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北京时间年10月5日,屠呦呦(yōu)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屠呦呦也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第12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
和她同获该奖的是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
这哥俩发明了伊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
威廉·坎贝尔
大村智
屠呦呦的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hāo)素和双氢青蒿素。
年,她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父亲给她取的名字,源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现在,“呦呦”因“蒿”而成就,天意乎?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年9月23日,国际医学大奖—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美国拉斯克奖将其年临床研究奖颁发给屠呦呦,以表彰她为挽救数百万疟疾患者所作的巨大贡献。
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授予中国科学家。
拉斯克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奖金25万美元。
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Lasker)及其夫人玛丽·沃德·拉斯克(MaryWoodardLasker)共同创立。
拉斯克奖的奖杯选用了古希腊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塑像。
胜利女神像是年从萨姆特拉斯岛的神庙废墟中发掘出来的。
胜利女神像雕像尽管已失去了手和头,但看得出她正迎风展翅,昂首挺胸,向世人宣告一场战争的胜利。
年5月23日,缘于越战的需要,国家科委和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最突出的成果代表,就是研究成功了抗虐新药青蒿素。
“”是大型的集体项目,但却把重大奖项给予个人。屠呦呦在获拉斯克奖的时候,就有人质疑。
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的三点评奖依据为此提供了最佳注解: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细分,现代重大的科学成就,往往都必须凝聚集体力量和智慧,但西方之所以一直坚持把重大奖项给予个人,“就在于这是对一个基本科学理念的回归,科学的进步缘起于独创性的思想。”
“美国人不会把奖颁给一个具体做事的人,而会颁给告诉你做这件事的人。”
长达10多年的青蒿素研究的确是协作攻关的集体结晶。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一再表示:“我想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
屠呦呦被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
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以“第一”论英雄,也是其他国际科学奖项所遵循的共同原则。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提出“测定生物大分子质量原始思想”的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比他晚一两个月发明更有效的测定方法的德国化学家米夏埃尔·卡拉斯和弗伦茨·希伦坎普只好望洋兴叹;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首次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两位法国科学家西诺西和蒙塔尼,另一位为“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科学家盖洛则名落孙山;
罗伯特·盖洛(RobertGallo)
年诺贝尔物理奖,颁给了光纤通信的发明者高锟,而不是后来突破光纤工艺、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康宁公司与日本仙台大学的学者……
让国际同行感到震惊的是,这一“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医学创举”,却是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
正如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在《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一文中所说的那样:“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
据屠呦呦介绍,当年是“要什么没什么,只能买来7个大缸,在几间平房里用土法做提炼”。
就是在这样异常落后、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等年轻的科研人员怀着“为国家做贡献”的激情与梦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研制出挽救了数亿疟疾患者的“东方神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当年参与“”任务的人,基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提炼青蒿素的屠呦呦、罗泽渊,临床上验证青蒿素抗疟功效的李国桥,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李英和她的同事们,率先研制复方蒿甲醚的周义清等,都值得被历史铭记,他们是拯救全球5亿疟疾人的中国科学家。
在历史长河中,将疟疾列在蹂躏人类最长时间疾病的榜首可能都不为过。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古罗马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写到出现了疟疾这种周期性疾病。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也有对疟疾的详细记载。直到年,全中国还有疟疾病人万,每年病死数十万人。
古时人们对这种传染疾病束手无策,甚至认为是神降于人类的灾难。苏美尔人就认为疟疾是由瘟疫之神涅伽尔(Nergal)带来的,古印度人则将这种传染性和致死率极高的病称作“疾病之王”。
屠呦呦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是在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一书中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说法,才恍然大悟不能加热青蒿。
青蒿素是从与青蒿同属的黄花蒿(又名臭蒿)提取的。青蒿素一开始也称为黄花素或黄花蒿素,后来为了表明其与中药的关系,才统一叫做青蒿素。
其实青蒿素不是中药,而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化学药。有很多化学药最初都是以植物为原料提取或合成的,例如阿司匹林、达菲,我们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中药。
屠呦呦老家在宁波开明街26号,是目前这条街上仅存的近现代建筑,其主人是经济学家,曾任香港甬港联谊会会长的姚庆三(年—年),姚庆三是屠呦呦的舅舅。
小时候,屠呦呦就住在外婆家,一直在那儿长大。
屠呦呦是家中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
屠呦呦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
在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
毕业后,被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年10月5日,总理李克强致信祝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姜校连6于福州)
中科UM-D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偏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