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疟原虫族肆掠,人族屠呦呦再放大招

疟原虫族肆掠,人族屠呦呦再放大招



北京白癜风治疗中心 http://www.bdfyy999.com/

READ

人族与虫族的对抗注定惊心动魄,人类历史有多长,这场战斗就有多长。在一次又一次遭受疟原虫族的毁灭性攻击后,地球上最出色、最聪明的年轻人被挑选加入一项名为“”的秘密科研项目,花费数年时间共同研发抵抗虫族的武器。屠呦呦在一众优秀的学员中同样展现出了杰出的天份。专注、机智、有奉献精神让他成为团队的佼佼者,并率领团队提取出灭杀疟原虫族的终极武器——青蒿素。虫族玩命抵抗,但这一次……

1.

疟原虫族改变历史

在古老的地球大陆上,疟原虫族肆掠,人类深受其害,民不聊生,战乱纷繁。

魔王档案

魔王名称:疟原虫

地球生活史:万年

宿主:蚊虫和人类

兄弟: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攻击模式:寄宿在蚊虫体内的疟原虫通过蚊虫叮咬人类或经输血进行传播,进入人体后,迅速攻击肝细胞、并潜伏进红细胞。引起人类全身发冷、发热、多汗,周期性规律发作,长期多次发作后,引起贫血、脾肿大、身体虚弱等症状,严重者导致死亡。

“公元前一世纪,一种异常危险的疟疾在罗马附近的低湿地区流行,并在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喷发后不久酿成大流行。传染范围先是局限在意大利,在城市中肆虐,使罗马的蔬菜供应地坎帕尼亚死了许多人,继而整个地区都被抛荒,成为名声不佳的疟疾流行区。”(选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特赖特的著作《疾病改变历史》)

难以治疗的疟疾引起人们身体长时间的虚弱,缩短了人的寿命,导致国力衰退,并且疟疾还导致罗马人胎儿的成活率急剧下降,此后的罗马国力日衰,最终亡国!

17世纪末期,苏格兰不仅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大饥荒,还被疟疾折磨得丧失工作和战斗能力。

毫无抵抗力的苏格兰殖民者,遭受了西班牙军队的攻击。面对西班牙人的攻击,很多苏格兰人病得几乎连站起来投降都困难。占领苏格兰如探囊取物,自此苏格兰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不复存在。

在中国,疟原虫同样肆掠。汉武帝征伐闽越时,“瘴疠多作,兵未血刃而病死者十二三”;东汉马援率八千汉军,南征交趾,然而“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清乾隆年间数度进击缅甸都因疟疾而受挫,有时竟会“及至未战,士卒死者十已七八”。

人类历史上,如疟疾这样可以对历史进程产生如此重大影响的疾病实属罕见。面对疟原虫族的入侵,人类长期以来束手无策,伤亡惨重。

有数据表明,秒针每走完一圈,就有一名非洲儿童死于疟疾。每年有超过,人死于疟疾1——其中90%的死亡病例发生在非洲。它的致命性仅次于天花,据说在20世纪,疟原虫曾夺去了大约3亿人的生命。

2.

金鸡纳粉与奎宁

年,西班牙王国秘鲁总督钦康的夫人在利马浑身冷热交替,病情非常严重,总督的医生胡安·德·维格听说过印第安人用产自安第斯山北部的金鸡纳树的树皮治疗发热,建议试一试。

总督马上派人到公里外的罗克莎把金鸡纳树的树皮取回来,维格将之研磨成粉末,加在葡萄酒中,让总督夫人服下,总督夫人的热病居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利马居民听到这个消息后,要求总督把这种神药分发给公众,总督让人从罗克莎买来大批的金鸡纳树皮,磨成粉后由总督夫人亲自分发给民众,因此被称为“总督夫人粉”。

耶稣会建立了从利马到欧洲的金鸡纳树皮商业通道,控制了金鸡纳树皮,将之制成粉在欧洲出售,获利极其丰厚,这种药便被称为“耶稣会粉”。

年,一位法国医生在金鸡纳树皮中提纯出了有效抗疟成分——奎宁,人类开始大面积使用奎宁来对抗疟原虫族,并在较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虫族逐渐势微。

约一个世纪后一战的爆发,美国从海上封锁了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切断了欧洲对奎宁这一重要战略物资的供应。由于奎宁大都由天然植物提取,无奈之下,德国只好通过化学合成发明了与天然奎宁化学结构相近的人工合成抗疟神药——氯喹。

同样剂量的氯喹,疗效是奎宁的10倍,而且副作用小。二战期间,美国人生产了数以吨计的氯喹,其对战争的作用甚至超过很多武器。随着氯喹迅速普及,全球疟疾死亡率明显下降,有些国家甚至宣布消灭了疟疾虫族。

然而,很快人类就为氯喹的广泛应用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有相当一部分的疟原虫对奎宁类的药物产生了比较强的耐药性,使疟疾在全球范围内死灰复燃。

3.

屠呦呦与青蒿素

在上世纪50—70年代的越南战争,胡志明主席带领着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与美帝国主义在热带丛林中交战,年,一场大规模的疟疾席卷战场,成千上万的士兵,因为被携带疟疾的蚊虫叮咬之后,从而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越南总理胡志明向中国求救,希望能够找到治疗这种情况的方法。

毛主席当机立断宣布成立“”科研项目!在接下来的14年里,共有来自60个军方和民用机构的名科学家致力于这项研究。

开始的几年,项目组毫无进展,年1月,时年39岁的屠呦呦,进入“”项目,并任科技组组长,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

她汇集了2多种方治疗疟疾的药方,逐个排查,筛选出个药方逐一试验,在经历了百次的失败之后,终于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得到启发。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之前屠呦呦做青蒿的提取总是失败,看到这个她突然想到是不是一开始的温度就不对,高温对于药物的效果进行了破坏。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乙醇,果然药效明显提高。后又经过次的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但是提取物用于动物实验的时候,却出现了有些动物痊愈但是有些却中毒的迹象。所以说用于人体,没有人能够确保,但屠呦呦坚信青蒿素的提取物对人体无害,苦于没有什么太决定性的证据,她认为只有一种方法能够证明,那就是真正的人体试验,而对象就是她自己!

医院,开始了试药观察,并且逐渐增加用量;最终,试验成功!

青蒿素被研制成功后,迅速装备了越共部队,有效的遏制了疟疾的蔓延,并为越共取得战争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青蒿素一直当做“一项威力很大的秘密武器”被我国“保护”起来,青蒿素的研发也被列为机密,直到年才见诸于报道。

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的新药证书,才开始普遍使用对抗疟疾。从年到年间,中国的年疟疾病例从两百万例下降到九十万例。年我国开始实行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到年,我国已经不存在本土原发的病人。到、年这两年,已经没有本地感染的病例了。这不可谓不是青蒿素的功劳。

(年世界疟疾报告,我国已经不存在本土原发的病人)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列入了“基本药品”的目录,也就是从那天开始,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下降了50个百分比。甚至很多国家根除了这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止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十亿列。”

年籍籍无名,几乎无人知晓的“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无出国经历,无院士头衔)屠呦呦被美国的一名科学家发现,他将她的成就写成了论文发表。随后84岁高龄的她成为了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还被评选为“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的“科学家篇”,击败霍金,与爱因斯坦、阿兰图灵、居里夫人齐名!

对于屠呦呦的入选,BBC给出三大理由:

“在艰难时刻仍然秉持科学理想”

“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过去”

“她的成就跨越东西”

4.

疟原虫的抗药性

人类想消灭虫族,虫族也必想尽办法寻找生存方法。

从奎宁到氯喹再到青蒿素,在人类与疟原虫族的对抗中,抗药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如果抵抗虫族的研发速度,跟不上虫族的变异速度,人类就可能在疾病面前束手无策,面临无药可医的地步。

针对青蒿素疗法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研发攻坚,在青蒿素抗疟原理、其抗药性成因以及相应的应势解决方案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这一研究成果今年4月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

“现在临床上推荐和广泛采用的青蒿素疗法的疗程仅有3天,这并不利于青蒿素在人体内充分发挥效用。青蒿素的半衰期仅有1-2小时,青蒿素能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并产生高效的杀虫效应的时间只有有限的4-8小时。一旦现有的耐药虫株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类休眠状态,以降低青蒿素被激活的程度,那么这种短期疗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面对“青蒿素失效”危机,屠呦呦团队没有另辟蹊径,而是通过适当延长用药时间和替换新的辅助药物对青蒿素联合疗法进行“修订升级”,从而进一步增强疗效,寻找到了对抗耐药性的可行方案。目前,受到疟疾侵扰的大多是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廉价高效的青蒿素一时难以取代,着眼于“旧药优化”而非“开发替代”,无疑是目前条件下最实用和可行的解决路径。”

(解析:青蒿素目前的服用量为每天一次,可以进行改变为一天两次,然后持续时间从一开始的三天可以变更到五天或者是七天。)

各国媒体纷纷报道,称赞铺天盖地而来。而我们要说的是,她值得你我为之鼓掌!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当年消灭血吸虫病时人们的喜悦心情,相信在科学家的努力之下,终有一天,人类也会彻底摆脱疟原虫族的阴影!

内容参考引用:

《八卦医学史》,阿宝著,鹭江出版社年版

《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美]理查德·扎克斯著,海南出版社2年版

《中国疟疾的控制与消除》,汤林华、高琪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版

中国法制报《疟疾如何改变人类历史?》、北京晨报:《改变历史的金鸡纳树:提纯后的有效成分是疟疾克星》、上游新闻。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下载京东读书校园版

免费畅读海量正版图书

和千万大学生一起阅读交流吧

推荐

培养逻辑思维,拥有智慧人生。

走进图书的世界,获得认知自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z/19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