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触动一刻视频一生遭遇疟疾枪击飞机
触动一刻视频一生遭遇疟疾枪击飞机
孤儿的父-比尔牧师采访
▼孤儿的父-比尔牧师见证版
▼他曾患过狂热病,2次疟疾、2次被刀捅、3次脑震荡,3次飞机失事;
肋骨、颧骨断过,头骨裂开过,被人从屋顶推下去过,多次受到歹徒枪击,一只眼睛一度失明……
他是71岁高龄,依然坚守在禾场上的比尔?威尔森牧师。
在过往漫长的50年间,他以毕生心血,开展了全球最大的弱势儿童主日学事工——在12个国家,服事及牧养超过25万的孩童。
或许许多人服侍了2、3年就已经疲惫不堪,所以令我们疑惑的是:
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一个人就算被攻击、被刺甚至遭枪击,50年都不改初心地关心一群看似与他毫不相关的孩子,并带领他们认识基督信仰呢?
01
接近最深的痛苦
为要看到需要
“我有时候会强迫自己去旅行,看看有什么需要。因为当你看到需要的时候,你就足够接近那些最深的痛苦。
这让你心碎,让你愤怒,让你沮丧,但同时也会驱使你做出改变,渴望做些什么,来允予回应这些需要,因为人们的需要,就是你的呼召!”
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或是饱受贫困、饥饿,或是遭到暴力虐待,或是被帮派及毒品荼毒……
当困苦而贫瘠的底色,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这群孩子跟前的时候,浇灭着他们对于生活该有的热情,裹挟着他们对于未来的希冀。
在这番拉扯中,他们是那么得无力与渺小。
但比尔?威尔森牧师说:
“这些孩子不是没有希望的,他们只是暂时失去了盼望,而耶稣带来了真正的盼望。”
由一个简单的想法,威尔森牧师创立了“MetroWorldChild”,从他只身一人踏足布鲁克林贫民窟为起点,如今已成为了全球性的事工。
他们深入第三世界各处,在肯尼亚、菲律宾、秘鲁、南非、印度、哥伦比亚以及海地等地服事数以万计的孩童。
02
“停下!回去!
我们要开枪了!”
而他跌宕的人生体验,就如曾采访他的记者珍妮说的那样:
“他一生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可能比大部分人三辈子的还多……
如有一次在菲律宾,他垃圾山旁遇到了一个小孩,他的家就在满布垃圾的一角。
威尔森拿出身上的三明治和他一人一半边吃边聊,突然一位当地警卫拿着散弹枪对准他,威吓着要他“快滚!不然就毙了你!”
威尔森对那位警卫说:
“我不是没有被枪打过,你要么就开枪,不然就请你转身离开。”
警卫被威尔森的举措震慑住,悻悻的离开了。
不久他就在当地,募集厨具并开办了“行动厨房”的事工,喂饱孩子肚子的同时,还带着孩子一起游戏、学习。
另一次在非洲,他发现了一个被虐待的小男孩Lucas,他的髋骨断了,腿、膝盖、大腿骨也都被榔头敲断,另一只腿细得只剩骨头,甚至肠子也跟着流了出来……
见此情景,威尔森明白如果不马上就医,他肯定活不过今晚。
只是没想到,医院竟远在埃塞俄比亚,需要通过边境关卡才能过去,但那道关卡刚刚才关闭,必须等到明天早晨才会开放。
“牧师你不能去,关卡那有军队,他们会拿枪射杀你们的!”
“你们当中谁会带路的,我要去,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死掉。”
好不容易才找到愿意带路的人,威尔森拿着毛巾小心翼翼把孩子包着,出发前往边界。
来到边界前方后,威尔森大喊表明了来意,却被边界士兵举枪警告,不要贸然向前。
那位领路的人因为害怕,先行下车躲避,威尔森看着孩子的血,已在椅子上积成好大一摊,他知道孩子没有多少时间了。
威尔森下了车,闭上眼睛就往前冲。
“停下!回去!我们要开枪了!……”
士兵朝他头上方开了警告的一枪,他心想这次可能活不了了,却还是毅然跑了过来,之后他迅速被士兵包围,并拿枪抵着脑袋。
“我是牧师,我是基督徒,我要救这个孩子!”
士兵看到奄奄一息的孩子,呆住了,立刻告医院,要他赶快去……
还有在叙利亚,被狙击手打中的那次,虽然他穿着防弹服,但是强大的冲击力还是击断了他的两根肋骨,断裂的肋骨刺穿肺部,生命一度垂危。
50年间,他曾亲眼目睹23个人在他眼前被杀,也眼睁睁看着一个小女孩被处决,50年间,他承认自己笑得和哭得一样多……
50年,似乎足以发生太多事情,让他放弃,但他总说:
“但如果你放弃了,仇敌就赢了。”
而他之所以能50年不改初心地去服事这些孩子,或许是因为他,曾经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因此深谙这群孩子的无助。
也因着看到了这群孩子的需要,让他不能无视其呼召。
像他所提醒自己的那样:
“用信心种下的,就不要在疑惑中挖出!”
03
没有等到的
“你在这里等我…”
59年前,一个12岁的男孩坐在佛罗里达的街头,耷拉着脑袋,眉头紧触,偶尔抬起头不安地东张西望一番。
一天,两天,直到第三天,他还是这样一直傻傻地呆坐着。
而他在这里的原因,只是因为三天前,酗酒成性的母亲对他说:
“我实在受不了了,你在这里等我……”
又饥又饿、孤身一人的他,终究还是没能等到母亲,一个让他难以置信的念头,突然闪过他的脑海——自己被抛弃了。
要知道,不久前他父亲才刚过世,而他的一个哥哥和姐姐,之后也纷纷逃离了这个家庭……
这时,他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自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孤儿!
当他陷在其中,也不知道自己要何去何从之际,一个陌生人突然停下了脚步,为他买了一份热乎乎的食物。
得知男孩没有去处后,那个陌生人便邀请他,要不要参加教会的营会?
征得他同意后,为他支付了营会的费用,并送他上了一辆开往营地的公共汽车。
即使是多年后,威尔森提及这个陌生人的“奇怪”举动,都会激动地提高声调,他相信背后都有神的美意。
在那场营会中,威尔森被主的爱触摸,也是在那里,他意识到人的爱都是有限而短暂的,就算是最亲密的人也会相互抛弃,相互伤害。
唯有耶稣,才是永远不会离开他的那位,只有祂的爱是完全的。
04
4岁女孩惨死贫民窟街头
“她是谁?贫民窟又是怎样的地带?”
营会结束后,他便被教会收留,住在了当地的一间教会里。
这一期间,一些宣教士的事迹也深深激励着他,在福克斯的《烈士之书》一书中,他读到宣教士们会把他们所有的私人物品,都放在一个棺材里,然后把它送到宣教禾场。
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才踏上这条路,也知道自己很有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踏上故国的这片土地。
宣教士舍生忘死的爱,令他泪流满面,他也因此做了一个决定:将自己的生命摆上给基督。
之后,他前往“东南圣经学校“就读,同时开始在母会中带领儿童主日学,组建了“邻舍圣经俱乐部”。
尝试让孩子们在有趣、新颖的游戏中认识耶稣,没想到的是,他的创新课程,让主日学人数倍增。
之后,他还协助爱荷华州分会的儿童主日学事工,使爱荷华州分会的主日学的人数从最初的人增至人。
在他19岁时,教会的牧师问他是否愿意开一辆大众面包车,去接送周日学校的孩子,他欣然答应,甚至一干,便是50多年。
同年,他结识了一位来自纽约布鲁克林区的年轻人,让威尔森对布鲁克林区的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
直到有一天,报纸上刊登一则标题为“她是谁?”的报导。
报导上附了一张相片,是个年约4岁的小女孩,惨死在纽约布鲁克林区街头的景象。
4岁的小女孩,正是无忧无虑地玩布娃娃、吃糖果、看卡通的年纪,却横死在贫民窟的黑暗角落里。
而可怕的是,在当时的布鲁克林区,这样的死亡并不罕见……
贫民窟是怎样的一个地带?那个女孩又是谁的孩子?做出这一惨案的凶手又有何动机?
诸多的疑问拷问着他,4岁小女孩惨死的影像也在他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挥去,这些经历让他有了一个清晰的呼召-——要去服侍这些弱势孩童。
05
只身前往贫民窟街头
开展“人行道主日学”
年,在很多人反对且无任何支持的前提下,威尔森只身前往纽约的布鲁克林区。
他先是向一间西班牙语的五旬节教会租下了周六的场地,并找到一间仓库,作为自己的住所。
为了招聚从未听闻福音的孩童,比尔便将一只卡通大熊的放在巴士的后面,吸引他们驻足观看,并以巴士来回接送他们。
不久,教会的主日学就涌入了多达多名的孩童。威尔森也会到一些孩子的家中去探访,去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倾听他们的故事。
看起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没过多久,教会就因为老旧会堂不胜负荷过多孩童,而不愿继续租借场地给他。
此后,他向一个浸信会租借场地,也因同样的原因被拒绝。
在缺乏场地、经济支持的窘境下,事工一度陷入停滞状态,在山穷水尽之际,神却一次次带领他渡过难关。
他先是得到了一笔来自德州的奉献,得以贷款买下一栋建筑,在布鲁克林区建立了“大都会教会”,解决了事工的场地问题。
又在他无力支付会堂余款时,神感动一位电影制作人,拍下威尔森在布鲁克林的事工故事。
这部名为《驶向布鲁克林的巴士》的纪录片在全美多个教会流传,不久便收到了多个教会送来的11万美元的奉献,这让布鲁克林的儿童事工得以继续。
随着事工的不断开拓,教会已无法容纳持续增加的孩童,但是也无力购买更大的会堂,为了突破空间的局限性,威尔森想了一个办法——开展“人行道主日学”。
他先是前往瑞士,购买了多台每小时可制作个面包,称为“行动面包厂”的机器。
之后,同工用大卡车来拽着这些机器,当他们停驻于一据点时,便会将卡车前半部打开,变成一个舞台,用各种表演及游戏来教主日学。
而卡车后半部则有“行动面包厂”大量制作面包,提供给饥饿的孩童,这就是“人行道主日学”的雏形。
当时,他们有15辆大卡车固定停驻在街头,每天吸引孩童固定聚集,每辆大卡车差不多可涵盖及牧养个孩子。
而每周六,会有50辆巴士,来回载着多个孩子到聚会处,参加儿童主日学,威尔森,就是巴士司机中的一个。
他说自己不是那种总是超级快乐的人,但是他是一个很喜乐的人。开大巴会让他喜乐,因为当看着孩子们来参加主日,就是他的喜乐。
在一次电视访问中,他再次被问到,如何能够有如此大的信心踏进布鲁克林,并关怀这么多的弱势儿童?
他分享道,自己从12岁开始,只能靠信心活,他的每一餐饭都要倚靠神的恩典,他的信心不是自己的,是神给的。
而那些多年前,搭乘威尔森所驾驶的巴士,来上主日学的贫苦孩子,如今好些,也成为开着巴士去接新一批孩子的服事同工。
他们在主日学的教导下长大,成年后,在教会里结婚、全职服事,并带着全家一起参与。
他们深谙贫民区孩童的遭遇及困境,体验过一无所有、食不果腹的无助,是福音与教会接纳了他们,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
他们的加入,大大开拓了儿童事工的禾场,也成为事工的中坚力量。
06
“因为人们的需要,
就是我的呼召!”
有许多跟威尔森有着一样背景、儿时遭遇抛弃的人,最后变成一个充满仇恨与愤怒的老头子。
他们以受害者自居,陷在病态的自卑当中,而他们中大多数的人,都在等一句似乎能挽救他们的“对不起”。
威尔森从开始这一事工时,便意识到:
现今社会,存在太多破碎的家庭了,很多人没有听过耶稣,也有很多孩子仍然没有机会上主日学。
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难以抚平他们的伤痕,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基督的福音”!
因着自己就曾是被遗弃的小孩,威尔森说:
“我从自身的经历里体会到,这样的空虚和痛苦只有基督的爱能够满足。基督的爱让我有了原谅的勇气,也让我有了不会放弃的信心……”
他认为,与其诅咒黑暗,但还不如点燃一根烛光,不要小看自己,因为每一个微小的人,都可以带出改变的力量。
即便是现在71岁的高龄,他都保持着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每天入睡前,还是会对自己说一句:
“希望今天,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一切。”
他不断地将自己暴露在世界的需要之下,尽管这“伤透了他的心”。
但世界的需要,依然是他前进的动力、前行的理由,也是深根在他内心、不能放弃的呼召。
威尔森相信,不是要先听到神呼召我们的声音,才能去传福音。呼召乃是看见哪里有需要,就付诸行动,去满足那些需要。
如他所言:
“因为人们的需要,就是我的呼召!“
(图文版编辑:黑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