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针灸学习18第四章十二经脉第十
针灸学习18第四章十二经脉第十
针灸学习18
第四章十二经脉
第十四节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循行
起于目外眦(瞳子髎),向上到达额角部(颌厌),下行至耳后(凤池),沿着颈部行于手少阳经的前面,到肩上交于手少阳经的后面,向下进入缺盆部。
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眦后方。
外眦部支脉:从目外眦分出,下走大迎,和会于手少阳经到达目眶下,下行经颊车,由颈部向下会合前脉与缺盆,然后向下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联络肝脏,属于胆,沿着胁肋内,出于少腹两侧腹股沟动脉部,经过外阴部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
缺盆部直行的脉:下行腋部,沿着侧胸部,经过季胁,向下会合前脉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出于膝外侧,下行经过腓骨前面,直下到达腓骨下段,再下到外踝的前面,沿足背部,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窍阴)。
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处分出,沿着第一、二跖骨之间,出于大趾端,穿过趾甲,回过来到趾甲后的毫毛部(大墩,属肝经),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胆为“清净之腑、中正之官”,五行属木,与肝互为表里,肝代谢废物进入胆,转化成胆汁,胆汁进入小肠,增强小肠消化能力。肝木促进心脏搏动,由于心包络在胆上,心脏搏动,胆将胆汁喷出进入小肠。(肝木→心火,阴生阴,胆→小肠,阳生阳。)
治疗胆病,一方面增强心脏搏动,另外用药物把浊物清出来,同时增加肝的代谢,加快浊物从胆中排出。(胆喷射胆汁的速度与心脏搏动所以相同。)
胆像个袋子,若小孩子小时候经常吐,会引起胆囊袋子向上翻起,长大后视物会左右倒置,如b看成d。
二、足少阳胆经经穴
共44穴。
序号
穴名
位置与取法
主治
1
瞳子髎
在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
2
听会
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耳鸣、耳聋、齿痛、口喎。
3
上关
在耳前,下关直下,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齿痛、口噤。
4
颔厌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偏头痛、目眩、耳鸣、齿痛、癫痫。
5
悬颅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偏头痛、目赤肿痛、齿痛。
6
悬厘
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3/4与下1/4交点处。
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
7
曲鬓
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头痛、齿痛、牙关紧闭、暴喑。
8
率谷
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
9
天冲
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
头痛、癫痫、牙龈肿痛。
10
浮白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上1/3交点处。
头痛、耳鸣、耳聋、目痛、瘿气。
11
头窍阴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下1/3交点处。
头痛、耳鸣、耳聋。
12
完骨
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头痛、颈项强痛、齿痛、口喎、疟疾、癫痫。
13
本神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2/3与外1/3交点处。
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
14
阳白
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睛瞤动。
15
头临泣
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
16
目窗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头痛、目赤肿痛、青盲、鼻塞、癫痫、面浮肿。
17
正营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头痛、目眩、唇吻急强、齿痛。
18
承灵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头痛、眩晕、目痛、鼻塞、鼻衄。
19
脑空
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头痛、目眩、癫痫、颈项强痛。
20
风池
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耳鸣、感冒、中风、癫痫、热病、疟疾、瘿气。
21
肩井
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
22
渊腋
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胸满、胁痛、上肢痹痛。
23
辄筋
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胸满、胁痛、气喘、呕吐、吞酸。
24
日月
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呕逆、黄疸。
25
京门
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12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小便不利、水肿、腰痛、胁痛、腹胀、泄泻。
26
带脉
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腹痛、经闭、月经不调、带下、疝气、腰胁痛。
27
五枢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方,横平脐下3寸处。
腹痛、疝气、带下、便秘、阴挺。
28
维道
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腹痛、疝气、带下、阴挺。
29
居髎
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腰痛、下肢痿痹、疝气。
30
环跳
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下肢痿痹、腰痛。
31
风市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
32
中渎
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下肢痿痹、
33
膝阳关
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膝腘肿痛挛急、小腿麻木。
34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胁痛、口苦、呕吐、下肢痿痹、脚气、黄疸、小儿惊风。
35
阳交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36
外丘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
胸胁胀满、下肢痿痹、癫狂。
37
光明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目痛、夜盲、下肢痿痹、乳房胀痛。
38
阳辅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偏头痛、目外眦痛、瘰疬、脚气、腋下肿痛、咽喉肿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39
悬钟
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脚气、痔疮。
40
丘墟
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疟疾。
41
足临泣
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月经不调、遗溺、乳痈、瘰疬、疟疾、足跗疼痛。
42
地五会
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4、5趾骨之间,小趾伸肌腱的内侧缘。
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内伤吐血、足背肿痛。
43
侠溪
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胁肋疼痛、热病、乳痈。
44
足窍阴
在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热病。失眠、胁痛、咳逆、月经不调。
三、足少阳胆经穴道歌诀
足少阳经瞳子缪,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
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日月京门乡,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市中渎,
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
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
四、足少阳胆经经穴说明
1、瞳子髎(太阳穴):眼后方骨头凹洞
眼科:
内翳从睛明穴(足太阳膀胱经)往眼珠生,为太阳经湿热。
内翳从眼角生,为胆经。
内翳从眼下生,为足阳明胃经的湿热。
内翳从上面往下生,一般认为胆的问题。
临床最多的是放血,治疗眼睛发炎、红肿、角膜炎。
2、听会穴与上关穴
听会穴:耳门、听宫、听会穴都是张口取穴。
身体虚的耳鸣一般都是补肾,同时在经络上取穴,辅助治疗。
上关穴:也叫客主人,耳前,下关直上,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手足少阳、阳明的会穴。
3、颔厌穴与率谷穴
偏头痛:从瞳子髎透到率谷穴,现在合谷下对侧。
4、风池穴: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鼻炎、项强痛,下针时对着对侧颧髎穴,凤池、风府、风门、下针,拔火罐。
5、肩井穴:解血瘀胸中,不能深针,孕妇禁针,
肩峰与脊柱中点处,与对测足三里配合活血化瘀。
肩项痛,后溪穴与申脉两个穴位同时下针,下肩井穴,再下足三里。
6、渊液、辙筋、日月与京门穴
渊液穴:极泉穴正下方3寸。
辙筋穴:渊液穴往前1寸。
日月穴:单井募穴。
如图:巨阙穴外开4寸是期门穴(肝经募穴),往下跳过一个肋骨,或乳头向下3个肋骨就是日月穴。治疗胆汁不通、胆结石。
京门穴:肾的募穴
手肘尖平放对应的就是章门穴(肝经),往后有一个肋骨凸出来,这个骨头上就是京门穴。治疗肾脏虚实证,肾结石、肾癌、肾阳虚、耳鸣等,常常配合命门。
7、带脉、五枢与维道穴(带脉三个穴位)
带脉穴:京门穴向下肌肉中间。
五枢穴:水道穴外开5.5寸。
维道穴:中极穴外开8寸。
带脉病:感觉下半身像泡在水里。
华佗夹脊:督脉旁开0.5寸,两条经,痛时下足三里与临泣穴。
8、居髎穴与环跳穴
居髎穴:章门穴直下8.3寸,肌肉缝中间。
环跳穴:骶管裂孔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三等分,靠近股骨大专子的三分之一处,治疗中风。
3寸针下到骨关节,三呼三吸不留针,呼气时拔针到表面,吐完再推针。(大腿弯曲,沿着大腿骨到尽头,大拇指指尖就是环跳穴,有压痛点的就是。)
环跳是骨之始,骨病开始都是环跳痛。
9、风市穴(中风偏瘫大穴)
膝盖外侧中点,上7寸为风市穴,与阴市穴合并用。
中渎穴:风市穴下2寸,加强风市穴治疗效果。
10、阳关穴与阳陵泉
阳关穴:两个膝盖缝头,治疗风湿、通风,1寸进针。
阳陵泉穴:筋会阳陵,胆经合穴。
小腿外侧腓骨小头稍前凹陷处,可直透到阴陵泉穴。治疗膝盖不能屈伸、脚抽筋。
胆石点:
阳陵泉正下1寸,有压痛为胆结石。
11、阳交穴至外丘穴
外丘穴:外踝裸直上7寸,胆经络穴。
阳交穴:外丘穴往后1寸,阳维脉郄穴。
治疗狗咬:狗、蛇等咬伤,隔姜灸,再灸外丘穴,灸三壮。
12、光明、阳辅与悬钟穴
光明穴:足少阳络穴,外踝上5寸,下针时靠胫骨一侧。治疗眼疾,瞳子髎、丝竹空、攒竹、睛明、承泣、四百、养老。
阳辅穴:外踝上4寸,胆经经穴,属火,胆属木,木生火,为子穴,治疗实证,迎着脉向下针。
悬钟穴:外踝上3寸(绝骨穴),髓会绝骨,骨生病会有压痛点。
沿着外踝向上推,一个陷下去的地方即是,绝骨穴高,聪明。
13、丘墟穴至足窍阴穴
丘墟穴:足用力背屈,足背处可见明显肌腱,在肌腱旁、足外踝前方凹陷处即是。胆经原穴,治疗胆经虚实证。
商丘透丘墟,治疗脚扭伤。
临泣穴:本穴,足背第4、5跖骨底结合前方,第5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处,俞穴。
腰部一圈痛与脊椎旁边一点通,华佗夹脊,下临泣穴和足三里。
第五会穴:足背第4、5跖骨间,第4跖骨关节近端凹陷处。
侠溪穴:足背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足窍阴穴:第4趾末节外侧,井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