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天胡荽胖大海枇杷叶蒲公英蒲黄千斤拔牵牛子

天胡荽胖大海枇杷叶蒲公英蒲黄千斤拔牵牛子



植物名:天胡荽。

生长环境:本品为多年生草本。多生于较潮湿草地,稍荫蔽的庭园,或花盆上。

分布:广布于热带亚洲,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广东平原地带常可见。

入药部分:全草。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花盆上或野生。

性味:性平、味淡、气微香。

功能:祛风、除痰、止咳。

主治、用量和用法:小儿伤风咳:生用2~3钱,捣烂加清水半杯,蜜糖适量,炖半小时服。

(方歌)盘上芫荽平淡香,除痰止咳伤风寒,捣烂成糊加水蜜,小儿风咳服之安。

胖大海为常用中药,始载《本草纲目拾遗》。

别名:大海、膨大海、安南子。

来源:为梧桐科植物落叶乔木胖大海的干燥成熟种子,为进口商品。

产地:越南、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地。

性状鉴别:种子呈椭圆形,长约2~3厘米,直径1~1.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略尖。表面棕色或暗棕色,微有光泽,具细密的抽皱沟棱,基端具黄棕色略圆形种脐。外种皮共分为四层,外表层薄如纸,疏松易剥落,二层为网脉层,棕黑色较厚,断面有光泽,遇水即膨大成海绵状(故名胖大海),第三层棕色,内层淡黄棕色,均略革质,内包子叶两片,暗棕色。气微味淡。

以种子粒大,无破碎者为佳。

主要成分:种皮含粘渔皮。另含半乳糖、戊糖、阿拉伯糖等。

功效与作用:清肺热、开肺气、润燥、通便。

1、消炎。作用原理未全明了,实验已知胖大海对流感病毒PR8株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2、缓泻。其外皮、软壳皮吸水量大,服后增加肠内容积,产生机械性刺激促进肠蠕动而通便,此外也可能与其对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有关。

3、降压。其种仁的煎液有降血压作用。

此外:临床观察还有利尿和止痛作用。

炮制:生用。

性味:甘淡,微寒。

归经:入肺、大肠经。

功能:开肺解表,清热利咽,通便。

主治:风热失音,咳嗽、咽喉肿痛。

临床应用:1、用于开音,治风火犯喉而致的声音嘶哑(属肺热声哑,如急性咽喉炎),配菖蒲,薄荷等焗服,方如开音饮。此方对消除造局部炎症、水肿,从而减轻声哑有帮助。

2、用于通便,适宜于头目风热疾患(如外感风热而致的头痛、牙痛眼红肿痛)合并有大便热结者,单用即有通便清热的效果,可用12~15粒,以沸水冲浸,然后去皮除核,加入白糖和匀,一日分2~3次服用。

3、用于透疹,治麻疹出疹不快,以胖大海、芫荽煮水敷洗,有较好效果。

用量:内服一般每次1~4枚,每日2~3次。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开音饮:胖大海1~2枚,菖蒲4.5g,薄荷2.1g,沸水焗服。

注:过去多认为新加坡大海品质最佳又名星大海。据了解新加坡并非产地,而是集散口岸,胖大海到新加坡后,多进行挑选,分等出售。根据解放后进口的胖大海观察,认为越南产品颗粒较大椭圆形,表皮棕色,少破碎,品质较佳。

枇杷叶为常用中药,始载《名医别录》。

别名:杷叶。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小乔木枇杷的干燥叶。均为栽培。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浙江、江苏等省,福建、江西、湖南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叶片场椭圆形,长15~30厘米,宽4~9厘米。叶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部锯齿缘,基本全缘。羽状网脉,中脉载叶背面极为明显。叶面光滑,有光泽,棕绿色或棕黄色。叶背淡灰绿色或棕绿色,密被毛茸,叶柄极短。叶革质,较脆。气微,味微苦。

以叶片大而肥厚,棕绿色,叶背毛密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苦杏仁甙、乌索酸、齐墩果酸、苹果酸、柠檬酸、鞣质、维生素B1。

功效与作用:化痰止咳、和胃止呕。其作用为镇咳(与所含苦杏仁甙有关)、祛痰、健胃。

炮制:刷去毛茸,切丝生用火蜜炙。

性味:苦、平。

归经:入肺、胃经。

功能:清肺和胃,降气化痰。

主治:痰热咳嗽,胃热呕吐等症。

临床应用:为清解肺热胃热的常用药。

1、治肺热咳嗽,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不易咳出,或咳时有胸痛,口渴咽干,苔黄脉数(可见于急性支气管炎),取其有润肺止咳作用,常配菊花、杏仁、茅根、川贝等,方如枇叶汤,用枇杷露亦可。

2、治胃热噫呕(呃逆火噫气作呕)、胃脘胀闷,配布渣叶、香附、条芩、鸡内金等。方如杷叶止呕汤。

附:1、枇杷叶入药要先刷去其绒毛。据报道,其毛与叶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绒毛并不含有致咳的或其他副作用的成分,去毛主要是防其吸入刺激气管粘膜而产生咳嗽反应;

2、蜜炙枇杷叶治咳较好,姜汁炙枇杷叶(或生枇杷叶)治呕较好。

用量:9~15g。

处方举例:1、杷叶汤:枇杷叶12g,杭菊9g,北杏仁9g,川贝9g,生地12g,茅根24g,甘草4.5g,水煎服。

2、杷叶止呕汤:炙枇杷叶(姜汁)12g,布渣叶15g,香附9g,条芩6g,鸡内金6g,淮山药15g,葛根9g,水煎服。

注:习惯认为广杷叶大而肥厚,品质较好。

蒲公英为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

别名: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公英。

来源:为菊科植物,多种蒲公英干燥的带根全草。

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0~25厘米,全株含白色浮汁,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叶根基丛生,排列丛生,排列呈莲座状,向四周散开,叶片倒披针形,边缘有大小不等的缺刻,倒向羽状深裂,裂片三角形。花葶3~5个自叶基部生出,中空,紫红色,头状花序顶生,花冠黄色,瘦果冠毛白色。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野生。

性状鉴别: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根头部直径3~7毫米。表面紫棕色或棕色,有不规则纵皱。质脆易折断。叶基生,多数卷曲,皱缩或已破碎,表面灰绿色,有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偶有长椭圆的瘦果。气微弱,味为微苦。

以叶色灰绿,茎短,有花序者为佳。

主要成分:根含结晶性味质蒲公英苦素、蒲公英甾醇、天门冬素等。

药理作用:1、抗菌。对金黄色葡萄环菌和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

2、健胃。

3、轻泻。

炮制:切段生用。

性味:甘、苦、寒。

归经:入脾、胃、肾三经。

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主治:乳痈、疔毒及一切痈肿疮毒。

临床应用:为治疗乳痈(急性乳房炎)、肠痈(急性阑尾炎)的重要药物。

1、治乳痈,适用于早期局部红肿坚实,脓肿尚未形成,配银花、连翘、炒山甲等,方如乳痈汤。外用以鲜蒲公英捣烂,加入少许白糖后局部外敷。

2、治肠痈,适用于气滞血瘀,热毒较盛的急性阑尾炎,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不动手术),以蒲公英配大黄、丹皮、银花等,方如阑尾清化汤。

3、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转氨酶高,可配茵陈、土茯苓、白茅根等,方如蒲茵汤,初步观察对降低转氨酶有一定作用。

4、作为一般消炎解毒药,蒲公英可用疖疮、上呼吸道炎、扁桃体炎、轻度化脓性感染,可单味用30~60g煎水,临服时加一匙白酒冲服,消肿去毒更速度;或配紫花地丁等。

5、治急性结膜炎、脸缘炎等,可用单味蒲公英煎汤熏眼(配菊花、夏枯草更好)。

用量:常用15~30g,大剂可用到60g。

处方举例:1、乳痈汤:蒲公英30g,银花30g,炒山甲9g,连翘12g,天花粉12g,青皮6g,柴胡9g,生甘草6g,水煎服。

2、阑尾清化汤(医院):蒲公英30g,银花30g,大黄15g,丹皮15g,川楝子9g,赤芍12g,桃仁9g,生甘草9g,水煎服。

3、蒲茵汤:蒲公英15g、茵陈15g、土茯苓15g、白茅根15g、田基黄15g,水煎服。

注:市售蒲公英种类很多,主要有蒲公英属下列五种:1、蒲公英。2、碱地蒲公英。3、异苞蒲公英。4、热河蒲公英。5、红梗蒲公英。它们之间仅在花葶的长短,叶片锯齿形状,外层总苞片,内层总苞片,瘦果等方面有异。但在商品上,不易区分,均混合药用。此外还有角状蒲公英,白花蒲公英、东北蒲公英、亚洲蒲公英......药用也很普遍。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商品分净蒲黄与草蒲黄两种。

别名:蒲棒粉、卜黄。

来源:为香蒲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长苞香蒲水烛或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花粉或带有花药、花丝的混合物。野生于浅水沼泽或溪池水边。

产地: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其它地区大部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净蒲黄:为鲜黄色的细小花粉粒,呈粉末状态,质轻。用手捻之有滑润感而松散,遇风飞扬,投入水中浮于水面。用放大镜观察,呈扁圆形小颗粒。气微,味淡。

草蒲黄:为花粉、花药及花丝的混合物,呈棕黄色,除粉末状花粉外并丝毛状纤维性花药及花丝,显粗糙、轻泡而不光滑,手捻易成团。气微,味淡。

净蒲黄以鲜黄色,粉细,质轻,光滑,不含杂质者为佳。

草蒲黄以棕黄色,含花药,花丝,不含其它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固甾醇、异鼠李亭。

药理作用:1、止血:为收敛性止血药,能缩短出血时间;

2、收缩子宫,故能行血消瘀;

3、利尿:临床观察有利尿作用。又动物试验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有疗效。

炮制:生用或炒炭。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心包经。

功能:除热,行血,消瘀,利水,炒炭止血。

主治:经闭,痛经,产后瘀血作痛,跌打损伤,尿涩作痛及一切血症。

临床应用:为常用的祛瘀药和止血药。

1、用于治疗产后血瘀、恶露不下、小腹作痛,常配五灵脂,方如失笑散。此方行血散瘀止胀痛和清除恶露的效果比较确实,可作为化瘀的基本方。对其它瘀痛也适用。如产后因子宫收缩不良而出血,可配丹参、炮姜炭等止血。以上两种情况无法祛瘀或止血,蒲黄所起的作用大体上主要为收缩子宫。

2、治疗血淋,蒲黄是常用药,协助小蓟、滑石等,或配冬葵子、生地,治膀胱炎或尿道炎引起的血尿、小便不利、尿道作痛。方如蒲黄散。

3、用于治疗便血属慢性结肠炎者,大便浓血样、腹部闷痛,可用炒蒲黄配五灵脂、煨葛根、煨肉豆蔻等。

此外,生蒲黄末用蜜糖调敷,可治疮疡之肿痛。

使用注意:1、蒲黄生用行血祛瘀,炒用收敛止血(但生用也能止血)。一般用生品较多,出血兼有瘀血者内蓄者,可生、炒各半同用;

2、蒲黄用于实证出血适宜;

3、蒲黄能收缩子宫,故孕妇慎用。

用量:4.5~9g可研末冲服。如入煎剂,则包煎较好。

处方举例:失笑散(《局方》):炒蒲黄3g,生蒲黄3g,炒五灵脂6g,研细末,水酒各半煎数沸后饮服。

蒲黄散(《证治准绳》):蒲黄、冬葵子、生地各15g,共为细末,每服3g,水煎温服。

注:净蒲黄与松花粉类似,易混淆。但松花粉为淡黄色,质较重而更光滑易流动,颗粒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圆球形,气微香,味带油腻感。

千斤拔,又名:蔓性千斤拔,豆科藤状草本,属补益药。

别名:老鼠尾、大力牛、独脚龙、牛趸皮。

植物名:蔓性千斤拔。

生长环境:本品为直立亚灌木、市郊丘陵地常见之。

分布:菲律宾群岛及我国等地区。

入药部分:根。

采集期:全年。

自采地点:山岗。

性味:舒筋活络、壮筋骨、去劳倦。

主治、用量和用法:1、劳伤、苦伤、咳嗽: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瘦肉同煎;2、风湿腰痛、骨节痛、手足酸痛无力:用干根1至2两,清水煎服,或加猪尾,猪脚同煎;3、跌打,配伍用;肾亏;

配伍用。

验方:(治腰肾虚痛方)千斤拔1两、狗脊1两、半枫荷8钱、猪尾一条、清水六碗,煎成一碗,温服。

(方解)肾为水脏,具真元之火,相互协调,以蒸腾变化。今肾阳虚弱,温养无从,则下焦之病百出;腰酸脚软更为明显。今以千斤拔入下焦耳温养肾阳;狗脊强腰肾;半枫荷走下焦,理风湿以为佐;猪尾入腰为使,并有补益作用;邪去正安,健康自复。

(方歌)腰肾虚疼痛奈何,千斤狗脊半枫荷,猪尾一条同煎服,扶阳固肾起沉疴。

(治脚软无力方)千斤拔1两,臭屎茉莉头1两、独脚球1两、豆豉羌1两、加牛脚筋或猪脚筋、鸡脚等,清水八碗,煎成一碗半,温服。

(方解)肝肾阳虚脚步浮,千斤豆豉独脚球,或加猪牛脚筋煎,最后勿遗茉莉头。

参考资料:《广州中医验方选集第一集》洪德诊所风湿骨痛验方:千斤拔5前、宽筋藤5前、蜜枣5个、煲瘦肉汤饮之,经验有效。

牵牛子始载于《名医别录》。陶弘景曰:此药始出田野,入牵牛谢药,故以名之,李时珍分别称之为黑白丑,以丑属牛之故。

别名:黑丑,白丑,二丑,丑牛,黑牵牛子,白牵牛子。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及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野生或栽培。

植物形态:1、裂叶牵牛。一年生缠绕性草本,全株有刺毛,多分枝,叶互生心脏状卵形,通常三裂至中部,全缘。花腋生1~3朵,花冠漏斗状,蓝色,淡紫色或白色,雄蕊五枚,子房圆形,三室,每室胚珠二枚,种子卵形有棱,呈黑褐色,白色或淡黄色。

2、圆叶牵牛(毛牵牛)。与正品略有差别,全株密生白色刺毛。叶片阔心脏形。花腋生1~5朵。花冠较小,紫色,淡红或白色,种子卵状有棱,黑色或黄白色。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生产。

性状鉴别:种子卵形具三棱,长3~5毫米,两侧面稍平坦,或不平坦,背面弓状隆起。腹面为一棱线,棱线下端有类圆形种脐。表面黑色(黑丑),浅黄白色(白丑)。质坚硬。横切面可见极为皱缩而重迭的二片子叶。呈淡黄色,种仁显油性。气无,味微辛辣,有麻舌感,并有豆腥味。以成熟、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牵牛子甙(约2%),为树脂性甙,又称牵牛子脂;此外还有含有脂肪油约11%。

功效与作用:1、泻下。牵牛子脂在肠内遇胆汁和肠液分解出牵牛子素,对肠管有强烈刺激性,增加肠蠕动,引起肠粘膜充血,分泌增加,呈泻下作用。一般服后3小时即泻下,用量大时甚至可泻出水样大便。前人的经验说:“凡用牵牛,少则动大便,多则泻下如水”。属峻泻药。泻时伴有腹痛。传统经验认为黑丑药力较速,白丑药力较缓,现代的实验初步说明:黑白丑的泻下作用没有什么差别(南京药学学报,4:36,)。

2、利尿。

3、杀虫。体外试验对蛔虫和绦虫有一定杀灭效果。

炮制:原药炒用,配方时捣碎。

性味:苦寒,有小毒。

归经:入肺、肾、大肠经。

功能:泻下去积,逐水退肿,杀虫。

主治:热结便秘,水肿,蛔虫,绦虫。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逐水消肿,但只适宜于水肿实症,有胀满、便秘,病人体质尚可者。

1、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配大黄、芒硝、枳实,如消水方,此方去水较满意,泻三、四次后,腹水显著消退。

2、用于治疗肾性水肿。慢性肾炎肾变性期的水肿,可用黑丑30~60g(成人量)与其它泻水、温肾药同用;或用舟车丸(黑丑、甘遂、芫花、大戟、大黄、青皮、陈皮、木香、槟榔、轻粉)逐水。

此外,也可用于治疗虫积(由蛔虫病所致的便秘等症状),舌上有碎米样的红点,口苦苔黄,小便黄短,用黑丑9g(炒),槟榔15g,研成细末,每服6g,开水冲服,或在其它驱蛔方剂内酌加黑丑亦可,但要慎用。

使用注意:1、逐水消胆时如使用牵牛子,要注意攻补兼施,或攻后即补。凡体质虚弱、老人或孕妇,均忌用牵牛子;腹不胀满,或无便秒者也不要轻易使用。

2、牵牛子在常用量下不致中毒,但如过量(例如儿童子用30g以上)可中毒,出现神经症状、血尿、大便有粘液、剧烈腹痛、呕吐。

用量:常用量粉剂1.5~4.5g,大剂量酌情用至12~15g。入汤剂量可稍大,用至24~30g。

处方举例:消水方:黑牵牛24g(研末,冲),大黄15g(后下),元明粉12g(冲),枳实9g,水煎服。如体质虚弱,或服后泻下太历害,可用枣汤调服(大枣30g煎汤)。又此方不可久服,得效便止。

注:1、开白花者种子为白丑;开红紫色花者种子为黑丑。

2、裂叶牵牛的种子一般较圆叶牵牛的种子稍大,且三棱明显。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鸡头米,芡实米。

来源:为睡莲科一年生水生植物芡的成熟干燥的种仁。

产地:主产于山东、江苏、湖南、湖北等湖泊地区,其他地区亦多有产。

性状鉴别:呈球形,半球形或碎瓣状。完整的球体直径0.7~1厘米。表面大部分被有一层薄膜状棕色内种皮,上面的网状花纹。基部约占1/3呈淡黄棕色,正中有一圆形小凹坑为胚的所在。已擦去内种皮者,则全体匀呈白色。质坚硬,断碎面色洁白,粉性。气无、味淡。以个大粉性足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蛋白质、脂肪、糖类、核黄素、维生素C等。

功效与作用:健脾止泻、补肾涩精,其作用为收敛、滋养、强壮。

炮制:生用或麸炒用。

性味:苦、涩、平。

归经:入脾、肾经。

功能:补肾,止泻,益肾涩精。

主治:脾虚泻泄,肾虚遗精,小便失禁,带下等症。

临床应用:作为收敛性强壮药,用途类似莲子和淮山药。

1、用于补肾。治遗精、夜尿、小便频数,常配金樱子、莲须、莲实、沙苑子等,方如金锁固精丸、水陆二仙丹。对慢性肾炎,可用芡实30g、红枣18g,煮猪肾常服。治小儿遗尿则配桑螵蛸。

2、用于健脾,治小儿脾虚泻尤为适宜,一般配党参、茯苓、白术、苡米、神曲等。如属肝旺脾弱,有肝热表现或自汗、可用芡实配苡米、灯芯草、莲子、独脚金等煮汤作茶饮。

3、用于祛湿,尤其治妇女白带由湿热所致而略带黄色者,常配淮山药、黄柏、车前子等,方如易黄汤。

使用注意:1、芡实药力虽然可靠,但效力甚缓,往往需服一个月一上才见效果。

2、芡实与淮山比较,两者都能健脾,但淮山补益力较强,芡实固涩力较好。

3、芡实与莲子比较,芡实偏于补肾,其健脾效能偏重从固涩方面发挥作用。莲子偏于清心,其健脾效能偏重从益气方面发挥作用。

用量:9~18g,配剂常用30g。

处方举例:易黄汤:芡实(炒)30g,淮山药30g,黄柏6g,车前子6g,白果9g,水煎服。

青蒿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来源:为菊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或青蒿开花前采收的茎叶,野生。

产地:全国各地均有产。

性状鉴别:黄花蒿(臭蒿),全株长约50~厘米,基部直径约1~2厘米,上部渐细,多分枝。茎黄绿色或褐色,有多数纵向棱线,质硬。折断面白瓤占很大比重。叶片为三回羽裂,干后均碎断零落。气香,味微苦。

青蒿(香蒿):形与黄花蒿略同,唯叶为二回羽状裂,深秋仍绿不变黄色。气味香浓。

两种均以色青绿未开花香气浓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青蒿素、挥发油和苦味质等。

药理作用:1、解热发汗。尤其适宜于清热暑热以及解退驰张热和原因不明的久热,但在高热和热病进展期,解热效果不甚显著。

2、止血。对鼻出血和紫斑,有一定治疗效果。

炮制:切咀生用,或鳖血制。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清热凉血,解暑除蒸。

主治:暑邪发热,阴虚发热,疟疾,骨蒸劳热。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清热虚热河暑热。前人的经验说:“青蒿为清热凉血退蒸之良药”,现代实践也主要是用于血虚而有热者。

1、治疗血虚发热(多属慢性消耗性疾病所致的阴虚发热)、潮热盗汗,配地骨皮、白薇等。又可在滋补药中,加入青蒿一味,帮助解热。

2、治疗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配生地、知母、地骨皮等清热凉血药,方如青蒿鳖甲汤。

3、用于清解暑热(即夏令感冒,或中暑、低热)。发热止汗,胸闷头晕者用之最宜,可配薄荷或甘草、滑石等。

3、治疗紫斑、鼻出血等,取其有清热凉血作用,有一定效果。治鼻出血用鲜青蒿捣汁加冷开水冲服。治紫斑配升麻、鳖甲、当归、生地等同用。

5、治皮肤瘙痒。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1、青蒿气味芳香,地肠胃刺激不大,与一般苦寒药又伤脾胃者不同,但有泄泻者仍不宜用。出汗多者也要慎用。

2、青蒿虽可用全草,但主要靠其叶,清透解肌。青蒿子无退热功能,但可治便秘。

用量:常用量3~9g,为加强解热作用,有时须用15~24g。

处方举例: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青蒿6g,鳖甲15g,细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水煎服。

注:江苏、上海等地以牡蒿作青蒿用,山东地区用茵陈蒿作青蒿用。品种比较混乱。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权威医院
北京最正规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1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