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你知道的不应只是诺奖
你知道的不应只是诺奖
1可怕的疟疾曾是人类的噩梦
在已有对治方法的今天,疟疾对人类的危害已经大大降低。但在历史长河中,将疟疾列在蹂躏人类最长时间疾病的榜首可能都不为过。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古罗马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写到出现了疟疾这种周期性。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中也有对疟疾的详细记载。
古时人们对这种传染疾病束手无策,甚至认为是神降于人类的灾难。苏美尔人就认为疟疾是由瘟疫之神涅伽尔(Nergal)带来的,古印度人则将这种传染性和致死率极高的病称作“疾病之王”。
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第一次攻占罗马这座“永恒之城”的蛮族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克、文艺复兴初期的意大利大诗人但丁均死于疟疾。在中国的史书上,疟疾也是一名常客。
2青蒿素,抗击疟疾的中国神药青蒿素最初是从一种名叫青蒿的植物中提取的含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的蒿指的就是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前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而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它能“治疟疾寒热”上世纪90年代,在非洲一些地区治疗疟疾仍普遍采用奎宁,但这种药物对肝肾功能损伤较大。青蒿素是和已知其他抗疟药完全不同的新型药物,其可能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研究显示可能是青蒿素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疟原虫营养摄取的最早阶段,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虫体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
3千辛万苦终于提取成功在青蒿素研究的最初阶段,屠呦呦按照通常的中草药方法进行煎煮,其疗效并不好。后来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给了她新的启迪。难道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忌高温或酶的影响?青蒿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绞出“汁”来?只有嫩的枝叶才会绞出汁来!后来的实验证明,确实只有青蒿叶子才含有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占大量份额的坚硬茎秆是不含青蒿素的。屠呦呦重新设计了研究方案,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酒精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而这正好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温度,这正是青蒿素提取的关键。
目前,我国关于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仍在进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也在继续着一系列关于青蒿素的研究,屠呦呦作为青蒿素研究中心的主任,在新药开发和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如红斑狼疮和癌症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亲爱的盆友们看完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呢?果然光辉诺奖背后都是辛酸的血水呢!让我们一起加油吧,一起为这个世界做出贡献吧!白癜风手术多少钱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