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疟疾的介绍临床表现与预防措施
疟疾的介绍临床表现与预防措施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由于被寄生的肝细胞周围没有明显炎症反应,推测红外期不引起宿主临床症状。
从疟疾症状发作与疟原虫红内期成熟时间一致情况看,认为系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摄噬血红蛋白产生代谢产物及疟色素,当裂殖体成熟后胀破红细胞,随同裂殖子一起进入血流,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及其他有关症状。
不同种的原虫裂体增殖时间不一致,因而临床发作周期也不一致,一般间日疟和卵形疟为隔日一次,三日疟隔两天一次,恶性疟由于原虫发育不整齐,遂使发作不规律,且恶性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裂体增多在内脏微血管内进行,易致内脏损害。
凶险发作可致脑组织充血、水肿;大脑白质内散在出血点、充血;软脑膜显著充血水肿,重者沟回变浅。显微镜下毛细血管充血,内含大量染疟原虫的红细胞及不含虫而聚集的红细胞。还可见环形出血灶、Durcl肉芽肿、局灶性脱鞘和退行性病变。
临床表现疟疾潜伏期
疟疾潜伏期因感染的疟原虫种类不同而异。恶性疟平均为12天,三日疟平均30天,间日疟和卵形疟平均14天,但间日疟有时可长达12个月以上。经输血传播的疟疾,其潜伏期的长短与血中疟原虫的数量有关,3-41天不等,一般为7-14天。疟疾临床症状通常有以下四期:
1.前驱期: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畏寒。
2.发冷期:手脚发冷,继而寒战、发抖、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体温迅速上升、此期可持续10多分钟至2小时。
3.发热期:寒战后全身发热、头痛、口渴,体温可升至39oC或以上,有些病人可出现抽搐、此期可持续2-3小时。
4.出汗期:高热后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此期可持续1小时以上。
预防措施1.健康教育:加强宣传,使群众了解疟疾知识,自觉配合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赴疟区的旅行者和无免疫力人群的健康指导。
2.个体预防:提倡使用蚊帐、蚊香,利用蒿、艾等野生植物烟熏驱蚊。尽可能不露宿,必要时使用驱避剂,防止蚊虫叮咬。
3.免疫接种:目前子孢子疫苗、裂殖子疫苗和配子体疫苗的研究有重要进展,但迄今尚无确属高效、安全的疟疾疫苗可供实际应用。
4.群体预防:
(1)服药:在高疟区和疟疾暴发流行地区,流行季节居民用乙胺嘧啶50mg加伯氨喹22.5mg预防服药,孕妇改用氯喹或哌喹0.3g,均每10日1次。
(2)灭蚊:在高疟区和出现疟疾暴发流行趋势地区,用二二三(2g/m2)滞留喷洒住屋和牲畜棚;在普遍使用蚊帐地区用溴氰菊酯(10-20mg/m2)或二氯苯醚菊酯(-mg/m2)浸泡或喷洒蚊帐。
(3)改善环境:填平坑洼、排除积水、平整田地、修整沟渠,减少孳生地。在有条件地区,稻田养鱼或湿润灌溉,在大劣按蚊为媒介地区,结合生产开发村庄周围的灌木林。
文章来源:中医药网
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