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每日素材话题42个体集体

每日素材话题42个体集体



学习要求:朗读+背记。道理论据要记准,甚至出处作者;事实论据不要死背,记住梗概考场可以用上即可。佳作赏析很多标准段落可以用到考场,请选择性背诵好句、好段。

现在是第二轮推送。其中音频仍为第一轮推送时的音频。第二次听,是否又有新感悟?欢迎下面继续留言打卡。

从思辨关系起,改为每日推送两个话题,系统限制,音频只能配1个,故这轮推送配每日两个话题里相对重要那个话题的音频。另一个话题的音频,可到下面列表找第一次推送之音频。这样推送,可在考前复习完毕。

话题14个体与集体

关系1:(个体需要集体)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自由、发展的空间。古希腊神话英雄安泰力大无比,据说这力量来自于生身母亲——大地。后来英雄赫拉克勒斯在与他格斗时看出他力量的源泉来自大地,就把他举起在空中扼死。这个神话说明个体的力量源于集体,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自由,才能发展。

关系2:(个体对集体有作用)集体依赖于个体存在,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对集体有影响作用。个体从属于集体,并不否定个体的相对独立性。“西湖一勺水,阅尽古来人”,“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这些都说明,集体中个体有相对独立性,且具有集体的特征,有时甚至能够成为集体的代表。个体对集体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一道菜,作料是个体,但倘若没有这个个体,菜就要大打折扣,但个体也不能太过,太过,这道菜恐怕也难以入口。

关系3:(冷静处理个体、集体的矛盾)个体与集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谁的利益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集体不存在,个体也无法存在。作为个体,应明白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是一致性,正所谓“没有国,哪有家?”。如果为自己的利益而伤害集体或集体中其他个体的利益,最终也会伤害自己的利益。当然,强调集体利益并不等于个体利益不重要。当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我们要冷静思考哪方的利益更有价值,不能盲从。

补充阅读一

当年,屠呦呦主编的《青蒿及青蒿素药物》出版,其引文署名的细节招致争议。有人批评屠呦呦夸大了自己在“”项目中的作用,忽略其他成员的努力。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汉森却反驳:“只有个体才能做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真正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才愈发重要。”

独揽专属,未为不可

(反弹琵琶,考场需要谨慎)

这场因署名细节而招致的风波纯属空穴来风。那些无聊的反对者撇开别人的研究成果不看,抓着无关紧要的署名不放,这真的是在为其他成员鸣不平吗?这完全有嫉妒别人成就之嫌。

然而这署名又有何不妥?

且不论屠呦呦在这署名上是否夸大了自己的作用,单是她这么多年来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保持沉默就足以瞥见她的人格。就凭她冒着生命危险的致力与投入这一点就足以理直气壮地署上她自己一个人的名字!

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发表个人研究成果要带上集体名字的行为成了不成文的传统。中国人的谦虚似乎偏执到另一种极端。古时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说法,即使集体没有什么贡献,“得道者”也会出于情面或者摆出谦虚的姿态,让贡献出绵薄之力的人沾沾光。所谓的“满招损,谦受益”演变到如今已经有些变味,故意摆出一副谦虚的样子,其潜意识的用意却在于“受益”。

然而这种署名要带上集体的做法不仅不能反映出个人在研究中所发挥的不同的作用,更是挫伤了主要贡献者的积极性。个人的付出,个人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被隐没在集体的光辉中,人人都指望着集体中的别人,又有多少人会倾注全部心血呢?所谓“集体负责,等于没人负责”也反映出这个问题。当个体的价值被充分地肯定,才会有更多的人自我投入到钻研中,而不是一味依赖集体,仰仗集体而被分到微弱的光芒。

如果一个人的成就总要套上集体的头衔,这还将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人浮于事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社会资源的错误配置,个体积极性又受到压制,又如何能在学术研究上创造卓越的成绩呢?

中国人的群体性观念根深蒂固。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人强调群体间的相互依赖,顾全大局,但是这种集体的观念并不适用于研究发现,智慧的简单相加并不等同于更高的智慧。与之相反,西方人更多展现的是独立的自我。西方人认为,人要去掌控环境,实现自我价值。这一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身为发现者、创造者,应该无视那些风言风语,当仁不让地为自己的成就盖上个人的专属印章!

作者从署名风波娓娓道来,否定批评者的举措,肯定屠呦呦的价值。接着又从个人成果要与集体分享的这一现状展开论述,分析了其中的弊端——一味强调集体利益会抹杀个人创造的积极性。最后,指出个人价值的体现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文章观点清晰,有理有据,思维严密,体现了作者较强的说理能力。

英雄创造历史,群众成就英雄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这是中国大众对屠呦呦——一个帮助人类渡过一劫的科学家的称赞,也是对这一类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英雄的肯定。

虽然有人说,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拿破仑也曾说过——英雄创造历史。

《时后备急方》沉睡了上千年,只为等待39岁的屠呦呦出现。她借鉴这本书上的药方并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提炼出了青蒿素,使得在接下来的44年里超过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帮助世界渡过了一劫。

试想这本古籍存在了千年,又有大量的组织和机构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解决疟疾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很显然他们都失败了。这时屠呦呦作为一个个体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说是英雄创造历史,而不是他所隶属的组织或机构改变世界并创造历史。

组织和机构也并非毫无作用,如果没有同伴的帮助,没有中药研究所的资源倾斜,我想单凭个人也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所以孤单英雄想要改变世界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个人英雄主义可能辉煌一时,但终究需要众人的衬托。

想必许多人都看过《美国队长》,在这部浓墨重彩地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大片中,队长也不是一个人在作战。如果不是托尼斯塔克的盾牌,队长早就在密集的火力中身受重伤。如果没有他的小队,单凭一个人不可能摧毁九头蛇的老巢。我又想起了另一位令人尊敬的英雄——赵云,于百万曹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浴血救出少主阿斗。虽然他骁勇善战,能够以一敌百,在冷兵器时代就是一个人形战争机器。但蜀国式微,个人的武力再强大也回天乏力。可见英雄也需要发挥才能的阵地,也需要众多绿叶的衬托。

现今的社会需要一群能引领社会风气良性发展的英雄,而不是一群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组织或机构。他们需要有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勇气和魄力,敢于接下时代的重担,英雄能够创造历史,而群众往往成就英雄。

议论文的写作,既要将道理讲“清”,又要将道理讲“透”(周密、透彻、抓住要害,无懈可击),更要具有气势和文采。作者在充分肯定个人价值的同时并没有否认组织与机构的作用,通过列举古今中外的的现象,掷地有声地昭示自己的观点“英雄创造历史,群众成就英雄”。语言熟练老道,朴素中显才华,说理恰到好处。

补充阅读二

试论集体与个人

森林的郁郁葱葱来自每棵树的苍翠健美,海洋的广阔无限来自每滴水的汇集,人类世界的“集体”这一概念与上述的自然现象有共通之处。如何建立一个具有凝聚力,不断发展壮大的集体,关键在于把握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

集体是众多互异个体的集合,强大的包容性是集体生存、发展的前提。

郑板桥独特的字体以“歪体”著名,不整齐的字迹又硬又小,与传统书法艺术中强调的大气与端庄相违背。然而艺术鉴赏家们却将“板桥体”纳入了优秀书法文化,与王羲之的行书,颜真卿的楷书齐名。以不同审美观念为基础的书法字体丰富了传统书法艺术,为人们探究,钻研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自身的延续提供了保障。故曰:尊重个体差异性有利于集体生存。

民国时期,“红学”研究处于起步状态。当时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派名士主张用猜谜语的形式解读精妙的“红学”。胡适则直接表示对该理论的质疑与不认可。他苦心钻研大量书籍文献寻求佐证观点的依据,却愁于缺一本详注。蔡元培听说其难处后,主动将最珍爱的一版《红楼梦》详注托人寄给胡适,帮助其完成辩驳文章的写作。两大学者虚心相待的行为促使“红学”研究者们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迎接新观点,使这一学说不断获得丰富与充实,渐臻完美。由此观之,包容性能使集体得以进步,发展。

集体是个体的栖息地,而每个个体均应承担起中流砥柱的责任。如果一个集体中都是坐在路边鼓掌的观众,谁来带领集体开拓未知的路途?因此个体需要积极地自我完善,力求向上,力求逐远。

年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女子网球单打冠军的李娜无疑已成为中国女子网坛的领军人物。在国家队继续发展无疑是一条没有风险且充满荣耀的道路。然而,李娜却选择紧随国际步伐,采取个人参赛制,自己独立地对所有训练,比赛负责。当记者在她成为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得主时问她这样做的理由。她冷静的说道:“国际网坛是一个大集体,我若不自己积极去适应它的发展要求,等待我的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由此观之,要想融入集体,个体必须完善自我,主动适应集体环境。

只有包容个体差异,集体才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只有主动适应集体环境,个体才能融入集体。把握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才能铸造一个强大的集体。

个体与集体

事业成功离不开个人奋斗,个人奋斗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个人奋斗融入团队协作可增加成功指数。

集体是个人的联合体,个人共同举起手组织成了一个体系,而这个群体便容纳了个人的所有能力。个体与集体就好像细线与绳子。易断的细线拧在一起就变得坚韧耐磨了。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吗。同样,集体的力量是强于个体的,三国时期的孙权曾说过,“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两根筷子放在一起想折断,要花费的不仅仅是两倍的力量。两个个体聚在一起,互相学习,相互帮助就会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杯水救不了车薪,那么千万杯呢?因此集体往往拥有强于个体许多的力量。个体不能脱离集体而孤立存在。这是万事万物普遍存在的规律。据说佛祖释迦摩尼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答不上来,释迦摩你说:“把它放到大海中去”一滴水离开大海,马上就会蒸发,个体离开集体也很难有所成就。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一个积极快乐向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学习生活做人做事,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来增长自己的才干,这无一不是在锻炼着自己。若孤帆远行,岸无边际,很可能触礁船破,葬身大海,结对而行,才能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到达理想的彼岸。

托尔斯泰也说:“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所以在必要时刻因该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成全集体的利益。就拿一个公司来说吧!在这个大集体里,每个员工都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这个集体做得更好。可有些人,对现状一点也不满意。他就会慢慢地变成一个“小团体”。这样的话,这个公司就会变得四分五裂,那该怎么办呢?个人的贪婪和不满,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集体。如果多想想集体的荣誉,才能使个人融入到集体里去,也不会到将来后悔莫及了。

生活中的我们就像一颗颗小石子,没有团队精神,我们只会是一盘散落的小石子,而团队精神就像水泥,有了它的存在,小石子就会凝聚一团,不会散落,就可以用来建造最牢固的大厦,所以,团结就是力量,团结的力量才有凝聚力,才有竞争力。

集体的形成,必须扬弃个体个人主义,也必须众多个体朝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只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才能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以下是推送过的文章列表,可以直接点击查看

话题1:理想·信念

话题2:奋斗·拼搏

话题3:毅力·坚持

话题4:逆境·考验

话题5:保先·初心

话题6:奉献·公益

话题7:道德·仁义

话题8:克制·自律

话题9:原则·准则

话题10:积累·习惯

话题11:容让·宽厚

话题12:信用·诚信

话题13:远见·眼光

话题14:洞察·变通

话题15:创新·变革·开拓

话题16:权衡·取舍

话题17:辩证·两面

话题18:合作·互补

话题19:程度·分寸

话题20:专注·匠心·精益

话题21:认真·细谨

话题22:实干·行动

话题23:扎实·踏实

话题24:责任·担当

话题25:自省·自知

话题26:格局·胸怀

话题27:勇气·勇敢

话题28:平凡·本职

话题29:原因·结果

话题30:过程·结果

话题31:动机·结果

话题32:目的·手段

话题33:量变·质变

话题34:必然·偶然

话题35:内容·形式

话题36:现象·本质

话题37:对立·统一

话题38:主要·次要

话题39:实践·认识

话题40:部分·整体

话题41:个性·共性

话题42:个体·集体

话题43:个人·环境

话题44:内因·外因

话题45:主观·客观

话题46:物质·精神

话题47:感性·理性

话题48:继承与创新

话题49:得与失

话题50:长处·短处

话题51:难与易

话题52:义与利

话题53:利与弊

话题54:守与变

话题55:聪与实

话题56:危与机

话题57:思与行

话题58:平凡与不平凡

话题59:规则与自由(大结局)

想要所有素材讲解的音频源文件?点这里

(我是不是好的不能再好了?有点自恋)

以上内容摘自《写作顿悟精炼·素材范文宝典》(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编著田然)

不可错过文章:

冲刺攻略:考前40天冲刺天写作攻略课

最全班型:写作火线冲刺抢分班

终极大课:写作终极大招课正式开售









































吡美莫司乳膏白癜风
云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z/1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