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病案录67外感伤风中医史7

病案录67外感伤风中医史7



一、病案录:外感伤风

孙某,3岁幼儿。咳嗽,鼻塞,流清鼻涕,有少量痰。

舌尖有少许红点,舌面滑,指纹微紫。辨证为外感伤风化燥,侵袭肺经引起咳嗽。用自拟的桑苏汤加减,三剂而愈。

桑苏汤以桑叶、苏叶为君药,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明目,苏叶解表散寒,理气和营,两者配合既能解表邪,又能清内热。

二、每日闲谝

仲景之所以被后世敬称为医圣,并不仅仅因为他医术高明。同时代的华佗,知名度要远高于他,医术应该也不逊色,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给关羽刮骨疗伤、给曹操提出做开颅手术而被杀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但可惜的是华佗写了一本《青囊经》失传了,而他流传下来的故事又太有名,大家都已经听过了,所以我也不打算单独再写他了。

要写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我来说实在是有点痛苦,一点也轻松不起来。本来吧,我只是想用轻松诙谐的语言随便聊聊这些中医史上的牛人趣事和他们的传世之作,可当真的提起笔来写的时候,却发现这真的很难,因为他们对于医学的发展,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真的不亚于那些名将名臣甚至是明君。用调侃的语言来叙述这些应当被万世敬仰的人和经典,内心总是不停冒出疑问,这算不算对他们的亵渎呢?

然而,自己选择的路,流着泪也得爬完,既然决定要写,还得继续写下去。只不过就得各位多包涵,阅读的趣味性上可能要差一点儿了。

继续来说仲景的传世经典《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在中医界的地位相当之高,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的四大经典,是中医从业人员的必读书,也是中医学习的源泉。

前边我们说过,在中国文化中“经”的地位是很高的,宗教的典籍叫经书,经过时间检验流传下来的书籍称之为经典。为啥“经”的地位这么高,这其实跟“经”这个字的本义有关:南北之道谓之经。现在地球仪上的经线用的就是这个字的本义。在古代,描述方位用的是十二地支,南方为午,午为阳之极也,北方为子,子为阴之极也,经的本义是贯通南北之路,那么引申一下,经是沟通阴阳天地的桥梁,有如此大能,地位自然也就高了。

《伤寒杂病论》虽然叫“论”,但地位上与经并没有什么差别,这本书中提到的方子,在后世被称为“经方”。“论”的意思是分析阐明事物的道理,《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就是系统的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一本关于中医基本理论的书,《伤寒杂病论》则是将这套理论以伤寒类疾病作为例子,充分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一个经典范例。从病理分析到治疗思路,再到确定用方,最后是用药的选择,形成理、法、方、药这样一个逻辑严密的治疗体系。简单来说,这本书规范了中医治病的基本套路。

东汉那个时代,书本都是通过一份份的手抄,所以这本书写出来之后没多久就失传了。幸运的是,到了晋代,一个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王叔和读着这本断断续续的奇书,兴奋难耐。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

张仲景去世年后的宋代,一个名叫王洙的翰林学士在翰林院的书库里发现了一本被虫蛀了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这本书有一部分内容与《伤寒论》相似,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论述杂病的内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终于又面世了!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因此,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今天是两本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个,使用药物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这里边的很多方子,现在仍然还在用,而且效果非常的好。比如小柴胡汤、桂枝汤、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等。









































有什么治疗白癜风的方法
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