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每日一穴大杼

每日一穴大杼



大杼为经穴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别名背俞(《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风府(《医心方》)。属足太阳膀胱经。大杼是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别名

背俞(《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大腧(《黄帝内经灵枢·背腧》),本神(《西方子明堂灸经》),百旁(《杨敬斋针灸全书》),风府(《医心方》)。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病瘠。《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穴名解

大为小之对,杼即筘,古称椎骨为“杼骨”,此穴在较大的第一胸椎之旁,故名大杼。

大,与小对言。杼,有长义。椎骨横突,形秩整齐,有如织机之杆蓖,古称椎骨为杼骨,上椎尤大,本穴在其旁,故名“大杼”。即岐伯所谓:“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马元台谓:“大腧,大杼穴也。”古圣谓为穴在杼骨之端,为手足太阳及督脉三经之会。故先哲遵之为“大杼”。穴属骨会,《难经》有:“骨会大抒,骨病治此。”骨在人身,外有皮肉血脉之维护,犹如抒轴之状,且兼是穴下分出有附分,有横出经纬之意,因将此穴,名为大抒。

所属部位

背部

特异性

督脉别络、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将大杼列为冲脉交会穴。

定位

标准定位:大杼穴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一说“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取法

快速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1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大杼穴。

穴位解剖

大杼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1、第2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和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

布有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

功效与作用

大杼穴有强筋骨,清邪热的功效。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大杼穴和肺俞配合应用,可治疗一切肺病、外感病及骨病[9]。还可治疗寒热往来之疟疾。

大杼穴有祛风解表、疏调筋骨之功。

主治病证

大杼穴主治咳嗽,发热,头痛,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鼻塞,咽喉肿痛,伤风头痛,咳嗽气急,喘息喉痹,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癫痫,厥逆,眩晕,虚劳,骨髓冷痛,疟疾,感冒,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支气管哮喘,颈椎病,膝关节骨质增生,咽炎等。

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腰背肌痉挛、骨结核、肢体麻木等症。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癫痫;

3.运动系统疾病:颈椎病,腰背肌痉挛,膝关节骨质增生;

4.其它:咽炎,感冒,骨结核。

刺灸法刺法

向内斜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肋间放散,有时可向肩部放散。

注意:本经背部诸穴不宜深刺,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大杼穴深部位于第1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故不能直刺、深刺。

灸法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配伍

大杼配夹脊、绝骨,有强筋骨,通经络,调气血的作用,主治颈椎病。

大杼配列缺、尺泽,有理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大杼配膻中、丰隆,治咳嗽。

大杼配合谷、颊车,治牙痛。

大杼配大椎、风池、肺俞、足三里,治哮喘。

特效按摩

用中指指腹按压大杼穴,每次左右各按揉1~3分钟,可治咳嗽、发热、肩背痛等疾病。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水热论》: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针灸甲乙经》: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脊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针灸甲乙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

《肘后备急方》:风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针灸大成》:主筋挛癫疾。

相关阅读

针灸初学者必读:《运针不痛心法》

一针止鼻出血

针道秘旨

穴位压痛辩病诊断法

飞经走气四法及烧山火透天凉(有图收藏)

收藏!常见病一针疗法穴

《针灸神书》全书(完)

??扫码留言??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z/19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