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病因 > 师大附中20162017年九年级上学期

师大附中20162017年九年级上学期



师大附中-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卷答案及解析,望家长督促孩子独立完成试卷过后再查看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1-4每小题各1分,5-10每小题各2分,满分16分)

1.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从空气中分离得到氧气和氮气

B.从石油中分离得到汽油和柴油

C.C从煤碳中焦化得到焦炭和煤焦油

D.从海水中利用膜法获得淡水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A、从空气中分离得到氧气和氮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从石油中分离得到汽油和柴油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从煤碳中焦化得到焦炭和煤焦油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从海水中利用膜法获得淡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年联合国发布报告:到年,全球将有40%的国家和地区面临干旱问题.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关于水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B.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C.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D.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

硬水与软水;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常见的溶剂.

性质决定用途;空气与水;化学与生活.

A、根据水的作用分析;

B、根据活性炭的作用解答;

C、根据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可以防止水污染解答;

D、根据软硬水的鉴别方法分析.

解:A、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是最常见的溶剂,故A正确;

B、加热煮沸可以将硬水转化为软水,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够吸附色素和异味,不能将硬水软化,故B错误;

C、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可以防止水污染,故C正确;

D、加入肥皂水振荡,泡沫丰富的为软水,泡沫少的为硬水,故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故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硬水软水的鉴别、活性炭的作用及环境的保护,属基础知识考查.

3.生活中的下列现象,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B.金秋时节,人们在桂花树旁会闻到怡人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

D.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据此解答.

解:A、湿衣服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的越快,故A正确;

B、闻到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故B正确;

C、液化石油气须加压后贮存在钢瓶中,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隙,故C正确;

D、水沸腾时能掀起壶盖,说明分子的间隔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不是分子的大小,故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基本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但离子不能形成原子

C.原子、分子、离子、电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

原子的定义与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正确;

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离子能得失电子形成原子,错误;

C、电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错误;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变,正确;

故选BC.

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5.下列对化学式NO2的各种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表示二氧化氮是由一个氮元素与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B.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

C.表示二氧化氮这种物质

D.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由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根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的含义:微观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解:A.可以表示二氧化氮是由氮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而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故错误;

B.可以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故正确;

C.可以表示二氧化氮这种物质,故正确;

D.可以表示一个二氧化氮分子是由一个氮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故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质化学式含义的理解与在解题应用的能力

6.如图是四种微粒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C.④是一种阴离子D.②容易得到电子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A、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D、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A、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B、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③④的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④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②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会正确的实验观察方法十分重要,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B.铁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C.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产生黑色气体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A、根据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A、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铁丝在空气中只能烧至发红,不会产生火星,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8.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可能是单质

B.在该反应中丁一定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D.甲和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本题可分析甲~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

由四种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可知,反应前后甲的质量分数减少了70%﹣42%=28%,故甲是反应物;同理可以确定乙的质量分数减少了14%﹣8%=6%,故乙是反应物;丙的质量分数增加了40%﹣6%=34%,丙是生成物;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A、该反应中甲、乙是反应物,丙为生成物,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则其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丁的质量分数不变,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C、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甲和乙,生成物是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之和(而不是甲、乙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丙的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9.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也不能确定,故A错误;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75g=1:3,故B正确;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C物质降温后,没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故C错误;

D、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列各选项中,实验操作一定能够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来源:学科网]

A[来源:Z_xx_k.Com]

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常温下,同时分别向同体积的盛有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的集气瓶中滴加相同滴数的饱和澄清石灰水,振荡

B

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约体积的水,振荡

C

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向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满加硝酸钡溶液

D

探究生石灰是否变质

先加足量水溶解,振荡,用洁净干操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

A.AB.BC.CD.D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实验设计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钠;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pH大于7.

解:A、常温下,同时分别向同体积的盛有空气样品和呼出气体样品的集气瓶中滴加相同滴数的饱和澄清石灰水,振荡,呼出气体样品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盛有空气样品的集气瓶中无明显现象,因此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

B、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玻璃瓶,不会发生形变)中加入约体积的水,振荡,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用向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水的方法验证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硫酸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和硝酸钠,因此不能用向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满加硝酸钡溶液的方法探究稀硫酸与氢氧化钠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D、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因此不能用先加足量水溶解,振荡,用洁净干操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到pH试纸上的方法探究生石灰是否变质.

故选:A.

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填空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17分)

11.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按要求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分子2N2;

(2)2个硫酸根离子2SO42﹣,

(3)医疗上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盐NaHCO3,[来源:学科网ZXXK]

(4)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Ca(OH)2.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1)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3)医疗上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盐是碳酸氢钠,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4)氢氧化钙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写出其化学式即可.

解:(1)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氮分子可表示为2N2.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硫酸根离子可表示为:2SO42﹣.

(3)医疗上用来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盐是碳酸氢钠,其化学式为:NaHCO3.

(4)氢氧化钙是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其化学式为:Ca(OH)2.

故答案为:(1)2N2;(2)2SO42﹣;(3)NaHCO3;(4)Ca(OH)2.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分子符号、化学式、离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1)某校学生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进行了以下实验:点燃一支蜡独,竖直放在桌面上,用烧杯罩住(如图l所示),请依据此实验回答问题:

①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烧杯内壁产生水雾,说明石蜡中含有 氢 元素

②蜡烛熄灭的瞬间,观察到烛芯上方产生一缕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石蜡颗粒 ;

(2)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利用氧气传感器测定了蜡烛燃烧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情况,设计并完成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得出了如图3所示的氧气含量的变化曲图,根据图3所示的曲线图,同学们得出了以下结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填序号)

A.只有当氧气耗尽时.蜡烛才会熄灭

B.蜡烛熄灭时,集气瓶内仍有氧气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蜡烛燃烧实验;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科学探究.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解答;

(2)根据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颗粒进行解答;

(3)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进行分析,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解:

(1)蜡烛燃烧时,观察到烧杯内壁产生水雾,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

(2)(白烟的主要成分是石蜡颗粒,所以用火柴点燃白烟,观察到的现象是白烟能燃烧;

(3)A、由图示可知,蜡烛熄灭时,集气瓶内仍有氧气,故错误;

B、蜡烛熄灭时,集气瓶内仍有氧气,故对;

C、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正确;

答案:

(1)氢;

(2)石蜡颗粒;

(3)BC.

此题是一道实验过程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对每项实验过程的详细分析,结合题目的要求作出判断,属基础性实验考查题.

13.现有A、B、C、D、E五种溶液,它们分別是氢氧化钠的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的一种,鉴别它们可按如图所示的步骤进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中的溶质是CuSO4(填化学式);

(2)不能与A溶液发生反应的物质类别有 ③ ;

①单质②氧化物③酸④碱⑤盐

(3)C溶液为 氯化钠溶液 ;

(4)用X鉴别D、E时,X可以选用不同的物质.

①若X为稀盐酸,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NaOH+HCl=NaCl+H2O;

②若X为澄清石灰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CaCO3↓+2NaOH.

物质的鉴别、推断;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框图型推断题;物质的检验、鉴别与推断.

根据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碳酸钠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与钙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稀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显红色,氯化钠溶液显中性,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碳酸钠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会与钙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1)取五种溶液观察颜色,B溶液显蓝色,所以B是硫酸铜,剩余的四种溶液加入紫色石蕊试液,A溶液显红色,所以A是稀硫,B溶液显紫色,所以B是氯化钠溶液,D、E溶液显蓝色,所以D、E是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B中的溶质是CuSO4;

(2)由(1)知,A溶液为稀硫酸,单质、氧化物、碱、盐等物质类别中均有物质能与A溶液发生反应,酸不能与之反应,故填③.[来源:学*科*网Z*X*X*K]

(3)由(1)知,C溶液为氯化钠溶液.

(4)①若X为稀盐酸,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NaOH+HCl=NaCl+H2O;

②若X为澄清石灰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不反应,

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故答案为:(1)CuSO4;

(2)③;

(3)氯化钠溶液;

(4)①Na2CO3+2HCl=2NaCl+H2O+CO2↑;NaOH+HCl=NaCl+H2O;

②Na2CO3+Ca(OH)2=CaCO3↓+2NaOH.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4.某氯化钾样品含有杂质氯化钙和氯化镁,设计提纯的流程图如图:

请认真分析流程中各步骤的信息作答:

(1)溶剂X是 水(或H2O) ;Y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K2CO3.

(2)蒸发操作的目的是除去(填物质的化学式)HCl、H2O.

(3)写出加入过量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Cl2+2KOH=Mg(OH)2↓+2KCl.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根据加入X的目的是使样品充分溶解分析试剂;根据流程图分析,加入氢氧化钾可以除去氯化镁,除去氯化钙而又不增加新的杂质用碳酸钾溶液;

(2)根据盐酸具有挥发性及蒸发原理分析所除的物质分析;

(3)根据除杂质氯化镁的方法考虑,氯化镁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钾,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解:(1)加入溶剂X的目的是使样品充分溶解形成溶液,便于实验,因此X是水;根据流程图分析,加入氢氧化钾可以除去氯化镁,除去氯化钙而又不增加新的杂质用碳酸钾溶液;

故答案为:水(或H2O);K2CO3;

(2)蒸发可以除去溶液中的水分而得到氯化钾固体,而盐酸具有挥发性,可以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所以同时还可以除去溶液中的氯化氢;

故答案为:HCl、H2O;

(3)过量的氢氧化钾可以和氯化镁充分反应起到除杂的作用,氯化镁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钾;

故答案:MgCl2+2KOH=Mg(OH)2↓+2KCl.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提纯实验的相关的操作要领以及物质除杂的原则,要明确流程图中每一步的作用,再结合题意细致分析解答.

15.今年我国多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雾霾天气,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命安全,这是年元旦前后曲阜空气质量指数变化趋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一个月我们这里空气质量能达到优良的天气很少,治理污染,刻不容缓,下列治理雾霾措施切实可行的是 ③⑤⑥⑧ .

①鼓励开私家车出行②外出时佩戴反雾霾口罩③减少燃煤发电,增大太阳能发电④禁止使用化石燃料⑤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⑥推广乙醇汽油⑦将农田中产生的秸秆就地焚烧⑧将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

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空气与水.

雾霾的有害成分主要来自汽车、工厂、家庭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其危害非常大.

解:①鼓励开私家车出行,会加重空气污染,加重雾霾;②外出时佩戴反雾霾口罩,不会减少雾霾;③减少燃煤发电,增大太阳能发电,可减少空气污染,减少雾霾;④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禁止使用化石燃料是不符合实际的;⑤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可减少空气污染,减少雾霾;⑥推广乙醇汽油,可减少空气污染,减少雾霾;⑦将农田中产生的秸秆就地焚烧,会加重空气污染,加重雾霾;⑧将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可减少空气污染,减少雾霾.

故答案为:③⑤⑥⑧.

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是社会







































北京哪个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by/14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