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书简J004枪炮病菌与钢铁
书简J004枪炮病菌与钢铁
书名:《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贾雷德·戴蒙德
译者:谢延光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个人评价:★★★★☆
一句话概括: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
0简介这是一本“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的书,高到作者纵览全球各大洲年的历史,横跨历史、生物、地理、语言等多门学科,只为回答“为什么以枪炮、病菌和钢铁侵略他人的是欧洲人而不是非洲人或美洲土著”,也就是“什么造成现代世界不同地区的差异”这个老问题,而答案所表达的观点却简单得令人惊讶——“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道路前进,其原因是民族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而“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通过征服、流行病和灭绝种族的大屠杀来形成现代世界的。”
作者列举了毛利人对莫里奥里人的大屠杀及西班牙人皮萨罗率领一群由名西班牙士兵组成的乌合之众俘虏身处拥有数百万臣民的帝国中心、被8万之众的军队团团护卫的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并征服印加帝国的故事,表明了导致欧洲人向新大陆移民而不是美洲土著向欧洲移民的那组近似的因素。皮萨罗成功的直接原因包括:以枪炮、钢铁武器和马匹为基础的军事技术;欧亚大陆的传染性流行病;欧洲的航海技术;欧洲国家集中统一的行政组织;和文字。
当然,这只是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近似因素,作者认为,其终极因素在于该地区是否有许多适合的野生物种能得到驯化和被驯化的物种是否容易传播,本书最重要的章节基本围绕下图的论证展开。
1开始开始的开始,人类都过着狩猎采集生活,而在地中海附近的“新月沃地”有着有较易被选择性改良的植物和足够多并且容易驯服的大型哺乳动物,随着各种动植物物种得到驯化,农业发展起来,粮食产量慢慢增加,人口也越来越多并定居下来,而粮食生产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技术。在狩猎采集社会当中,人们的精力主要用来采集食物,很难有多余的精力和需求发展更为精湛的技术。仅有的技术只用于满足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只有出现只需要一部分人进行粮食生产就能满足所有人的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社会分工,出现研究技术的专门人才,从而推进了技术的发展。
除了本地是否存在易驯化的物种外,能否快速接受别处被驯化的物种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就粮食生产的传播而言,亚欧大陆是东西向轴线,同一纬度不同经度的两地往往面临相似的温度、疾病,有利于物种的传播。而美洲和非洲之间是南北向轴线,缺乏相似的生存环境,因此有碍于粮食的传播,同样也阻碍着其他技术的传播。
2病菌的传播和流行病菌的广泛传播和流行是和大规模农业起出现的。人类在狩猎采集或刀耕火种的时代,每个部落的规模都很小,人口密度小,人们与部落以外的人接触极少,病菌不可能大规模流行。
进入农业社会后,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开始定居生活,并大量饲养家畜家禽,为病菌的流行创造了条件。“人类传染病的病毒与病菌是农耕社会家畜与家禽饲养业的产物。欧亚旧大陆农耕社会里发达的饲养业以及密集的人口居住方式,是传染病的温床。”而人类历史上几乎所有著名的大规模致命的传染病,包括天花、流感、肺结核、疟疾、鼠疫、麻疹、霍乱,再加上近年来的艾滋病等,都是人类从动物那里承继过来的。
由于欧亚大陆的人类很早就开始驯化动物,并且定居生活使早期人类的人口密度有所提高,这些病菌在人类中的感染和传播也就有了一段长长的历史。这就足以让自然选择过程在人类中发挥作用。比如,一场流感使不少人被感染并不幸死去,但其中总有人会痊愈并生存下来,久而久之,能生存下来的人往往就具有了对这种特定疾病的免疫抵抗能力。而新大陆无论是在饲养业还是农业上都远不及旧大陆发达,所以也没有产生出旧大陆那些致命的病毒病菌。
《枪炮、病菌与钢铁》一书中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传染病杀死的人,远比战争或者其它天灾人祸加起来的总和还多。因此病菌、病毒在历史上的作用被人们大大低估了。就在哥伦布来到美洲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地安总人口减少了95%,其中主要的杀手不是白人的枪炮,而是白人所带来的病菌。天花、麻疹、流感和斑疹伤寒等纷纷袭击当地部落,导致印地安人口锐减。因为欧洲人历史上经过多次大瘟疫,已经对天花、伤寒、肺结核、麻疹和霍乱等产生了免疫力,而印第安人没有对这些疾病的抗体。当时西班牙人只要送一条天花病人用过的毯子给印第安人,就可以毁掉一个村庄。这种可怕的疾病专杀印第安人而竟不伤害西班牙人,也酿成西班牙人不可战胜的神话。
3技术的发明与传播需要乃发明之母,作者的两个主要结论是:“技术的发展是长期积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为;技术在发明出来后大部分都得到了使用,而不是发明出来去满足某种预见到的需要。”
一项发明出现后,下一步就是说服社会来采用它,至少有以下4个因素影响着对发明的接受:①与现有效术相比较的相对经济利益;②社会价值和声望;③是否符合既得利益;④新技术的优点能否很容易地看到。
对同一发明的接受能力在同时代的社会中也是大不相同的。作者列出了14个造成不同社会之间在接受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的因素,就本书所讨论的问题而言,这一长串问题中的主要问题是:影响技术创新的这些因素在大陆与大陆之间是否存在着全面的差异,因而导致了各大陆在技术发展方面的差异。作者认为这无法得出结论,所以换了个方式进行论证。
对所有社会来说,许多或大多数技术都不是当地发明的.而是从其他社会借来的。当地发明与借用技术的相对重要性.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发明某个技术的容易程度以及某个社会与其他社会的接近程度。而一个用途广泛的发明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传播:①其他社会看到或听说了这个发明,觉得可以接受,于是便采用了。②没有这种发明的社会发现与拥有这种发明的社会相比自己处于劣势,如果这种劣势大到一定程度.它们就会被征服并被取而代之。而社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接受来自其他社会的技术的容易程度是不同的。
4文字的演变知识带来力量。因此,文字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力量,人们可以通过贸易、宗教等方式向其他的社会政治组织传播自己的思想。文字的出现也使得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和通畅。因此,有了文字便有了文化传播,它同枪炮、病菌并驾齐驱,成为征服他国的强有力武器。
作者通过语言学上的论证,说明文字的传播,“可能是通过详尽的"蓝图",也可能是通过刺激重新发明细节的模糊思想。”而“粮食生产和采用粮食后几千年的社会进化,对于文字的演进向对于引起人类流行疾病的病菌的演化是同样必不可少的。文字只在新月沃地、墨西哥、可能还有中国独立出现,完全是因为这几个地方是粮食生产在它们各自的半球范围内出现的最早地区。一旦文字在这几个社会发明出来,它接着就通过贸易、征服和宗教向具有同样经济结构和政治组织的社会传播。”即粮食生产成为文字演变或早期文字采用的必要条件。(实在不懂语言学,所以这章也看不太懂。汗….)
5行政组织的形成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当中,社会组织经历了族群、部落、酋长管辖地和国家这四种发展类型。国家相比酋长管辖地、部落、族群具有以下优势:①中央决策者拥有集中军队和资源的优势。②许多国家的官方宗教和爱国热忱使它们的军队在作战中视死如归,心甘情愿地为国捐躯。
而国家这种复杂社会的形成与粮食的集约化生产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复杂的中央集权的社会组织公共工程(包括灌溉系统)、远距离贸易和各种经济专门团体的活动,促进了集约化的粮食生产,从而也促进了整个历史上的人口增长。而粮食生产至少在3个方而帮助复杂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特点:①粮食生产是随季节变化的。在农闲时,中央集权的行政机构就可以利用农民的劳动力来兴建公共工程;②组织粮食生产以产生余粮储备,从而使经济专门化和社会层次化成为可能;③粮食生产促使人们或要求人们采取定居的生活方式,定居是积累足够的财产、发展复杂技术和精巧手艺以及兴建公共工程的一个先决条件。
总结而言,是集约化粮食生产促使人口增长,从而社会也超越了以前的单一面向变得复杂和多元。出于解决冲突、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考虑,需要统一的协作和组织,催生了相对集权的国家组织机构。
6例证作者在本书的第四部分列举了澳大利亚与新几内亚的历史、中国(东亚)的历史、南岛的历史、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及非洲的历史继续说明:不同民族的历史遵循不同的路线前进,其原因是由于地区生态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所致,而非民族自身在生物基因上的差异。
7评论这是一本严谨的书,论证总结的逻辑性非常严密但不失趣味性,读这本书时琢磨其论证过程就占去了大半时间,所以如果只是北京白癜风医院电话哪里白癜风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