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白细胞升高的解读
白细胞升高的解读
白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防卫,参与机体免疫,消灭各种病原体。
那么,白细胞升高有哪些意义呢?
生理因素
主要见于月经期,妊娠、分娩、哺乳期,情绪激动、饮酒、饱食等;
由于妊娠期胎儿在母体内作为抗原可引起母体免疫反应,白细胞作为重要防御机制成员会出现轻度增加,一般为(5~12)×10?/L,最高达15×10?/L。
剧烈运动、高温严寒也可引起白细胞一过性增高,一般休息或复温后恢复;
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也可引起白细胞增高,如糖皮质激素、红霉素、头孢类、儿茶酚胺类药物等。
疾病及应激因素
细菌感染
包括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阑尾炎、中耳炎、扁桃体炎、肾盂炎、输卵管炎、胆囊炎、败血症等。
病毒感染
如乙型脑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疹等。
组织损伤或坏死
如大手术后、烧伤、急性创伤性大出血、血管栓塞等。
应激状态下一般不高于20×10?/L,且白细胞分类正常或中性粒细胞略增高,此时白细胞增高对机体有保护作用。
中毒
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代谢性中毒,汞、铅、有机磷、安眠药等化学药物中毒,昆虫、蛇毒素等生物毒素中毒,都可引起白细胞反应性增多。
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可在(~)×10?/L以上;急性白血病时白细胞也可显著升高。
恶性肿瘤
某些肝癌、胃癌等,因癌组织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其坏死的分解产物刺激骨髓中的粒细胞释放入血,可出现白细胞升高。
那么临床遇到白细胞计数升高,我们该如何分析?
中性粒细胞升高
细菌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升高的主要因素,但非典型病原菌、真菌、病毒等感染也可致中性粒细胞升高。
在生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在下午较早晨为高,新生儿、月经、妊娠后期及分娩时、淋浴后、高温严寒等,均可使其暂时性升高。
非感染性疾病,如脑梗、心梗、急性溶血、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手术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多。
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急性化学药物或生物性中毒,以及血液与实体肿瘤、血管炎、成人Still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使用等,也可引起白细胞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常提示传染病、血液病,如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等。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可引起淋巴细胞计数绝对性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也可引起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性增多。
嗜酸粒细胞比例升高
常提示皮肤病、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炎、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牛皮癣、钩虫病、血吸虫病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常提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以及脾切除术后、注射疫苗、铅、铋中毒等。
单核细胞增多
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伤寒、疟疾、急性传染病恢复期,以及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等。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既具有绝对敏感又具有绝对特异性,故任何时候,都应该结合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分析。
白细胞计数升高并不绝对存在严重感染;而有些重症感染患者,如肝脓肿、重症肺炎,体温41℃以上,白细胞并不高,可能发生贴壁,不能完全反映外周循环的白细胞总数。经治疗白细胞计数可回升,即贴壁的白细胞重新以游离形式出现在外周血中,需引起足够警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