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喜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两名海外科学家
喜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两名海外科学家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30,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结果,屠哟哟(中国)、WilliamC.Campbell(爱尔兰)、Satoshiōmura(日本)摘得大奖
今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获提名者共有人,其中有57人第一次获提名。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青蒿素治疗疟疾上的贡献。屠呦呦也因此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第12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另一半授予WilliamC.Campbell和Satoshiōmura,以表彰他们在蛔虫感染治疗上的贡献。
因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已经困扰了人类几千年,而且寄生虫感染是引发全球公众健康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寄生虫病对全球最贫困的人群而且也是改善人类健康的一大障碍。诺贝尔委员会称,屠呦呦,WilliamC.Campbell以及Satoshiōmura三位获奖者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屠呦呦,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年出生于宁波,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年,屠呦呦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坐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年至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年5月23日,全国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多种中草药方和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之后她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随后,屠呦呦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非常成功。
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评价称,青蒿素对恶性疟疾、脑疟强大的治疗效果,挽救了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饱受疟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称之为“中国神药”,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