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后溪穴主治疾病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
后溪穴主治疾病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
后溪穴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这个穴位有非常多的功效和作用。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穴位的一些相关的知识。这个穴位可以治疗什么病症呢?赶紧来看看吧!
〖主治疾病〗
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癫狂痫,疟疾,手指及肘臂挛痛。
〖取穴方法〗
该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指掌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解剖〗
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当小指展肌起点外缘;有指背动、静脉,手背静脉网;布有尺神经手背支。
〖人体穴位配伍〗
配列缺穴、悬钟穴治项强痛;配人中治急性腰扭伤。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附注〗
手太阳经所注为“输”;八脉交会穴之一,通督脉。
后溪穴
督脉手太阳之会,俞穴,属木。
〖穴义〗小肠经气血由此上行督脉。
〖名解〗
1)后溪。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该穴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质为前谷穴传来的天部湿热之气,至本穴后其外散的清阳之气上行督脉,运行的部位为督脉所属之部,故名。
2)督脉手太阳之会。因本穴有清阳之气上行督脉,故为督脉手太阳之会。
3)小肠经俞。俞,输也。本穴气血由前谷穴传来,在本穴的运行变化为进一步的散热缩合,热散后的部分清阳之气上走督脉,缩合后的水湿之气则循经上行腕骨穴,本穴无气血物质的收藏转变,单纯为小肠经气血物质的传输之处,故为小肠经俞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的气血物质除别走督脉的气血为上行外,循小肠经传输的气血则为横向下行腕骨穴,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本穴属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和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纯阳之气循天之上部外走督脉,水湿风气横走腕骨穴。
〖功能作用〗强化督脉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或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头痛的分类
伤风头痛
伤风头痛指伤于风邪的头痛。《脉因证治·头目痛》:“伤风头痛,或半边偏痛,皆因冷风所吹。”《医林绳墨·头痛》:“有风寒克于头,令人鼻塞声重,自汗恶风,此伤风之头痛也。”《医学六要·头痛》:“伤风头痛,脉缓而浮,或左脉微急,证兼鼻塞,眼胀目赤,伤风头痛也。宜解肌,冬月桂枝汤,余月十味芎苏饮。”
伤寒头痛
伤寒头痛指外感风寒表证而见头痛者。《兰室秘藏·头痛门》:“风寒伤上,邪从外入,客于经络,令人振寒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池、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汗之则愈,此伤寒头痛也。”《医学六要·头痛》:“伤寒头痛,脉浮而紧,身形拘急,恶寒脊强,身大热。”治宜疏寒解表,选用麻黄汤、羌活冲和汤等方。
风寒头痛
风寒头痛指外有风寒表证而头痛剧烈者。《罗氏会约医镜·杂证》:“外感风寒,头痛暴甚。”症见头痛或连及项背,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用桂枝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祛风立效散等方。本证可见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风热头痛
风热头痛指外感风热引起的头痛。见《外台秘要》卷十五。《医林绳墨·头痛》:“上攻头目,或连齿鼻不定而作痛者,此为风热之头痛也。”《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因风热痛者,必兼目昏鼻塞。”症常见头部胀痛,恶风发热,或鼻塞流浊涕,或目赤面红,口渴喜饮,便秘溺赤,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石膏散、荆芥散、神芎散、桑菊饮等方。
风湿头痛
风湿头痛指风邪、湿痰所致的头痛。《赤水玄珠·头痛门》:“风湿头痛亦作痰患。”症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纳呆,口干少饮,苔腻,脉濡或浮缓。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玉壶丸、加减神术散、羌活胜湿汤等方。
伤暑头痛
伤暑头痛指感受暑气所致的头痛。《世医得效方》卷二:“伤暑头痛,浓煎葱白汤。”症见头胀痛,身热汗多,心烦口渴,面垢,舌苔腻或黄腻,脉微带数。治宜清暑渗湿,方用香薷散加茵陈、黄连、车前子等。
太阳头痛
1.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而见头痛者。《兰室秘藏·头痛》:“故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
2.太阳头痛指头痛而在太阳经脉循行部位者。
阳明头痛
1.指伤寒阳明病而见头痛者。《兰室秘藏·头痛门》:“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
2.头痛而在阳明经脉循行部位者。《冷庐医话·头痛》:“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额前。”
结语:以上的这篇文章对于这个后溪穴的相关介绍之后,相信每一个读者朋友们都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以及一定的了解了吧!如果想要更好的治疗的话!医院进行治疗哦!
⊙版权声明:内容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