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概念辨析植物青蒿vs中药青蒿,傻傻分不清

概念辨析植物青蒿vs中药青蒿,傻傻分不清



在年6月24日我们推送的中,有细心的小伙伴指出板块摘自《科技日报》的《烟草可替代青蒿批量生产抗疟药》一文中“青蒿”的概念模糊不清,本着“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小编在查阅多本专业学术期刊后,终于搞清楚了原来“此青蒿非彼青蒿”,下面小编就卖弄卖弄,给大家说说植物学意义上的青蒿和中药学意义上的青蒿到底是不是同一种东西以及能够提取青蒿素的是whichone。

小编选取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于明高级实验师、刘全儒教授发表在《生物学通报》(年第51卷第3期)的《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一文来回答上述问题。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

年10月5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爱尔兰医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等3人共同分享了这一奖项。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屠呦呦最突出的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提制青蒿素的原植物究竟是哪种植物?实际上,它是一种非常不起眼的杂草———黄花蒿。

1习见杂草黄花蒿

黄花蒿(ArtemisiaannuaL.)隶属于菊科蒿属,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达2m,全株具有浓烈的气味,通常无毛或初有稀疏短柔毛。茎下部不分枝,上部有多数分枝,茎枝有纵棱,幼时绿色。叶纸质,绿色,2~4回栉齿状羽状深裂,末回裂片宽0.5~1mm,中轴两侧有狭翅而无小栉齿,两面具细小脱落性的白色腺点及细小凹点;茎下部叶3~4回栉齿状羽状深裂,具1~2cm长的叶柄,有假托叶;中部叶2~3回栉齿状羽状深裂,有短柄;上部叶与苞叶1~2回栉齿状羽状深裂,几无柄。头状花序多数组成开展的、尖塔形的圆锥花序,花序分枝为总状或复总状花序,每个头状花序直径1.5~2.5mm,球形,有短梗,悬垂;总苞片3~4层;花深黄色,边缘花为雌花;盘花为两性花,中央有少数花不结实。花果期从8月开始可延续到11月。

在我国黄花蒿分布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全国,无论是山坡、林缘,还是荒地、路边,它都能健康地生长;有时还能生长在草原、干河谷、半荒漠及砾质坡地,甚至在盐渍化的土壤上也能看到它的踪迹,在一些弃耕地常作为先锋植物而成为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这也是该植物被人们当作习见杂草的原因。而今,作为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已经开展了黄花蒿大规模的人工种植,并且已经培育出了多个优良的品种。

2传统医学中的青蒿

我国古代多部中医药著作均有关于青蒿入药治病的记载,最早要追朔到《神农本草经》,该书记载“草蒿”作为下药收录:“草蒿,味苦,寒。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溃。生华阴川泽。”“青蒿”作为药物的名称也最早在此出现。而“草蒿”作为药物的正名一直沿用到宋代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公元年),但是自唐《新修本草》(公元年)到宋《开宝本草》(公元年)均明确指出草蒿就是青蒿:“处处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杂香菜食之。”宋《图经本草》(公元年)的记载也是如此,“草蒿,即青蒿也。生华阴川泽,今处处有之。”直到《本草纲目》,李时珍将“青蒿”作为正名,并记载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治疗“疟疾寒热”的药方:“肘后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但是他的本草纲目图仍注的是“草蒿”。

《中国植物志》的作者考证认为,“草蒿”事实上包含了2种植物,一种为黄花蒿,另一种为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Buch.-Ham.exRoxb.,早年曾用学名A.apiaceaHance,现已作为前者的异名)。黄花蒿最早的名称出现在《本草纲目》上,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入药叫青蒿。《本草纲目》的图中标注为“黄花蒿”的似乎也不能依此识别黄花蒿,但文字记载对黄花蒿的识别较为清楚:“香蒿臭蒿通可名草蒿,此蒿与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绿带淡黄,气辛臭不可食。”可见,传统的中药“青蒿”不是一种植物,可能是青蒿,也可能是黄花蒿,也可能是二者的混合物。此外,部分地区也有将茵陈蒿(A.capillarisThunb.)当作青蒿入药。然而,自从青蒿素发现以来,黄花蒿就被作为了中药青蒿的正品。

3青蒿不同于黄花蒿

青蒿与黄花蒿形态上最为接近,二者相同之处在于:均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茎单生,分枝多,无毛;茎中部叶2~3回栉齿状的羽状分裂,末回裂片边缘具多枚细小的栉齿;头状花序半球形或球形,在茎上排成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区别在于青蒿中部叶2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叶背深绿色,无腺点,叶中轴或羽轴两侧有栉齿,中肋不突起;头状花序直径3.5mm以上,在茎上组成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

青蒿含挥发油,叶含艾蒿素碱及苦味素等,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暑、除蒸之效,目前已经不作为中药“青蒿”的正品。但本植物不含有“青蒿素”,无抗疟作用。《中国植物志》认为《本草纲目》等古本草书记述的“青蒿茎叶色并深青……,开细黄花”者可能就是青蒿。《救荒本草》与《野菜博录》所记载的“邪蒿”亦可能是青蒿。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要点:

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是黄花蒿,不是植物青蒿;

传统医学(即中药学意义上)中青蒿(中药青蒿)不是一种植物,可能是青蒿(植物青蒿),也可能是黄花蒿或者二者的混合物;

《中国植物志》考证,草蒿包含两种植物,一种为黄花蒿(含有青蒿素),一种为青蒿(植物青蒿,不含青蒿素);

因此,中药学意义上的青蒿概念是大于植物学意义上的青蒿概念的。小伙伴们分清楚了吗?

学术新闻·学术会议·学术项目大盘点

学术文献推介

医学专题月:50本适合投稿的高性价比SCI医学期刊

学术文献推介

医学专题月:吐血推荐50本世界顶级医学期刊

学术文献推介

医学专题月:医学出版社推介第二期

学术文献推介

医学专题月:医学出版社推介第一期

长按下方指纹,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14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