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端午品香粽撞鸡蛋,香囊五彩线身上
端午品香粽撞鸡蛋,香囊五彩线身上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时至今日,度误解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的由来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日”。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汩罗江自尽殉国。端午有哪些习俗1吃粽子端午一个重要的饮食习俗就是包粽子、吃粽子。汨罗粽粽子古称“角黍”,最早起源于汨罗。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地丢进江里,说是让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因此汨罗粽,也被认为是粽子的起源。汨罗粽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闻名于世。嘉兴粽嘉兴粽是嘉兴的传统名点,具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粽子之王”。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是我国稻作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汉唐以来,嘉兴则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稻作区,被誉为“天下粮仓”。嘉兴粽作为一种民俗食品,早在明代就在江南地区风靡。嘉兴粽主要受“嘉湖细点”茶食的制作技艺影响,品种多且精巧细腻。每年初夏,嘉兴都会举办粽子节。2撞鸡蛋端午节吃鸡蛋,如同吃粽子一样重要。“撞蛋”也成了孩子们在这个特殊节日里的“必备项目”;用彩色网袋将鸡蛋挂在孩子的脖子上,寓意“逢凶化吉”。端午撞蛋也是当天的重要活动之一。挑选的蛋要用头比较尖锐的那一边去撞,从角度来说,不要对准对方鸡蛋的正中处,稍微侧一点。因为正中处的承受力比较大,侧面相对脆弱。还可在蛋上涂一点蜡烛,增加打滑的可能,可提高获胜率。3喝雄黄酒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4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5挂艾叶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古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在端午节挂艾草的习俗,人们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空中,剪成虎形,大家争相佩戴,以避邪驱瘴。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卫生节”。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青气”。现在的端午节,各地仍有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习俗。人们这样可以驱走疟疾,安稳渡过多蚊的季节。艾叶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6拴五色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7佩香囊佩香囊是古代汉族服饰习俗,香囊亦称“容臭”。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囊,多以色彩鲜明的丝织物缝制。青年男女佩戴于身,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起源甚古老,直用至清代,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时至端午节前,湿温正盛,“五毒俱全,诸疾蜂起”,佩香囊不仅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现在的端午节,一般都是给小孩佩戴香囊,以求祈福纳祥、趋吉避凶。香囊的样式很多,一般都由朱砂、雄黄、香药制成,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东三省这一天做哪些事儿清早要出门去郊外、江边、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纸葫芦原先是个人家自己做的,现在大多是买的。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采回来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浸泡后用来洗脸,一年都不招虫子。小孩子的手脚腕和脖子上带“五彩线”,身上带着花花绿绿的各式香包。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咨询白癜风专家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