做活,他的话并不多,我想也许是这辈子想说的,手中的木头都已代为表达了吧。
5大营土陶制作技艺:古道陶帮马铃声
采泥、打胚、转轴、抹口、上釉、入窑......浑然天成的手工制陶,在这个小村庄延续了近四百年。如今烧制龙窑伫立山头,土陶作坊也零星散布,只是昔日的繁华已难看到。
传承人杨本贵年出生在大理州祥云县禾甸镇这个叫作大营的村庄,那时百废待兴的社会环境,推动了手工生活器皿的大量需求。手工制陶是大营村世代传承的谋生技艺,杨本贵出生的时代,也是这门技艺存续的黄金时代。
▲传承人杨本贵工作照
年,杨本贵被生产队派去大营陶器社,以半工身份跟随大师傅杨兆林学习土陶手工艺制作,工作一天大队记5分的公分,做出的成品交予合作社,那年他12岁。年,土地下放承包到户,杨本贵建立了自己的土陶作坊,这也是他走夷方历程的开始。一年中半年时间做陶,半年走陶帮,马匹拉着满筐陶器,顺着古道去向远方。往东,去到楚雄南华、大姚、姚安;往西北,走到宾川;往南,小河淌水的故乡弥渡已在眼前。杨本贵徒步行几百公里,到他乡卖陶,换成粮食和儿女学费,天作被子地作褥,苦荞饼伴马铃声。行者无疆,人在独立环境中往往会激发思考的丰盈,一路上杨本贵想了很多:陶泥制取、陶样形状、陶釉调配、土陶上釉、烧制技巧、文化内涵......这是制陶者的职业修养,也是他穷其一生与自己的对话。
▲传承人杨本贵作品照
泥与火的艺术,可以在瞬间点燃灿若烟花,然而成器后的漫漫古道路,陪伴陶帮汉子的只有那匹老马。瓦罐、咸菜罐、汽锅、酒壶、茶罐、香炉......仿佛都已成了他的孩子,是杨本贵心中放不下的执念。大半辈子走夷方,他觉得很苦很累也很值,因为家乡还有懂他的媳妇,还有可以让他一圈圈踱步思考的龙窑。文明流转,记忆传承,当我们的社会不再执著于一种成功标准,我想全民文化自信的时代就会到来。
▲带徒授艺
如今的杨本贵已年近古稀,兴起之时,他还会给孙子教那首儿时就会唱的歌谣,那是一个小村庄的发展史,一位手艺人的走夷方:
“大营庄,背罐罐,一罐咸菜吃家乡
大营庄,做酒罐,还有最酸咸菜罐,不卖大营罐心慌慌
大营庄,背罐罐,背到石坎子,听见老虎叫,敲敲罐子吓跑掉
十瓶九不漏,拿着油灰当母舅
瓶罐瓶罐,哪里好走哪里灌
大营庄,背罐罐,背到石坎子,叮铃咣啷啷......”
长久以来,一直守护他的,是古道初升的太阳,还有那台始终等着他归家的轮盘。
走夷方的汉子:诗和远方一直都在脚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夷方的经历是他们后来成长成才的关键,人生就是这样,迎接清晨的曙光要先经历黑夜的漫长,手艺人们的技艺升华也要经过无数挫折失败的磨砺。他们是社会转型期底层百姓的奋斗缩影,也是时代变迁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真实写照,他们担得起为夫为父为子为师的责任,也始终保持着一个男人对于手艺最初的敬畏和坚守。
历史就是现在。著名人类学家王铭铭教授曾写道:“人生活在一个既有实践又有心灵的生命历程中,他的举动、经验、动机、心态,都不是可以随便分割的。只有对于人生的领悟,才是对于历史的领悟,口碑与文字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们不仅是历史与故事,还是一个丰富的道德世界......”文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身上凝聚的正是相似人生经历下幻化出的集体文化人格:漂泊感带给他们对于生活的敏锐感知,异文化的眼界使其拥有包容创作心态,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也让足以共情的作品诞生于他们手中。彼时,他们的诗和远方一直都在脚下。
那段尘封的历史应被还原,这些可敬的人儿应被想起,他们是每一个你,每一个我,是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写照,为养家谋生日复一日践行着尘世间的信仰。
走夷方的汉子啊,你们值得被一再书写,一再称颂。
小贴士
母炳林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