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最初的设想我的学习之路系列之二十三
最初的设想我的学习之路系列之二十三
序
如果你不想眼睁睁看着孩子身体不好却无计可施。一起来学习吧,做家人健康的守护者。这里有中医、西医、营养学的内容。人类的智慧不需要那么树立那么多分割的高墙。纯手工,纯原创,纯干货,纯实战
正文开始之前,先解释一下外治法。有读者询问外治法到底是谁发明的。
应该说,外治法是中医一直都有的方法,最早记载于内经。
《黄帝内经》里提到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这是外治法最早的雏形。
历代医家也发明了不少外治法,比如黄连水洗胸法、皮硝水拓胸法、芫花水拍胸法、石膏和雪水敷胸法、老蚓和盐捣敷胸法,发斑有胆汁青黛水升麻水扫法,吐衄(nv)有井水法,蓄血有苏叶汤摩法等等。治劳损有五养膏,治脾胃有金丝万应膏等等。
像清代医家,温病学大成者叶天士用平胃散炒熨治痢疾,用常山饮炒嗅治疟疾,这也是变汤剂为外治法。
外治法到清代医家吴尚先这里算是集大成了,提出了贴、涂、洗、熨等百余种外治法,写成了一本《理瀹骈文》。
到我们现在,外治法也是中医很正常的一个组成部分,像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外治期刊》这种专业期刊创刊也有十年了。
虽然在业内算是常识,但是圈外并不了解。
---------------------------
我最初的设想是按照我自己的学习范畴,重新编排,尽量把最核心的内容拿进来。
这样既保证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不是零碎的方法,又保证了实用性,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有价值的思考、实践、案例融入到课程之中,保证大家学到之后能真正用在生活里。
考虑到来学习的同学,都是要工作要带娃,业余时间有限,所以课程一周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已经是消化吸收的极限了。
这样的进度,学制定为三年比较合理,覆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中药学、方剂学。
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是最核心的内容。唯此,才能理解中医的思路精髓,而不是抱着一堆办法挨个试。
经络腧穴学相当于给大家工具。光判断精准,现实中用不上,解决不了问题,也是不行的。
中药学和方剂学更多是希望大家了解。因为没有执业医师的资格,是不能开药的。
经络腧穴学这个工具够吗?很多人会有这个疑问。
先说结论,如果能汤药和经络并举更好,如果处理常规身体问题,用经络可以做到,如果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比如各种肿瘤),可能必须要用到汤药。
再来说说为什么。
原本《黄帝内经》有近乎一半的内容都是在讲经络,方剂却极少。但是后来重汤药,轻经络的风气开始兴起。
现在有的医生虽然接受过完整的中医学教育,还是鄙视经络,认为汤药是大海,经络穴位是小河小溪。这种想法的不乏所谓名医。
其实汤药和经络各有所长。
用经络的好处,最根本的一条是,通过调节人体自身能力,来处理身体问题。如果对症,而且不是用很猛的药物去处理经络,安全度更高。
喝汤药是直接干预,对诊断的要求很高,如果判断不精准,就可能出现问题。特别是在脉诊、舌诊、症状出现矛盾的时候,到底真相是什么,对医生的水准要求非常高。
就在我写这一篇的时候,有人问我,为什么妈妈吃了一段时间汤药,体力改善了,但是血糖却节节升高呢,空腹血糖达到7了,餐后2小时血糖33。
我说那赶紧跟医生说,让医生调一下药方。她说已经说了,而且告诉医生,妈妈吃了很多火气大的食物,比如葵花子之类的坚果。
医生说没事,不用忌口,开的药方还是以处理肾阳虚为主。
这位老人家继续吃,不但血糖上去了,而且眼前觉得模糊,心中十分害怕。
这样的结果是有问题的。从病历记录看,医生估计是认为虽然症状上有内热的表现,但病人是缓脉,内热不是主要矛盾,但问题是,有些虚实错杂的病人,虽然内热不小,却没有表现为数脉,更重要的是从病人服药后的反应来看,更严重了。
我建议如果想继续吃中药,就换个医生看吧。来问的妹子说,已经是名医了。她说出来医生的名字,我也听说过,确实在网上很有名。但是吃了半年,血糖一直居高不下,最近一阵还越来越高,加上视物模糊。这样的结果已经明明白白摆着了,还是另请高明的好。
如果学过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自己懂的话,可能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即使请医生开药,看到这样的药方,可能会再请一位医生看看,不至于吃完药更糟糕了。
如果自己能处理,那是更好。尤其是在问题刚发生的时候处理,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则为最佳。
(未完待续)
如何加入?我们是谁?加入方式?如茵·健康管理公益平台是如茵老师创办的结合中西医和科学育儿方式的公益平台,工作日的上下午有志愿者为群友提供健康方面的咨询。本公益平台信息质量高,席位非常宝贵,请加助理为好友(助理的济南白癜风专科医院昆明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