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2015诺贝尔奖青蒿素与青蒿黄花蒿

2015诺贝尔奖青蒿素与青蒿黄花蒿



屠呦呦研究员凭借青蒿素的抗疟疾功效,获得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令许多人困惑的是,青蒿素却不是来自青蒿的。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而不是“青蒿”,植物学上叫“青蒿”的植物反而不含青蒿素。

晕了吗?其实,这是植物学名称和药用名称不统一造成的混乱。

关于黄花蒿和青蒿的名实问题,植物学界和药学界都有人做过考证。屠呦呦本人就写过澄清文章[1];而菊科分类学专家林有润的考证更为细致,他结合标本和分类学文献记载,亲自进行野外调查和民间走访,对古本草书中所记载的各种艾蒿类植物一一作了考订[2]。所有这些考证的结果大致相同,下面的介绍就主要援引林屠二位的考订结果。植物学中的青蒿与黄花蒿有何区别?按照《中国植物志》,黄花蒿和青蒿是两种不同的植物。黄花蒿是菊科蒿属学名为Artemisiaannua的种的中文普通名(注意,中文名不是学名哦!),青蒿是蒿属另一种Artemisiacarvifolia的中文普通名。但根据本草书记载中的分布、花期、气味等关键特征,完全可以确定中药书籍里的“青蒿”和“黄花蒿”都是Artemisiaannua,也就是植物学上的黄花蒿。“秋后开细淡黄花”的Artemisiaannua图片来源:作者提供首先,本草书一再强调“青蒿”的分布是“处处有之”、“在处有之”,而植物学上的黄花蒿的分布极广,不仅中国所有省区都有出产,在北温带其他地区如北非、亚洲中西部、欧洲、北美洲也都广布,能够生于多种生境之中。相比之下,植物学上的青蒿在中国仅在东北、华北至华南地区呈零星分布,而且主要生于水边。“细淡黄花”的黄花蒿Artemisiaannua图片来源:作者提供其次,本草书记载“青蒿”在秋后开花(李时珍明确指出是农历七八月份),这也与植物学上的黄花蒿的花期结合。植物学上的青蒿的花期却在夏季(公历7–8月份)。无花时的黄花蒿Artemisiaannua图片来源:作者提供再次,本草书还描述了“青蒿”的浓郁气味,而植物学上的黄花蒿正好是一种气味浓烈的植物。相比之下,植物学上的青蒿在开花前植株气味较淡,到果期气味才变浓。这才是植物学上的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图片来源:作者提供不仅如此,屠呦呦在进行考证时还对国内市场所售中药“青蒿”的原植物进行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为植物学上的黄花蒿,兼杂有少部分牡蒿(Artemisiajaponica)和茵陈蒿(Artemisiacapillaris),而植物学上的青蒿几不可见。这从民族植物学的角度也证明了民间使用的青蒿自古至今有很强的一致性,一向都以植物学上的黄花蒿为主。植物学上的青蒿Artemisiacarvifolia,花开在夏季,而不是秋后。图片来源:作者提供因为上面的一些原因,屠呦呦断定古本草书中记载的青蒿是学名为Artemisiaannua的种无疑。她因此建议把“青蒿”作为Artemisiaannua的正式中文名。不过,她认为“黄花蒿”是另一种蒿属植物,具体是哪个种有待另作考证,这个结论却不正确。正如林有润的考证,《本草纲目》和《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青蒿”和“黄花蒿”实际上是同一种植物。无论宋人所谓“青色与深青色两种”、“一种黄色,一种青色”,还是李时珍所谓“色绿带淡黄”,都不过是同种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中所产生的变异罢了。林有润还发现,《植物名实图考》所附插图中的“青蒿”和“黄花蒿”乍看形态不同,其实“黄花蒿”不过就是没有虫瘿的植株,而“青蒿”就是把茎节处膨大的虫瘿当成了较大型的头状花序画出来的植株,仍然是同种植物。“秋后开细淡黄花”的Artemisiaannua。图片来源:作者提供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我自己完全赞同林有润的观点。Artemisiaannua这个种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植株气味浓烈,颜色偏黄绿;在湿润环境中生长的植株气味就稍淡,颜色也偏深绿。特别要指出的是,一种气味是香味还是臭味,有时候受很强的主观因素影响,依不同人的感觉而不同。我曾做过测试,即使同一株“黄花蒿”也有人认为是香味、有人认为是臭味,因此本草书中以“香蒿”和“臭蒿”表示不同物种的区别很可能并不准确。总之,因为Artemisiaannua这个种分布广泛,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有那么丰富的生态型是很正常的事情。植物学家太粗心,把“青蒿”这名字给了不含青蒿素的Artemisiacarvifolia,而含有青蒿素的Artemisiaannua却叫黄花蒿。。。由上述的考证可知,中国古代的博物学家和传统药学家因为缺乏科学鉴定植物的方法,对物种的分类常常出现错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传统上被认为是考订严密的,却也仍然犯了把“青蒿”和“黄花蒿”分别为二物的错误。但另一方面,只要他们对植物的基本性状描述可靠,通过多方面的考证,在今天仍然有可能纠正错误、得出植物古名和学名的正确对应关系。但说到底,传统中药主要使用的那种植物,还是被叫成“青蒿”的场合多。那为什么在植物学上,Artemisiaannua这个种的正式中文名却是“黄花蒿”,而“青蒿”却用来指Artemisiacarvifolia这个没怎么入药的植物呢?原来这个错误是日本人造成的,后来又被中国学者因袭。最早误用“青蒿”一名的日本著作是18世纪本草学家小野兰山的《本草纲目启蒙》,及19世纪本草学家饭沼欲斋的《新订本草图说》。此后,有“日本植物分类学之父”之称的牧野富太郎在《日本植物图鉴》中称该种植物为“廪蒿”,村越三千男的《大植物图鉴》则仍然称之为“青蒿”,学名均定为Artemisiaapiacea(经林有润考证,这是Artemisiacarvifolia的异名)。受此影响,中国学者贾祖璋等人在年所著的《中国植物图鉴》中引用了日本学者的记述,将Artemisiaapiacea的中文名定为“青蒿”。这样一来,中国历代所称的“青蒿”之名就张冠李戴地给了另一个种。如果说日本人对中国植物不熟悉、误用了青蒿之名还可以理解,那么中国学者当初未经考订就接受了日本人的命名指定,就未免有些轻率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林有润先生作为一名植物分类学家,在进行系统性的蒿属分类研究工作时,虽然已经在艾蒿类本草植物的考订文章中明确指出:“从现代药理与临床资料看,药用青蒿即黄花蒿Artemisiaannua,含青蒿素,可治疟疾”,但是他考虑到植物学界沿用日文名“青蒿”作为Artemisiacarvifolia(=Artemisiaapiacea)的中文名已久,在自己编著的《中国植物志》第76卷第2分册的“蒿属”中仍把这个种叫做“青蒿”,而Artemisiaannua则采用本草纲目的名字,叫做“黄花蒿”[3]。其实本来有一个可以避免名称混乱的做法,就是在“青蒿”和“黄花蒿”中取其一作为Artemisiaannua的中文普通名,而为Artemisiacarvifolia另起中文名(如“芹叶蒿”之类)。但《中国植物志》这样的权威性志书一出,蒿属这两个种的中文名在学界均已得到广泛应用。为了名称的稳定性,我们恐怕不宜擅自更改,也只能将就沿用下去了。当然,和植物的学名不同,中文普通名并没有各方认可的强制性规范,所以药学界一直就有人不理会植物分类学界对“青蒿”一名的误用。比如屠呦呦的研究组率先用乙醚成功提取出了黄花蒿中的抗疟有效成分,后来就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她在南京中医中药专业组会议上报告了这项成果和方法之后,其它医药研究单位人员借鉴屠呦呦的经验,也成功提取出了有效成分,又给它起了“黄花蒿素”、“黄蒿素”等名称,但最终都统一成“青蒿素”[4]。虽然屠呦呦对黄花蒿改名“青蒿”的提议并未被植物学界接受,但我所见的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明确认定中药“青蒿”的来源是“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的干燥地上部分”,事实上相当于承认了黄花蒿的“青蒿”之名。文/图:刘冰(新浪微博

ArtemisiaLiu)编辑:海桐本文转载已获原作者许可,转载有改动和删节,点击“阅读原文”可以跳转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







































北京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
哪的白癜风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1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