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病例分享恶性疟疾合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病例分享恶性疟疾合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
患者男,43岁,因发热、头痛、关节痛、乏力、食少、恶心3天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无明确诱因出现发热,伴发冷及寒战,最高体温达39.6℃,伴有头痛、关节痛,明显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数次,为非喷射性呕吐胃内容物,自服扑热息痛后体温降至正常后迅速回升,由于患者为一周前从非洲尼日利亚(工作并居住9个月)回国,怀疑自己患有“疟疾”而转来我院。
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8.2℃,血压90/60mmHg,心率90次/分,呼吸18次/分,神志清楚,睑结膜无苍白,球结膜充血水肿,软腭未见出血点,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浮肿。
入院实验室检查:血WBC7.3×/L,中性粒细胞91.8%,血红蛋白g/L,PLT20.0×/L;末梢血涂片:疟原虫(+)(恶性疟);ALTU/L,ASTU/L,ALB28g/L,TBIL.8umol/L,Crea66.8μmol/L,LDHmmol/L,CKU/L,Na.3mmol/L,Cl93.5mmol/L,出血热抗体阴性,CRP.2mg/L,PCT3.63ng/ml,GLU5.06mmol/L。
辅助检查:CT:右肺下叶少许炎症,双侧胸腔、心包少量积液,脾大,双肾体积增大,肾周轻度渗出性改变;辽宁省疾控中心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
临床诊断:1、恶性疟疾(脑型疟疾)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
诊治经过:患者入院确诊后予蒿甲醚mg每日一次肌注抗疟治疗,患者病情危重,病情迅速进展,入院第二天出现意识障碍,考虑为脑型疟,应用6%低分子右旋糖酐疏通微循环,20%甘露醇降颅压治疗等综合治疗。因存在出血、渗出体征,血液浓缩改变,末梢循环不良及肝、肾脏器损伤改变等,临床给予适当补液预防休克发生,因以上症状用疟疾不能完全解释,该患者入院后采血,与疾控中心联系送检血样。入院后5天于辽宁省疾控中心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疾控化验结果回报支持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断。病程中出现严重肾功衰竭、先后2次行血液透析治疗,出现贫血,给予输血纠正贫血,经对症支持治疗后肾功、肝功能逐渐恢复,病情好转出院。
讨论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虫媒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大汗发作多次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脾大;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可引起脑型疟、急性溶血尿毒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所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损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现。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为4至10月份,流行高峰为5至7月份。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该患者入院后经末梢血涂片及胶体金检测结果为恶性疟,具有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状,疟疾诊断明确。患者入院第二天出现意识障碍,说明病情危重,给予疏通脑循环及降颅压治疗后有所意识障碍恢复。
在治疗过程中,有2点情况用疟疾不能完全解释,1.该患者入院第三天出现循环障碍,血压下降,存在休克表现;2.患者入院有明显黄疸,当时血红蛋白未下降反而呈血液浓缩表现。结合临床判定,不除外感染疟疾同时,还有类似出血热、登革热或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等疾病存在。入院留取血样,辽宁省疾控中心PCR结果证实临床判断,患者合并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
疟疾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都可引起临床严重并发症,同时感染2种病原体,临床尚无报道。本病例报道主要提醒临床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合常规的情况,要深入分析,是否还存在其他情况,并应用实验室或辅助检查来证实,更好的解决临床救治问题。
?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
------------------------完美的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