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2015诺贝尔物理学奖内附长达115

2015诺贝尔物理学奖内附长达115



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授予日本学者梶田隆章(TakaakiKajita)和加拿大学者亚瑟(ArthurB.McDonald),因二人发现中微子振荡,这表明中微子有质量。

历史上诺贝尔物理学奖(新材料在线小编吐血整理):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同授予日本学者梶田隆章(TakaakiKajita)和加拿大学者亚瑟(ArthurB.McDonald),因二人发现中微子振荡,这表明中微子有质量。

、年:日本科学家赤崎勇、天野浩和美籍日裔科学家中村修二,因发明蓝色发光二极管(LED)获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比利时理论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国理论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论预言获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塞尔日·阿罗什、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教授大卫·维因兰德因“发现测量和操控单个量子系统的突破性实验方法”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天体物理学家萨尔·波尔马特、美国/澳大利亚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科学家亚当·里斯因“通过观测遥远超新星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以表彰他们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而获奖;美国物理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S.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E.Smith)因“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获此殊荣。

、年:日本科学家南部阳一郎(YoichiroNambu),表彰他发现了亚原子物理的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日本物理学家小林诚(Makoto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Maskawa)提出了对称性破坏的物理机制,并成功预言了自然界至少三类夸克的存在。

、年:法国科学家艾尔伯·费尔和德国科学家皮特·克鲁伯格,表彰他们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贡献。

、年:约翰·马瑟(美国)和乔治·斯穆特(美国)表彰他们发现了黑体形态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扰动现象。

、年:罗伊·格劳伯(美国)表彰他对光学相干的量子理论的贡献;约翰·霍尔(JohnL.Hall,美国)和特奥多尔·亨施(德国)表彰他们对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谱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年:戴维·格罗斯(美国)、戴维·普利策(美国)和弗兰克·维尔泽克(美国),为表彰他们“对量子场中夸克渐进自由的发现。”

、年: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安东尼·莱格特(美国)、维塔利·金茨堡(俄罗斯)“表彰三人在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年:雷蒙德·戴维斯、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们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的先驱性贡献,其中包括在“探测宇宙中微子”和“发现宇宙X射线源”方面的成就。”

99、年:克特勒(德国)、康奈尔、卡尔·E·维曼(美国)在“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凝聚态物质性质早期基本性质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98、年:阿尔费罗夫(俄国)、克罗默(德国)提出异层结构理论,并开发了异层结构的快速晶体管、激光二极管;杰克·基尔比(美国)发明集成电路

97、年:H·霍夫特、韦尔特曼(荷兰)阐明弱电相互作用的量子结构

96、年:劳克林、霍斯特·路德维希·施特默、崔琦(美国)发现并研究电子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

95、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国)、科昂·塔努吉(法国)发明用激光冷却和捕获原子的方法

94、年:D·M·李、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发现了可以在低温度状态下无摩擦流动的氦同位素

93、年:佩尔(美国)发现τ轻子;莱因斯(美国)发现中微子

92、年:布罗克豪斯(加拿大)、沙尔(美国)在凝聚态物质研究中发展了中子衍射技术

91、年:赫尔斯、J·H·泰勒(美国)发现脉冲双星,由此间接证实了爱因斯坦所预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90、年:夏帕克(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高能物理学的多丝正比室

89、年:皮埃尔·吉勒德-热纳(法国)把研究简单系统中有序现象的方法推广到比较复杂的物质形式,特别是推广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88、年:弗里德曼、肯德尔(美国)、理查·爱德华·泰勒(加拿大)通过实验首次证明夸克的存在

87、年:拉姆齐(美国)发明分离振荡场方法及其在原子钟中的应用;德默尔特(美国)、保尔(德国)发展原子精确光谱学和开发离子陷阱技术

86、年:莱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国)产生第一个实验室创造的中微子束,并发现中微子,从而证明了轻子的对偶结构

85、年:柏德诺兹(德国)、缪勒(瑞士)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84、年:鲁斯卡(德国)设计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比尼格(德国)、罗雷尔(瑞士)设计第一台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83、年:冯·克里津(德国)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82、年:卡洛·鲁比亚(意大利)证实传递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尔(荷兰)发明粒子束的随机冷却法,使质子-反质子束对撞产生W和Z粒子的实验成为可能

81、年:萨拉马尼安·强德拉塞卡(美国)提出强德拉塞卡极限,对恒星结构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物理过程进行的理论研究;福勒(美国)对宇宙中化学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核反应所进行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80、年:K·G·威尔逊(美国)提出重整群理论,阐明相变临界现象

79、年:西格巴恩(瑞典)开发高分辨率测量仪器以及对光电子和轻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国)非线性光学和激光光谱学的开创性工作;肖洛(美国)发明高分辨率的激光光谱仪

78、年:克罗宁、菲奇(美国)发现电荷共轭宇称不守恒

77、年:谢尔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温伯格(美国)、阿布杜斯·萨拉姆(巴基斯坦)关于基本粒子间弱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的贡献,并预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76、年:卡皮察(苏联)低温物理领域的基本发明和发现;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75、年:安德森、范弗莱克(美国)、莫特(英国)对磁性和无序体系电子结构的基础性研究

74、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国)各自独立发现新的J/ψ基本粒子

73、年:阿格·N·玻尔、莫特尔森(丹麦)、雷恩沃特(美国)发现原子核中集体运动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种联系提出核结构理论

72、年:马丁·赖尔(英国)发明应用合成孔径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射电天体物理学的开创性研究;赫威斯(英国)发现脉冲星

71、年:江崎玲于奈(日本)发现半导体隧道效应;贾埃弗(美国)发现超导体隧道效应;约瑟夫森(英国)提出并发现通过隧道势垒的超电流的性质,即约瑟夫森效应

70、年:巴丁、库柏、施里弗(美国)创立BCS超导微观理论

69、年:加博尔(英国)发明并发展全息照相法

68、年:阿尔文(瑞典)磁流体动力学的基础研究和发现,及其在等离子物理富有成果的应用;内尔(法国)关于反磁铁性和铁磁性的基础研究和发现

67、年:盖尔曼(美国)对基本粒子的分类及其相互作用的发现

66、年:阿尔瓦雷斯(美国)发展氢气泡室技术和数据分析,发现大量共振态

65、年:贝蒂(美国)核反应理论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关于恒星能源的发现

64、年:卡斯特勒(法国)发明并发展用于研究原子内光、磁共振的双共振方法

63、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温格、费因曼(美国)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取得对粒子物理学产生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

62、年:汤斯(美国)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发明奠定理论基础;巴索夫、普罗霍罗夫(苏联)发明微波激射器

61、年:维格纳(美国)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及支配质子与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国人.犹太人)、延森(德国)发现原子核的壳层结构

60、年:达维多维奇·朗道(苏联)关于凝聚态物质,特别是液氦的开创性理论

59、年:霍夫斯塔特(美国)关于电子对原子核散射的先驱性研究,并由此发现原子核的结构;穆斯堡尔(德国)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堡尔效应

58、年:格拉塞(美国)发现气泡室,取代了威尔逊的云雾室

57、年:塞格雷、欧文·张伯伦(OwenChamberlain)(美国)发现反质子

56、年:切伦科夫、塔姆、弗兰克(苏联)发现并解释切伦科夫效应

55、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发现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衡,从而导致有关基本粒子的重大发现

54、年:布拉顿、巴丁(犹太人)、肖克利(美国)发明晶体管及对晶体管效应的研究

53、年:拉姆(美国)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库什(美国)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52、年:马克斯·玻恩(英国)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博特(德国)发明了符合计数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应和γ射线

51、年:泽尔尼克(荷兰)发明相衬显微镜

50、年:布洛赫、珀塞尔(美国)从事物质核磁共振现象的研究并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49、年:科克罗夫特(英国)、沃尔顿(爱尔兰)用人工加速粒子轰击原子产生原子核嬗变

48、年:塞索·法兰克·鲍威尔(英国)发展研究核过程的照相方法,并发现π介子

47、年:汤川秀树(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46、年:布莱克特(英国)改进威尔逊云雾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线领域的发现

45、年:阿普尔顿(英国)高层大气物理性质的研究,发现阿普顿层(电离层)

44、年:布里奇曼(美国)发明获得强高压的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领域作出发现

43、年:沃尔夫冈·E·泡利(奥地利)发现泡利不相容原理

42、年:拉比(美国)发明核磁共振法

41、年:斯特恩(美国)开发分子束方法和测量质子磁矩

40、-年:未颁奖

39、年:欧内斯特·奥兰多·劳伦斯(美国)发明回旋加速器,并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发现由中子照射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37、年:戴维森(美国)、乔治·佩杰特·汤姆生(英国)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36、年:赫斯(奥地利)发现宇宙射线;安德森(美国)发现正电子

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国)发现中子

34、年:未颁奖

33、年:埃尔温·薛定谔(奥地利)创立波动力学理论;保罗·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国)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论

32、年:维尔纳·海森伯(德国)在量子力学方面的贡献

31、年:未颁奖

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并发现拉曼效应

29、年: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法国)发现电子的波动性

28、年:理查森(英国)研究热离子现象,并提出理查森定律

27、年:康普顿(美国)发现康普顿效应;威尔逊(英国)发明了云雾室,能显示出电子穿过空气的径迹

26、年:佩兰(法国)研究物质不连续结构和发现沉积平衡

25、年:弗兰克·赫兹(德国)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24、年:西格巴恩(瑞典)发现X射线中的光谱线

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关于基本电荷的研究以及验证光电效应

22、年: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丹麦)关于原子结构以及原子辐射的研究

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数学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20、年:纪尧姆(瑞士)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年: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8、年:马克斯·卡尔·欧内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德国)对确立量子论作出巨大贡献

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特性

16、年:未颁奖

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

14、年:马克斯·凡·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3、年:卡末林-昂内斯(荷兰)关于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和制成液态氦

12、年:达伦(瑞典)发明可用于同燃点航标、浮标气体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1、年:维恩(德国)发现热辐射定律

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态和液态方程的研究

9、年:伽利尔摩·马克尼(意大利)、布劳恩(德国)发明和改进无线电报;理查森(英国)从事热离子现象的研究,特别是发现理查森定律

8、年:李普曼(法国)发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7、年:迈克尔逊(美国)发明光学干涉仪并使用其进行光谱学和基本度量学研究

6、年:约瑟夫·汤姆生(英国)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并发现电子

5、年:伦纳德(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4、年:瑞利(英国)气体密度的研究和发现氩

3、年: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皮埃尔·居里(法国)、玛丽·居里(波兰裔法国人)发现并研究放射性元素钋和镭

2、年:亨德瑞克·安图恩·洛伦兹(荷兰)、塞曼(荷兰)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

1、年: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X射线

那些获得过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包含华人、以及拥有中国国籍的人):(珍藏)

十二、屠呦呦中国大陆本土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年)

屠呦呦,女,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北大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由此,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十一、莫言中国大陆本土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年)

莫言(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他自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

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出神秘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年10月11日,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十、高锟英美双重国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年)

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金山(今上海市金山区),为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华文媒体誉之为「光纤之父」、普世誉之为「光纤通讯之父」(FatherofFiberOpticCommunications),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年,与其他两人共享诺贝尔物理学奖。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九、钱永健美籍华裔诺贝尔化学奖(年)

(RogerYonchienTsien,年2月1日-)汉族,年生于美国纽约,祖籍浙江杭州,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堂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我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我不是中国科学家……我的得奖有中国人高兴,如果这样让很多年轻人对科学发生兴趣,这是很好的事。一个成功的科学家必出于一个开放的社会,多元包容的价值是关键。」

八、高行健法籍华人诺贝尔文学奖(年)

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高*行*健。年出生于江西赣州,祖籍江苏泰州,87年移居法国。年10月12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年60岁。事后报导中称他为剧作家、画家、小说家、翻译家、导演和评论家。不过,高行健早期在国内,是以创作先锋戏剧著称。他与铁路话剧团创作员刘会远(中共元老谷牧的儿子)合作创作了《车站》《绝对信号》等话剧,由北京人艺演出,引起轰动。其著作有《灵山》、《一个人的圣经》、《逃亡》,但大陆禁止出版。文革时,他被迫烧掉了整整一箱子手稿,包括自己的日记。他说:作家不能屈服于审查。还说:自己想家却苦于无法回到祖国。

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荣获年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

高行健父亲高运同是中国银行职员,母亲顾家骝是基督教青年会成员并做过抗日剧团的演员,二人均生于破落的大家族中。1]年,弟弟高行素诞生。抗战胜利后,其父仍留在银行里,失业后当过记者,供职于私人银行及轮船公司。尽管高行健的父亲经常失业,但生活仍旧宽裕。幼年的高行健由于体弱而由母亲进行识字教育。在她的影响下,高行健对戏剧、写作和绘画均产生了兴趣。

年,高行健应邀赴德国从事绘画创作。年,开始在巴黎郊区巴纽里定居,起初生活艰难。年,成为法国“具像批评派沙龙”成员,以后连续三年参加该沙龙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的年展。年,荣获法国政府颁发的“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年,加入法国国籍。年,高行健的画作在巴黎参加卢浮宫第十九届国际古董与艺术双年展。

九十年代期间,高行健同时以中文与法文创作。作品如《生死界》、《夜游神》、《对话与反诘》、《周末四重奏》等,内容是人的生存本质的探讨,具有欧洲荒诞派戏剧与存在主义思想的色彩。年10月12日,高行健作品《灵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因此成为了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文作家。瑞典文学院的颁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年2月25日,法国总统希拉克亲自为高行健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年,法国举办“高行健年”以表彰他的成就。年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高行健开玩笑地说自己“三生有幸”:“第一生在中国,第二生在法国,诺贝尔奖获奖以后,我生了一场大病,也可以说是大难不死,又有一生,我自己开玩笑说真是三生有幸。”

七、崔琦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年)

(DanielCheeTsui,年2月28日-),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年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成为继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之后,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

六、朱棣文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年)

祖籍中国江苏太仓(现已在太仓创建了朱棣文小学),年2月28日出生在美国的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他先后就读于罗切斯特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数学和物理学专业学位。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年6月,朱棣文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不懂中文)。现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五、李远哲中国台湾诺贝尔化学奖(年)

(YuanTsehLee),年11月29日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市,先后就读于新竹国民小学、新竹中学;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学,年在台湾清华大学原子科学研究所考获硕士学位。曾获得美国化学学会的哈里逊豪奖、彼得·德拜物理化学奖、美源都的劳伦斯奖、美国国家科学奖、英国皇家化学佰法拉第奖和年诺贝尔化学奖等。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

四、丁肇中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奖(年)

(SamuelChaoChungTing)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年出生于美国,年丁肇中进入台湾建国中学,接受严格的教育,他的数学、物理和历史学习成绩优秀。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年获硕士学位,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获得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李政道美籍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年)

Tsung-DaoLee(年11月25日—),汉族,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被誉为「神童博士」。年,他31岁时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这项发现,由吴健雄的实验证实。李政道和杨振宁是最早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年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受到采纳。

二、杨振宁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年)

生于中国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芝加哥大学的数学博士,年毕业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年在北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年取得博士学位。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开始同李政道进行了一段长达十多年的科研合作。

他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与他共同获得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是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一、赛珍珠中美双重国籍诺贝尔文学奖(年)

PearlSydenstrickerBuck或PearlBuck(年6月26日-年3月6日),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4个月大便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到中国镇江,并生活了18年,学会了汉语和习惯了中国风俗,因此她称镇江是她的「中国故乡」。年,17岁的赛珍珠离开中国,回到美国攻读心理学,毕业后又来中国。婚后举家移居到安徽北部的宿县(今安徽省宿州市),在此期间的生活经历成为后来闻名世界的《大地》的素材。年借其小说《大地》(TheGoodEarth),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年由于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获诺贝尔文学奖。她也是唯一同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奖的女作家,是作品流传语种最多的美国作家,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以写中国题材的作品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赛珍珠生前曾加入中国国籍,年中国政局陷入了混乱,赛珍珠被迫离开中国、回到了美国。

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40年,自始自终都把中国看做是自己的祖国,自认为属于中国。年3月6日,享年81岁的赛珍珠逝世于佛蒙特州丹比城她病逝后,按其遗愿,墓碑上没有任何墓志铭,只有她亲笔写的「赛珍珠」这三个中文名字。

赛珍珠不仅是文学领域的一朵奇葩,在人道主义事业上,她也做了大量工作。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一位敏感而富于同情心的人,她是善良、正义和富有同情心的化身。她说「只要愿意接受,人类是存在着广泛的共同性的」。

她在年诺贝尔文学奖致答辞中说:

……如果我也不为中国人说话——尽管是以我完全非官方的身份——我也就不忠实于自己,因为中国人的生活这么多年来也就是我的生活,真的,他们的生活必将永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自己的祖国和我的第二祖国——中国,在心灵上有许多地方相似,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对自由的共同热爱……

加入专家库

如果您是技术专家、科研人士、企业家、战略领导者,我们热切期待您加入我们的专家库!让我们携手为科技发展共献大计!









































白癜风复发怎么治疗
太原能够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z/11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