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练功练到不用GOOGLE,也算是略有小成
练功练到不用GOOGLE,也算是略有小成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么,怎样才能算得上本行业之内的“状元”呢?我觉得,做学问做到不用GOOGLE,也算是略有小成了
本人是一名工程师,同时是一名业余儒家思想爱好者,有时会感觉,网络上已经没有我需要的东西了。
比如,对于我在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已经不需要在互联网上搜索答案了。因为这些问题我每天都会遇到,对于解决此种问题,我和我的同事们有成熟的解决方法,有专业的计算工具,而且我们对解决问题都已经很熟练了。这些方法和工具,是我多年工作的经验,是长时间积累和收集来的,有了这些积累,就不需要每次到网上搜索答案。当然,对于某种材料的密度、强度之类,记得不清,还是要查一下的,但是,这样的查询,我的电脑上也有所有相关的资料,直接打开就行,而不需要到网上搜索——网上内容繁杂,垃圾网页多,查询专业文档的话,效率太低。
还有,对于网上的各种流量爆文、网红小说,我也基本不看。同样类型的文章,看过一次就知道套路了,而且只有休闲作用,学习不到任何的东西。更别说,有些文章,里面还有很多基本的汉语语法错误,可以放到小学试卷里面当改错题。
如下图,在app上面搜索,免费的书,基本上可以分为4类,总裁、女婿、神医、特种兵。或者像我这没钱充到阅读app里的人,这样的书更有市场。
对技术人员而言,上述能力只是完成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我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习,还处在幼儿园阶段。那么,“状元”应该是怎样的呢?
如上面据说,我们有成熟的解决方法,有专业的计算工具。那么,这些工具和方法是怎么来的呢?就是“状元”们搞出来的。“状元”们对基本的科学原理很熟悉,同时,工作的流程非常熟悉。那么,当遇到疑难问题的时候,“状元”可以根据最基本原理,发现问题的本质,制订解决方案。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时候,也可以梳理整个流程,发现影响效率的瓶颈,开发有用的工具。
普通人和博士的差距有多大
互联网上的内容,也是大家发布的,而发布这些内容的人,对本专业的内容也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写出让对很多人有用的文章,才让更多的人检索。而这些人的水平,相比“状元”而言,还是有差距的。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以下的场景。
郦波在网上搜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什么意思?
袁隆平网上搜索:水稻一年几熟?
钟南山网上搜索:怎样治疗新病毒?
屠呦呦网上搜索:疟疾的症状有哪些?
对于这种级别的专家,接触的都是行业的最前沿,即使上网搜索,也是查询《自然》杂志上最新的论文,或者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之类。而社会科学家,估计也不会研究《最强女婿》之类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