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案例分析骨髓象诊断黑热病一例

案例分析骨髓象诊断黑热病一例



作者:医院王哲

省医院院检验科细胞形态室经骨髓象准确诊断1例罕见的黑热病。现报告如下:

女性患儿,9岁,原籍我市清苑县,出生后随父母迁至甘肃宕昌县生活。入院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最高达41℃,查体:贫血貌,神清,扁桃体轻度肿大,胸骨轻压痛,两肺呼吸音较粗,于肋下3cm触及肝脏,脐下2cm可触及巨脾,于年11月8日以“全血细胞减少”入血液内科。

血常规:WBC:1.23×10^9/L,HGB:72g/L,PLT:43.0×10^9/L,尿常规:潜血++;生化:ALB:18.6g/L,GLB:43.6g/L,A/G:0.43,CHE:U/L,IgG:41.63g/L,ESR:40mm/h,FIB:.4mg/dl,PCT:3.90ng/ml,CRP:17.8ng/L,传染四项:(—)。

患儿于当日上午行骨髓穿刺,骨髓象:增生活跃,部分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浆可见中毒颗粒,红细胞大小不等,呈缗钱状排列,浆细胞比例增多,血小板少见;部分巨噬细胞胞浆经瑞氏染色可见特征性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即利杜氏小体:原虫细胞质呈淡蓝色或深蓝色,内有一个较大的圆形核,呈红色或淡紫色。动基体位于核旁,着色较深,细小呈杆状。遂考虑:黑热病。

于次日,由笔者联系,患者家属携骨医院血液科请上级专家会诊。其会诊结果与我院诊断一致,故确诊该患儿为黑热病。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原虫病,是感染利什曼原虫,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属人兽共患疾病。病人和病犬是本病的传染源,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主要病变发生在内脏,少数有皮肤或淋巴结型黑热病。人体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后,无鞭毛体在巨噬细胞内繁殖,使巨噬细胞大量破坏和增生。经3~5个月或更长的潜伏期,临床上相继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等。华北地区在年以后黑热病病例已鲜有报道,在保定地区已绝迹50年(出自市疾控中心流行病科资料)。该患儿现居住地位于甘肃陇南,是我国黑热病的散发区之一,故属我市输入性病例,因保定地区无该病传播媒介——中华白蛉,故不具备传染的危害。

本病骨髓象还需与急性白血病、恶组、疟疾等疾病鉴别,骨髓涂片找到利什曼原虫的利杜氏小体是目前诊断黑热病的金标准。该患儿在应用治疗本病特效药物——葡萄糖酸锑钠,经血液科医护人员严密监测,积极治疗,于3周后痊愈出院。

附本病例骨髓象利什曼原虫的利杜氏小体图像

作者简介:

王哲,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临床检验副主任医师,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常务委员,保定市检验医师协会常务委员,承德医学院内科学副教授。









































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9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