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特稿全球一亿人确诊,疫苗是救星吗

特稿全球一亿人确诊,疫苗是救星吗



儿童白癜风的早期症状 http://pf.39.net/bdfyy/zqbdf/140330/4364837.html

点击蜜蜂国专业中医蜂疗:蜂事王浆花粉蜂蜜蜂胶蜂蜡疗事蜂蛰治疗普及推广养生预防保健康复美颜抗衰蜂疗书与蜂毒互动交流

澎湃新闻

年,人类社会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大流感流行开始。万人在一战中丧生,而大流感夺去了数千万人的生命,某种程度上提前结束了战争。后人对前者记录颇多,但对后者却提之甚少。

年,新冠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暴发,如今已经持续了一年多。在全球各地第二波、第三波疫情浪潮下,截至年1月27日,全球确诊人数已达到1亿人,其中万人不幸病亡。

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年初的全球疫情可能会比年大多数时候更严重。大流行的第二年可能比第一年更加艰难。这个冬天最好的消息是疫苗已至,但它无法改变大流行对人类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和文化习俗已经造成的全面、深刻、长远的影响。

在一些国家,疫情正在卷土重来或进一步加深。新疫情的暴发并不令人惊讶。一些国家的部分民众忽视社交距离和戴口罩的规定,依然坚持假日聚会和外出旅行。考虑到目前的天气和病毒的传播方式,疫情形势短期内仍不一定会好转。不过更令人担心的是不断出现的病毒变异体,它们的广泛传播将产生更大的影响。持续一年多的新冠大流行将把人类文明带向何方?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澎湃新闻采访了十几位全球各国的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病毒学、免疫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专家,试图通过他们的思考描绘出全世界在新的一年中仍然阴沉但略带希望的前景。

“年的大流感感染了当时1/3的世界人口。如果疫苗在全球范围内接种缓慢,新冠病毒的感染人数最终很可能超过这个比例。”《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作者、美国作家约翰·M·巴里(JohnM.Barry)对澎湃新闻说。

年能否扭转疫情,很可能由两个因素决定:病毒变异和疫苗。全球范围内疫苗接种的速度能否赶上新冠自然感染的速度?除非接种疫苗的人足够多,否则再好的疫苗也于事无补。然而许多专家认为,到今年底,全球50亿成年人中的大部分不会接种到疫苗。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经济能否顺利走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无疑是今年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有专家提出需留意各国前所未有的财政刺激措施导致的全球债务惊人增长,可能为未来的金融危机埋下“定时炸弹”。

伴随着英国正式结束“脱欧”过渡期、美国新政府上台,大流行重塑下的全球新秩序的轮廓开始浮现。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会否出现转圜;国与国之间能否展开抗疫合作;疫苗供给有限的背景下,各国民族主义情绪是否会继续升温——这些将是观察年国际局势的指标。

新冠病毒已经并且将进一步改变我们。当大多数人都开始习惯待在家里办公,人们不禁对全球化的未来产生困惑。何时才能重启国际旅行?海外留学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因为疫情而被迫中断的与亲朋好友相聚的传统文化习俗,是否会被永久地改变?

随着上百万人开始接种疫苗,新冠大流行的尽头似乎隐约可见。有专家预测,未来新冠病毒可能会变得像今天的流感一样,变成反复出现在冬季的传染病。今年底我们的生活能恢复多少,取决于我们现在采取怎样的行动。“我希望年要比去年好。”澳大利亚华人历史学家王赓武对澎湃新闻说。

借用《星际迷航》的一句台词:“我们正前往一个前人未至之境。”

1月19日,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夫妇和当选副总统哈里斯夫妇参加美国40万新冠病亡者纪念活动。人民视觉图

疫苗是救星吗?

1月20日,美国第46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最年长的总统乔·拜登(78岁)在国会正式宣誓就职。

未来历史学家或许会如此评论:如果没有新冠疫情,年美国大选的结果很可能会不一样。

这个日子往前推两周,1月6日,特朗普的愤怒的支持者们冲进了美国国会。这是年来美国国会首次被“占领”。同一天,美国还创下了另一项新冠疫情纪录——单日新冠死亡人数逼近人。

年的头几周是美国新冠大流行发生以来最为惨烈的时期,平均每天有约名美国人死于新冠——相当于每天的死亡人数都超“珍珠港事件(死亡人)或“9·11”事件(死亡人)。

“我们仍然处于一个非常黑暗的冬天,感染率上升了34%,每天看到三四千例死亡病例。情况在变好之前会变得更糟。”拜登在正式就职前几天说道。

年大流感的历史表明,最可怕的病毒可能不是最致命的,却一定是最狡猾、最具传染性的。

年伊始,层出不穷的新冠病毒突变的消息令人感到困惑和担忧。

突变(mutation)是指病毒在传播和自我复制过程中发生的微小基因变化,而变异株(variant)是指具有某些特定突变的病毒。所有病毒都会发生突变。在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导致此次新冠大流行的病毒株(SARS-CoV-2)以平均每月两次的稳定速度累积突变,但大部分突变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

然而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令人担忧的不仅仅是突变增多本身,而是病毒正在全世界各地以相似的方式发生突变。

1月14日,世卫组织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正在世界各地出现的多个新冠病毒变异毒株。一个月前,英国政府报告称,一种称为“B.1.1.7”的新冠变异毒株自年11月下旬起在英国国内广泛传播。随后,南非与巴西也报告了后来被命名为“B.1.”和“P.1”的新变异毒株。目前,“B.1.1.7”和“B.1.”已迅速传播到至少60个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三个变异毒株中,科学家们都发现了一个被称作“NY”的刺突蛋白突变。蛋白质由氨基酸基本单元构成,“NY”表示第个氨基酸从原来的天冬酰胺(简称N)变成了酪氨酸(简称Y)。这一突变使得病毒更易与人体细胞结合,因而更具传染性。

英国、南非和巴西相隔数千公里,在三个地方出现的新变异毒株却都有一些相同的突变。这一事实表明,这些突变或给病毒带来了进化优势,使得这三种变异毒株变得越来越普遍。

据估计,“B.1.1.7”变异毒株的传染性大约比其他变异毒株高70%。英国首相约翰逊1月22日表示,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变异毒株的致命性增加了30%。“尽管这个结论现在还太早,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可以导致更多人感染,总体上将会导致更多人住院和死亡。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曾经从事过多年肿瘤免疫和基因治疗研发的美国得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终身教授张玉蛟对澎湃新闻说。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日以继夜地进行实验,找出每个突变的原因和影响。除了NY突变外,“B.1.1.7”还有其他16个突变,南非发现的“B.1.”和巴西发现的“P.1”变异毒株也各有多个突变。

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专门研究病毒蛋白的分子生物学家杰森·麦克勒兰(JasonMcLellan)向澎湃新闻解释,科学家们发现南非和巴西报告的变异毒株共有的另外两个突变(“EK”和“K”)可能协同“NY”突变,使后者更易与人体细胞结合。同时,“EK”突变可能会帮助病毒躲过曾经感染新冠病毒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即所谓的“免疫逃脱”现象。巴西科学家已证实了至少一例由“P.1”变异株引起的二次感染病例。这意味着即使在达到群体免疫的社区,病毒也将能够传播。

与此同时,更多的变异毒株还在出现。1月13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称,他们发现了可能源自美国的两个新变异毒株,其中一种被命名为“COH.20G/Y”的变体在过去三周时间里已迅速成为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主要新冠病毒变异毒株。

“我们的基因组监测数据在年1月发现了一种新型病毒变异毒株,该变异毒株携带了‘NY’突变,但不同于英国和南非报告的变异毒株,值得引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z/19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