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症状 > 什么青蒿素居然不是青蒿里提炼的
什么青蒿素居然不是青蒿里提炼的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的。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而不是“青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晕了吗?其实,这是植物学名称和药用名称不统一造成的混乱。
让专研物种命名的植物学家、连昵称都是
ArtemisiaLiu(意为是“蒿属”)的刘冰博士,帮大家顺一顺这个“历史遗留问题”——Artemisiaannua,植物学上的黄花蒿,青蒿素的来源植物。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关于黄花蒿和青蒿的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有人做过考证。屠呦呦本人就写过澄清文章[1];而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的考证更为细致,他结合标本和分类学文献记载,亲自进行野外调查和民间走访,对古本草书中所记载的各种艾蒿类植物一一作了考订[]。所有这些考证的结果大致相同,下面的介绍就主要援引林屠二位的考订结果。
植物学上同一物种被李时珍分成了两类“物种”这个词在科学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是现代研究者尽可能综合形态、习性和分子等各方面证据之后得出的分类和命名,是相对可靠的。但是,传统医学和早期分类学者没有相关知识工具,所以他们很多时候无法给出可靠的分类和命名,这也给传统医学实践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的《神农本草经》是后世一切本草书的源头和基础,其中已经记载了“青蒿”之名,作为“草蒿”的别名。书中对草蒿的介绍是:“味苦寒,主疥搔、痂痒、恶创、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川泽。”此后,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寒热诸疟。
屠呦呦声称,她是从这条记载中获取了用乙醚提取青蒿素的灵感。
本草书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在植物学上都是一种:Artemisiaannua。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唐代苏敬主编的《唐本草》记载:“草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此蒿生挪敷金疮,大止血,生肉,齿疼痛良”。北宋苏颂主编的《图经本草》则是首部以“青蒿”为正名的本草书,其记载是:“春生苗,叶极细,嫩时人亦取,杂诸菜食之,至夏高四五尺,秋后开细淡黄花……根、茎、子叶并入药用。”
然而,在北宋有人发现叫做青蒿(草蒿)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草蒿今青蒿也,在处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为蔬……有青色与深青色两种。”沈括《梦溪笔谈》记载:“青蒿一类自有二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如松桧之色。”这就为后世的命名混乱埋下了隐患。
“秋后开细淡黄花”的Artemisiaannua。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到明代李时珍撰成巨著《本草纲目》,麻烦终于来了。
《本草纲目》对青蒿列举了“草蒿、香蒿、方溃、菣、犱蒿”等别名,认为就是历代本草书中的青蒿,其性味和功能自然也与历代本草书记载相同,是“苦寒无毒……治虚劳寒热、骨蒸、烦热、虚劳盗汗、疟疾寒热、赤白痢下、衄血……”。
但李时珍又在青蒿之后新立“黄花蒿”的名目,介绍很简略,只有“(又名)臭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等寥寥数句,又说香蒿(青蒿)和臭蒿(黄花蒿)“通可名草蒿”。
这样一来,北宋人发现的青蒿的两种形态在本草书中就正式独立成了两“种”植物、两味药。清代吴其濬的博物学巨著《植物名实图考》也沿袭了李时珍的做法,把青蒿和黄花蒿作为两种植物处理,还附了插图。
但本草书这两种药材在植物学里都是黄花蒿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上面这些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植物学上的青蒿,其实是名字用错了地方。
“细淡黄花”的黄花蒿Artemisiaannua。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首先,本草书一再强调青蒿的分布是“处处有之”、“在处有之”,而植物学上的黄花蒿的分布极广,不仅中国所有省区都有出产,在北温带其他地区如北非、亚洲中西部、欧洲、北美洲也都广布,能够生于多种生境之中。相比之下,植物学上的青蒿在中国仅在东北、华北至华南地区呈零星分布,而且主要生于水边。
无花时的黄花蒿Artemisiaannua。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其次,本草书记载“青蒿”在秋后开花(李时珍明确指出是农历七八月份),这也与植物学上的黄花蒿的花期结合。植物学上的青蒿的花期却在夏季(公历7–8月份)。
再次,本草书还描述了“青蒿”的浓郁气味,而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正好是一种气味浓烈的植物。相比之下,植物学上的青蒿在开花前植株气味较淡,到果期气味才变浓。
这才是植物学上的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了。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不仅如此,屠呦呦在进行考证时还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兼杂有少部分牡蒿(Artemisiajaponica)和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一向都以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为主。
植物学上的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花开在夏季,而不是秋后。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因为上面的一些原因,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annua的种无疑。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annua的正式中文名。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不正确。
正如林有润的考证,《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林有润还发现,《植物名实图考》所附插图中的“青蒿”和“黄花蒿”乍看形态不同,其实“黄花蒿”不过就是没有虫瘿的植株,而“青蒿”就是把茎节处膨大的虫瘿当成了较大型的头状花序画出来的植株,仍然是同种植物。
林有润还推测,古本草书上仅有少数所谓“花淡青、淡黄色”的,才有可能包含植物学所称的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但由于年代久远,又兼描述简略,这个分布零星而少见的物种被古人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哪家治疗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