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热点回顾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再掀中药话
热点回顾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再掀中药话
???????点击上方「嘉进健康中心」可订阅嘉进·健康中心
您的健康,我的心愿
北京时间10月5日傍晚,84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屠呦呦继年荣获拉斯克奖后,再次荣获医学领域顶级奖项。屠呦呦的贡献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无数被疟疾折磨的病患。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大著名生物学教授饶毅曾在《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中,梳理了青蒿素发现的来龙去脉,并声称“在古代和近现代中文文献及医疗实践中,可能还有尚待重新发现的珍宝。”,而屠呦呦的成果如获得世界肯定“将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
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学者钱钢等也在微博上强调屠呦呦“当年在实验中陷入困境,最后遍查古籍,在年前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线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这才做出了挽救几百万人生命的成果。
对此说法,其实早有争议。反对中医者认为不能夸大中医药古籍在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例如,他们认为,虽然部分中医药方里有青蒿治疟疾的方子,但是基本上都是按传统的中药用法加热煎服,这将破坏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从而失去治疗作用,因此在中医药的实践历史上,可以说青蒿没有起到治疟疾的作用。
而明确记载青蒿治“疟疾寒热”、并引用葛洪的“肘后方”中使用方法的中药大典《本草纲目》,则根本就是搞错了药的种类——李时珍认为能用来治疟疾的“香蒿”青蒿,实际上并不含有治疟疾的有效成分青蒿素,而另一种李时珍没有提到有治疟疾作用的“臭蒿”黄花蒿,才是真正含有青蒿素的有效药物,并认为“青蒿素”实际上应该叫做“黄花蒿素”。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就曾表达过这种观点。
不过,这种观点实际上有所偏颇。饶毅称:“青蒿不仅记载于古代中药书中,而且在年代和年代,中国民间也有使用的记录。”有资料显示,江苏高邮县一直有使用青蒿治疟疾的做法。双氢青蒿素发明人李英回忆称,年高邮就有用青蒿汆汤治疗疟疾的记录,在年,当地农村医生和群众还利用当地青蒿开展疟疾的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0年代的某些实验显示,某些提取工艺不存在提取温度超过60摄氏度,有效成分就会被破坏的现象。该地区青蒿的疗效或许与此有关。
而关于青蒿和黄花蒿“张冠李戴”的问题,据年出版的屠呦呦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称,这是当初日本植物学家在编订草本植物的英文名称时,误将青蒿系到通用植物分类中的Artemisiaapiaceahance下,而黄花蒿则被定名为ArtemisiaannuaLinn。实际上,根据李时珍描述的植物性状,日本学者定名有误,青蒿其实就是ArtemisiaannuaLinn,即含有青蒿素成分的那种有效药物。而Artemisiaapiaceahance则是另一种不相干的植物“邪蒿”。至于“黄花蒿”,屠呦呦认为另有其物,而据有的学者研究,黄花蒿可能是青蒿的晚出异名,《本草纲目》对两者的记载都是“味苦”,两者实际为一回事。
因此,屠呦呦认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并未弄错,所载“青蒿”即含有青蒿素的正品。她认为,《肘后备急方》及《本草纲目》对青蒿素的发现是起到很大作用的。
但必须承认,青蒿素取得如此重大贡献,更大功劳应归功现代医学事实上,青蒿成为真正有用的药物,是经历了严格的现代制药流程之后。当屠呦呦确认青蒿的粗提取物对鼠疟、猴疟原虫抑制率达%后。一套现代制药流程便启动了。这种“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模式,是所有现代正规药物出厂上架前必经的流程。经过这个流程后所得的青蒿素,无论是治疗效果还是毒副作用都非常明确。从此确立了在抗疟疾药物中的王牌地位。
而这个过程,与传统的五行相生等中医理论和君臣相佐等中药理论,已经是完全没有任何关系。
如同饶毅教授所说,屠呦呦的成果获得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的认可,“将有利于中国和世界认识中药是尚未充分开发的宝库”。恭喜屠呦呦,并希望这一“宝库”能开发出更多的成果。
分享是一种生活态度
专业的健康养生资讯
嘉进健康中心您的健康,我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