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阅读笔记54乌龟壳上的字

阅读笔记54乌龟壳上的字



阅读笔记54

龟虽寿三千岁,

永不朽在文字。

罗振玉

图片来自网络

01

甲骨文发现始末

年,光绪二十五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年)有一天得了疟疾,差人去买药,买回来的中药里有很多碎骨片,骨片上有些符号。王懿荣平时爱钻研青铜器和石刻碑碣,本着职业敏感性,仔细看了看,隐约觉得这些自己从没见过的符号来自过去。

这就是甲骨文的发现过程。这一发现将中国信史提早了多年。

很多学者认为这个疟疾故事并不可信。但是,对“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这一点毫无争议。这些龟壳在当时叫“龙骨“,被当作药材买卖,后来取名为“甲骨文”,意为刻在龟壳和骨头上的文字。

王懿荣开始派人去药店大量收购龟壳。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对龟壳深入研究,就去世了。年,义和团攻掠京津,他被授任京师团练大臣,当八国联军攻入京城,皇帝外逃,他携夫人与儿媳投井殉节。

王懿榮自杀后,他的朋友刘鹗(—年,以《老残游记》为代表作的著名清末小说家)拿到了他收集的多块甲骨文碎片。另外,刘鹗还想方设法从多种渠道购买,共收藏甲骨多片。年,从中选取片,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

王懿荣、刘鹗(图片来自网络)

这本书是在罗振玉的支持与鼓励下完成的,罗振玉亲自选拓。

年,罗振玉(—年,近代著名学者)第一次在刘鹗家看到甲骨文后,便对甲骨文产生了浓厚兴趣。从年起开始收藏,总数近2万片,是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不仅收藏,还做研究。最主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推断出甲骨文的出土地—小屯,即殷墟遗址,也就是殷朝国都。这一考证,直接导致后来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年,精选出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

罗振玉也深深影响了王国维(-年,以《人间词话》为代表作的著名学者)。

青年时代,王国维与罗振玉相识,并在罗振玉的资助下,赴日本留学。辛亥革命之后,携全家随罗振玉东渡日本,潜心做学问。受罗振玉的影响,开始研究甲骨文。

王国维被誉为“将甲骨学由文字学演进到史学的第一人”。利用甲骨文考证出殷商先公、先王的姓名及前后顺序,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的可靠性,为商朝存在留下了重要证明文献。

王国维痴迷于过去,对他来说,甲骨文只是古老历史的其中一个元素。他是一个忠诚之士,始终相信清朝会复辟。在意识到清朝帝国完结不可避免之后,年6月2日,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留下16字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陈寅恪在悼文中写到:“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罗振玉编写的《殷墟书契前编》一书还影响了郭沫若(—年)和董作宾(—年)。

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的四大著名学者,号称“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郭沫若、董作宾、罗振玉、王国维(图片来自网络)

02

河南安阳

王懿荣的发现让甲骨文从不值钱的药材变为珍贵的收藏品,金石学家、古董商人、外国人开始大量收购。中间商为了垄断财源,对甲骨的来源地秘而不宣。年,罗振玉经多方打听,推测出甲骨为河南安阳小屯所出,并于年春,亲赴小屯,成为对此地实地考察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河南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其他七都分别是: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郑州),先后有商朝、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在此建都,有“七朝古都”之称。郭沫若曾说:“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商朝后期都城遗址—殷墟,是被证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都城,范围包括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商朝人把它叫大邑商,“邑”表示村落。殷墟地下埋藏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以甲骨文和青铜器最为出名。

收藏热潮引起当地老百姓对甲骨的疯狂挖掘。据统计,截至年,已有数万片甲骨流散各地。

年,新成立不久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对这一片区域进行有组织的、系统性的挖掘。此后十年,直到年抗战爆发前夕,先后挖掘15次,总计出土多片甲骨,同时还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含大量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年,因战乱,挖掘工作停止;新中国成立前,部分考古学家去往台湾,并带走一些甲骨和其他文物。

年建国后,继续挖掘;并陆续在河南辉县、偃师、洛阳、郑州二里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出土有字甲骨,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等地还发现了周代的有字甲骨。

据著名学者胡厚宣(-年)统计:从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共计出土甲骨多片,其中大陆收藏多片,台湾省收藏多片,香港藏有89片,中国总计收藏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共收藏多片。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个,迄今已释出的字约个左右。

商王武丁时期牛胛骨刻文(图片来自网络)

03

河南在历史上为什么如此重要?

商朝为什么会出现在河南?河南在历史上为什么这么重要?

张宏杰在《简读中国史》中对这个问题做了如下分析与解释:

他十分认可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的观点:“文明是在交流和碰撞中产生的。”

以世界几大古文明的起源为例。

世界五大洲中,较为发达的文明都产生在欧亚大陆,比如中东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埃及文明也紧邻欧亚大陆的中心区。主要原因是: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相互联通,特别是中东文明、埃及文明、希腊罗马文明都是环地中海文明。围绕地中海,各文明相互影响与促进。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出现在中东,因为中东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间的十字路口,能从周围吸收到最多的信息与刺激。中东是当时各个新石器文化中心交流的中心地带,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出现了人类最早的农业社会、最早的城市。

因为地理环境相对隔离,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澳洲都只产生了相对低级的文明。

因同样的原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出现在河南。在河南省洛阳偃师市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朝中后期的首都之一。(虽然世界学术界对于夏朝的存在及时间有争议,但中国主流学术界一般认为,夏朝的存在确定无疑,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

夏王朝出现在河南,是中国内部各文明中心之间交流的结果。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北边是草原,东南是大海,西边是青藏高原。河南在地理上位于天下之中,古称“中州”,是我国各文化的中心,相互交流的腹地。各地文明的交流都要经过河南,它不断接触交流,学习外来文化;与此同时,它周围没有天险,四面楚歌,文明部族想要生存,就要强化自我组织的能力。这就刺激它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的诞生地。

当然,夏王朝的出现也有世界因素的刺激,比如:青铜文明、小麦、牛和羊等从中东传到中国,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早期王朝的出现和发展。

青铜文明最早产生在中东,中东早在公元前年就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器。考古学证明:已经挖掘出的成熟的青铜器,按时间顺序排序,先出现在中东,然后在新疆,经过新疆的绿洲一点点向中国内陆传播,经过甘肃,沿着黄河,传到夏王朝可能的首都二里头。中原地区发现的第一批青铜器,是公元前19世纪后期,在二里头文化第一、第二期出现的为数不多的一批青铜器,它们带着浓郁的西北早期青铜文化圈风格。

因此,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已经存在着一条青铜之路。沿着这条青铜之路传进来的,不只有青铜,还有小麦、黄牛和羊等。

了解了以上,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夏王朝之后的商朝出现在河南了。

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兽骨(图片来自网络)

04

甲骨文上写的什么?

甲骨文上多为殷商王室贵族的占卜记录。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反映了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商代王室贵族非常迷信,上到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得知吉凶祸福后决定行止。

占卜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甲骨背面钻出一些小坑,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其表面产生裂痕。从事占卜的人就对这些裂痕进行分析,判断吉凶,然后将占卜结果记录在甲骨上。

图片来自网络

占卜里最长的卜文不到字,大部分的卜文很简短。

早期的甲骨文刻文更为详细。有时,一片甲骨上既写下了对未来的预言,也记下了预言的结果。字体大气醒目,且不规则。

随着时间推移,细节性描述越来越少。在后期甲骨文中,记载通常非常简单,且囿于形式,比如“未来10日无灾”常常出现。字体更加细小紧密,整齐划一。

刚开始皇室是占卜主体,后来发展到王室贵胄,且甲骨大小根据占卜主体的身份不同而异。王卜用大龟,一般贵族用尺寸较小的龟,龟的大小成为等级、权力、地位的一种象征。

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期的许多活动,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武丁是商朝第23位国君,约前年—前年在位,共在位59年)

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

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姬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最多的一次。

年秋,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片,记载内容丰富,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图片来自网络

05

汉字的力量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成系统文字,也是已知的东亚最早的书写文字。它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印度文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文字。其中,其他几种古文字因各自文明的中止而早早失传,仅有中国汉字从多年前的甲骨文一直沿用至今。

古埃及莎草纸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泥板楔形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甲骨文耐心等待了多年,才被发现,并开始诉说历史。

如果历史可以被定义成书写的记录,那么甲骨文就是我国历史开始的地方。罗振玉说:“龟虽寿三千岁,永不朽在文字。”

甲骨文与现在文字对照(图片来自网络)

张宏杰认为,

“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统一,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文字。中国自古以来,在语言文字上一直是统一的,而西方不是。”

人类文字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是从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发展为表音文字。

表音文字只由几十个字母组成,易学、易掌握。但是缺点是极不稳定,总在变化当中,千变万化,很难统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以借用这套字母来拼写自己的母语。这也是在世界其他文化中,表音文字很快取代表意文字的主要原因。比如,埃及原来的象形文字非常发达,但是到3世纪时,就开始用希腊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了。

而中国汉字始终停留在表意文字阶段。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是固化,从甲骨文到楷书,很多字形基本上还是一样的。

甲骨文与现在文字对照(图片来自网络)

我国地大物博,民族很多,境内方言千差万别。在交通信息不发达的古代,从理论上来说,是很难长期保持统一的。如果采取表音文字,不同方言将很快诞生出不同的书写语言,相互听不懂也看不懂。正因为汉字属于表意文字,虽然相互听不懂,但写出的字都能看懂。所以,国家能长期保持相对统一,文字上的统一是一个重要因素。

何伟在《甲骨文》一书中提到,一个名叫依姆雷·加兰博斯(匈牙利人,中文名高奕睿)的剑桥大学汉学家说:“中国历史,并非是人民的数量或者其他的什么;它是人们创造出来的那个极其庞大的书写世界。这个世界如此巨大,以至吞没了创造它的人们,吞没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然而,由于汉字过于复杂,学习起来困难重重,不利于降低社会整体的“文盲率”;另外,国际上普遍流行表音文字。因为这些原因,学术界曾对汉字进行过激烈的“落后论”与“优越论”之争。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进行过汉字改革,包含汉字拉丁化、简化字、规范汉字使用等方面。

汉字改革,首先是从外国人开始的。数百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他们认为把汉字字母化更方便。耶稣会最早为汉字制定了拉丁字母方案。19世纪,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传播宗教,基督徒就用当地方言出版了圣经,字母化成了传教中关键的一步。

20世纪初,我国也正经历着文化信念上的危机。因多次在外国人手里吃了败仗,知识分子开始质疑传统的一切,包括珍贵的文字体系。很多名家学者认为汉字阻碍了文化教育和民主的发展,建议彻底改变汉字,呼吁“汉字拉丁化”—以拉丁字母的拼音方式书写汉语。

年代,著名语言学者钱玄同曾建议,废除汉字。

年五四运动,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学者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的成果之一,就是用白话文代替了传统文言文。

年,瞿秋白主导制定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中国拉丁化字母》。

年,鲁迅、郭沫若、陶行知等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表示支持汉字拉丁化运动。年10月,鲁迅在《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文章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成立不到半年,就收到了几百种汉语新文字方案。

至年,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分阶段实施“汉字拉丁化”,先用拼音来对汉字注音,一旦时机成熟,取而代之;在汉字未被取代之前,先实行汉字简化,废除繁体字。年,发布《简化字总表》发布,共简化字个。年,发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年6月,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并指出“今后,对汉字的简化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汉字拉丁化”方案在官方正式弃用。

作家夏衍对“汉字拉丁化”改革有过反思。他在《懒寻旧梦录》中直白地说道:

“我的想法很简单,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有四千年文字记录的文明古国,十三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类书、传奇、小说,古籍浩如烟海,废止了汉字以后,试问如何对待这笔精神遗产?能把他们都译成拉丁拼音么?即使译了出来,在乡音未改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看懂?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06

后记

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读了何伟的三部中国纪实作品之一《甲骨文》。这本书因话题敏感,至今未能在大陆出版。一位笔名叫x2zhao的童鞋翻译了此书,发布在网上。我读的就是这个译本。

书是一本文集,内容庞杂,涉及了一些敏感话题。个人觉得,作者对于某些话题,因其采访对象的单一性、及采访对象个人认知等多方面原因,文章中呈现出的观点相对狭隘与片面。

“去糟粕,取精华。”书中关于“甲骨文”的话题引起了我的兴趣,所以才有了写这篇文章的欲望。目的是借此机会,让自己能对此有粗浅了解。因才疏学浅,认识浅薄,若有不当或错误之处,恳请谅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何伟《甲骨文》和张宏杰《简读中国史》,还有一些来自网络。

不念过去

END

不畏将来

米茶

墨西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20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