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屠呦呦诺贝尔获奖,这6个问题你必须知道
屠呦呦诺贝尔获奖,这6个问题你必须知道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另外一半由两名获奖科学家共得,为爱尔兰的WilliamC.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ō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屠呦呦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谁?屠呦呦YouyouTu
屠呦呦,女,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屠呦呦年至年就读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生药学专业,其后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有评论提及她时,认为她属于“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在中国科技界默默无闻的三无教授”。
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据考证,诗句中的“蒿”即为青蒿。为她命名的父亲,未曾想到女儿会与那株小草结下不解之缘。
青蒿素是啥?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所以,青蒿是一种植物,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叶子就是下图这个样子:
青蒿在我国随处可见,在湖南省的湘西自治州龙山县,已经普遍药用种植多年。
屠哟哟为何能从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中脱颖而出?颁奖词称,“屠哟哟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事实上,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一直是屠哟哟身上的争议点。
在文革那个特殊时期,不需要个人署名的论文,新的发现迅速变成了集体的财富。年,为了赶在国外发表的前面,表明青蒿素为中国人发明,由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的名义在《科学通报》上首次发表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
据科学界的流传,青蒿素没有拿到国内的科技大奖,反而先拿到了国外的拉斯克奖,是因为没法确定奖项的归属。
年,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6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这个长达数页的结论中,只字未提发现者,只是含糊地说:北京中药所,年12月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结晶物,实验编号为“青蒿素II”,后改称青蒿素。
在饶毅发表的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修改版)》中,直言“发现青蒿素的代表性人物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并表示,在当时的特殊时期,有段时间几乎都不标明作者,特别是个人作者,要么不标作者、要么用集体作者。
亦有说法称,后来的几十年中,被认为不够“淡泊名利”的屠呦呦成了整个青蒿素研究团队中让人头疼的因素,她个性中执拗的方面也慢慢显现了出来。
拉斯克奖颁奖会后,屠呦呦告诉来访的新华社记者:“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也属于我们中国科学家群体。”
之后,《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屠哟哟获诺奖对中国意味啥?屠哟哟的诺奖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
中国科学界与诺贝尔奖之间纠缠了几十年,曾有文章写到“中国科学家诺奖之路:曾无限接近又渐行渐远”。曾经最有希望的是生于江苏的华罗庚,但因诺奖中并无数学家,最终愿景落空。
20世纪中期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共计5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以及药学家屠哟哟。
这5人中,前三位为美国华裔,李远哲生长于台湾,只有此次获奖屠哟哟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年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书香门第,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名字典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意为鹿鸣之声。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
读书时的屠呦呦“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麻花辫”;读中学时,她“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年,屠呦呦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读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接受大学教育,她说“很幸运”。
大学毕业,她被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55年里,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坐小楼。她最优秀的研究工作完成于年至年之间,正值“文革”时期。
屠呦呦咋说?屠呦呦也没想到自己的研究能获得国际大奖。她说,我年上大学,年参加工作,后来又接受西医培训,年1月参加“”项目。我的中西医知识都是国家培养的,把科研任务交给我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所以,只要国家需要,我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做研究。
上世纪60年代,由于虐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性,使得全世界多个国家、2亿多疟疾患者面临无药可治的局面,死亡率急剧增高。当时,中美两国都开展了抗疟研究。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我国在年组织了全国7省市开展了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项目”任务。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任科技组组长,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她从系统收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和名老中医经验入手,汇集了多种方药,从中筛选出多种供筛选,最后找出了青蒿素。
回顾当时的探索,屠呦呦说,那时候大家工作都很努力。我们的工资待遇都挺低的,大家也不考虑这些,自觉来加班,要争取快速推进工作。那时候没有名利之心,大家经常汇报各自的进展,齐心合力争取更快出成果。她感叹,建设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多提倡原创发明。你有原创的东西,国际上就会被另眼相待,能说服人。拉斯克基金会尊重科学、尊重原创发明,这一点我也很感动。
面对媒体,屠呦呦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艰苦的努力,要坚持不懈、反复实践,关键是要有信心、有决心来把这个任务完成。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来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应该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希望我的获奖带来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大家更好地工作,多出成果,为世界人民造福。”屠呦呦说。
为何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落选院士?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编辑丨董力铭
来源丨综合人民日报、人民网、赛先生、新浪新闻
白癜风是怎样得的北京哪看女性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