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品读历史诗圣杜甫还是一位药农
品读历史诗圣杜甫还是一位药农
众所周知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被后人广为传颂,有“诗圣”之美誉。然而,你是否还知道,就是这个诗圣,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药农呢。他一生种药、卖药,在我国药物学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章。
三种疾病疟疾,杜甫在诗中把疟疾的发病特点及久病气血虚少的表现生动描绘:“疟疠三秋敦可忍,寒热百日相交战。头白眼暗坐有胝,肉黄皮皱命如线。”(出自《病后过王琦饮赠歌》)对于疟疾发病的原因,他认为是“疟病餐巴水”(出自《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的结果。这与我们今天认为疟疾这种传染病是感染疟原虫,以某些地区特发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
肺气之疾是杜甫疟疾之后又添之新病:“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春后加肺气,此病盖有因。”(出自《寄薛三郎中》)他所患肺病是长期的、慢性的。写这种病的诗还有《敬寄族弟唐十八君》“归朝·病肺”,及《秋峡》、《秋清》、《壮风》等。后来肺病发展加剧,以致“衰年病肺惟高枕”(出自《返照》),睡觉不能平卧了,类似今天临床所说的夜间坐起、端坐呼吸的症状了。按现代医学推测,杜甫这种不能平卧的肺病可能就是慢性肺气肿、慢性肺心病了。
给诗人带来最大也是终身的病痛是消渴,为此他写下的诗也最多,从病因、症状、治疗到并发症都写到了。“我多长卿病”(出自《同元使君舂陵行》),“消中祗自惜”(出自《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是说自己患上了消渴病。“触热生病根”(出自《赠华阳柳子府》)是写病因病理。而“肺枯渴太甚”(出自《同元使君舂陵行》),“病渴三更回白首”(出自《示獠奴阿段》),“消中内相毒”(出自《客堂》),“内热比何如”(出自《寄十四员外布十二韵》)等则突出了症状是“渴”和“内热”。这与病在上焦肺是一致的。
杜甫种药对于怎样种好药,杜甫也深有研究。在泉州,他见太平寺的泉水特别清洌,可灌溉一片繁荣的药圃,因而在《太平寺泉眼》一诗中写道:“何当宅下流,余润通药圃。三春湿,一含生毛羽。”据《本草纲目》载,黄精是阳草,为一种药物,久服可延年益寿。
至于写采药、制药、买药的诗就更多了。《秦州杂诗》中的“晒药无妇,应门亦有儿”,反映了当时杜甫的、儿子也参与精制药物了。另外,他还在诗中写道:“水栏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移船先主庙,洗药浣花溪。”这里的洗药,也是药物储藏、炮制前的必要操作工序。
杜甫卖药杜甫一生颠沛流离,他曾三次卖药行医。诗人35岁至44岁时,在京都长安未中科举,因此只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第二次是公元年,杜甫携带家小由洛阳回华州,这时的卖药生涯更苦了,到了“短衣数挽不掩胫”,“男呻女吟四壁静”的境地。杜甫第三次卖药是在公元年,杜甫在渔市上摆药摊,维持一家生计,直到这年冬天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下船上。
杜甫一生尤其是晚年生活可谓是凄惨悲凉,但他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对战乱中的百姓尤其同情,一直对黑暗腐朽的政治风气给予批判,他甚至愿意为了改变这个现象而牺牲自己,故其诗一直贯通忧国忧民的主线,可见其伟大之处。
(来源:央视百家)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北京中科白殿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