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传染病知识每日学习第28期疟疾
传染病知识每日学习第28期疟疾
1、引起疟疾的病原学种类: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2、引起疟疾的病原在我国的分布:我国除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北部以外,都是疟疾流行区。当前云南、海南两省流行较严重,湖北、安徽、河南、江苏等省的疫情不稳定,发病较多。通常全年都有发病,我国的发病高峰多在7~9月。各年龄组均有发病,通常以青壮年发病为多。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3、疟疾的传染源:现症患者患者和疟原虫携带者,当其末梢血液中存在配子体时即具有传染性,成为传染源。
4、疟疾的传播途径:疟疾主要经媒介按蚊叮咬传播(蚊传疟疾),也可经血液传播(输血疟疾)、母婴垂直传播(胎传疟疾)。
5、疟疾的易感人群:不同种族、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除具有某些遗传特征的人群外,对4种症原虫普遍易感。
6、疟疾前驱期、发作期的临床表现:
(1)前驱期:初发患者发作前3~4天常有疲乏、头痛、不适、畏寒和低热等。
(2)发作期:典型的疟疾发作先后出现寒战、发热、出汗退热的周期性症状。但初发患者临床发作常不典型。多次发作后可见贫血、脾大。恶性疟多起病急,无寒战,出汗期不明显,且热型不规则,持续高热,发热期往往长达20~36h以上,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较短。
7、各型疟疾的发作周期:
(1)间日疟和卵形疟:发作周期为隔天一次,但间日疟初发病例的前2次~3次发作周期常不典型,呈每日一次;其后可呈典型的隔天发作。
(2)恶性疟:一般间隔24~48h发作一次,在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患者体温可不回复正常。
(2)三日疟:隔2天发作一次,且较规律。
疟疾的发作多始于中午前后至晚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8、疟疾疑似病例的诊断标准:应同时符合以下标准。
(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2)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9、疟疾临床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具备下列之一者即可诊断。
(1)同时符合:
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2)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
(2)同时符合:
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2)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3)假定性治疗。用抗疟药作假定性治疗,在单一间日疟流行区,成人用氯喹总量0.6g(基质)顿服或两次分服,每次0.3g;在有恶性疟流行区,可用派喹0.6g(基质)顿服。3天内症状得到控制。
10、疟疾确诊病例的诊断标准:应同时符合以下标准。
(1)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二周内有输血史。
(2)典型的临床表现呈周期性发作,每天或隔天或隔两天发作一次。发作时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出现脾大和贫血。重症病例出现昏迷等症状,或具有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但热型和发作周期不规律。
(3)显微镜检查血涂片查见疟原虫或疟原虫抗原检测阳性。
11、疟疾传染源的治疗:
(1)抗疟药使用原则:抗疟药的使用应遵循安全、有效、合理和规范的原则。儿童剂量按体重或年龄递减。为保证疟疾患者全程规范服药,要加强对患者的服药督导,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服完再走,一日一送,确保患者全程服药。并对患者抗疟药品服用情况进行登记,由患者本人签名确认。
(2)用药方案:
1)间日疟:氯喹+伯氨喹(卵形疟、三日疟也可使用)。
2)恶性疟:青蒿琥酯片+阿莫地喹片;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复方磷酸萘酚喹片;复方青蒿素片。
3)重症疟疾:蒿甲醚注射剂;青蒿琥酯注射剂;咯萘啶注射剂。
4)孕妇疟疾:孕妇患间日疟可采用氯喹治疗。孕期3个月以内的恶性疟患者可选用磷酸哌喹,孕期3个月以上的恶性疟患者采用恶性疟治疗方案。孕妇患重症疟疾应选用蒿甲醚或青蒿琥酯注射剂治疗。
5)间日疟休止期根治:伯氨喹。
6)预防服药:磷酸哌喹片;氯喹。
12、疟疾传播媒介的防治:传播媒介防治是控制疟疾的一个重要手段。媒介防治以媒介生态学为基础,紧密地与社会经济发展、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经济、安全和对环境无害为原则,因地、因时、因蚊种制宜,采用环境、药物、生物等综合防治措施,降低媒介种群数量与寿命,以达到控制流行、阻断疟疾传播的目标。
13、疟疾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健康教育;防止蚊虫叮咬;预防服药;流动人员管理;疫情监测。
本《重点总结》以北京卫生人才网(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好的医院北京哪家白癜风医院便宜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