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在现场伦敦,读你千遍不厌倦
在现场伦敦,读你千遍不厌倦
▌伦敦像身体一样在生长,不会老去,它会有自我更新和新陈代谢的能力。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的法规是什么呢?这就要追溯到伦敦。
▌世界大展如果排三站的话,伦敦肯定是其中一站;如果排两站的话,伦敦肯定也是其中一站;如果只排一站,它可以跟纽约竞争一下。
▌圣保罗大教堂被大火烧了之后,伦敦的设计师克里斯托弗?雷恩在重建打地基时让人去找一块石头,结果那个人就随便在废墟里面拿了一块石头过来,上面镌刻了一个罗马词“Resurgam”,意思是“我将再起”。这块石头现在就在圣保罗大教堂地基下,这就是伦敦的精神。
6月11日下午,“伦敦,读你千遍不厌倦——《伦敦传》新书沙龙”在上海西西弗书店举行,旅居伦敦的作家恺蒂对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与我们分享了伦敦的街巷传奇,解读了伦敦的建城历史,共游这座伟大而迷人的城市。
现场
写完《伦敦传》,作者大病五天
恺蒂:我先说一下作者阿克罗伊德,因为我准备采访他,已经跟他联系好了,原本来之前就要去看他的。但是不幸的是他最近摔了一跤,把肩胛骨给摔断了,所以就把我的采访给延期了,等他好一点再过去。
阿克罗伊德出生在年,现在已经快70岁了,喜欢喝酒,喜欢吃垃圾食品,所以人比较胖比较大,摔跤以后恢复起来比较困难。他出生在伦敦东区,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开他,他是跟外婆和妈妈一起生活。他的外婆非常热爱伦敦,所以就带他去伦敦各地看,他从小就有非常强的伦敦情结。他至今写了五十几本书,是英国最多产的作家。他写了非常非常多传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小说作家。他所有的五十几本书都是和伦敦有关系的,比如他传记的内容是和伦敦有关,小说都是基于伦敦某一地发生的某一故事,当然包括这本《伦敦传》。
《伦敦传》作者彼得?阿克罗伊德
《伦敦传》在英国出版已经十多年了,他这本《伦敦传》是把伦敦当作一个人来写,当成一本人物传记来写,所以他当时有一句话说:“你们走在伦敦的街道上,脚步要放轻,因为你们是走在伦敦的皮肤上”。他还说伦敦是一个会杀人的城市,为什么?因为他写完《伦敦传》最后交稿的时候,心肌梗塞大病一场,医院,昏迷五天不醒。所以他觉得这一本书把他的元气都给吸引出去了,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
顾文豪:伟大的城市也是折磨人的。
如人体般有机生长的城市
顾文豪:伟强老师从您做专业城市规划的角度,如何看待阿克罗伊德将城市当作人来立传的写法?
王伟强:我看这本书感觉非常新鲜,第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有人文气息。因为就标题来讲,《伦敦传》是蛮恐怖的,因为这样一个伟大的城市你能为它写传记,是很不容易的。这个命题我是不敢接,因为太厚重。恺蒂老师刚才提到了作者有很多的磨难,最后形成了这样一本书,给我那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实际我感觉伦敦也是这样,这个城市也是历经磨难,它发生了很多瘟疫、大火、战争。其实我们之前坐在咖啡厅的时候还说,它不像巴黎那么优美,那么有秩序,在奥斯曼的强权控制和改造下,形成了古典主义美。伦敦和巴黎相比似乎更混乱一些,比如建筑的秩序,高层的建筑杂七杂八的,缺少古典主义情怀。
但是,伦敦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城市,当我们谈城市规划的时候实际是绕不开伦敦的。我想,这本书跟我们城市规划有一个很好的切合点,就是它的序言,它说伦敦是一具身体。因为城市规划领域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城市是有机的。年,有个芬兰的规划师就写了一本书叫《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他提出的观点就是城市的生长是有机的,因此有机增长的模式是城市规划重要的理论。
这个观点在20世纪初提出来,到今天为止,包括后来的生态主义,包括可持续发展,其实都是这样的思想。伦敦像身体一样在生长,不会老去,它会有自我更新和新陈代谢的能力。这一点与城市规划是非常相通的。
伦敦的混乱与理性
顾文豪:我在想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谈到规划,我们会觉得很讲究秩序,我有时候想混乱会不会也是城市规划的一种。一个城市完全不混乱,我们会觉得这个城市蛮无聊的,其实混乱也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恺蒂老师你在伦敦住了这么长时间,我们来谈谈伦敦的混乱。
恺蒂:对,我可以说伦敦就像有很多小口袋一样。伦敦不像巴黎、罗马、北京这样有规划的城市,它是一个有机生长的城市,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很多房屋地皮都是私人拥有的。伦敦大火之后,圣保罗大教堂的著名设计师克里斯托弗·雷恩就做了一个伦敦规划图,想把整个城市给规划起来,但是没有办法,因为伦敦的地基都是每家每户自己拥有的。
英国是一个没有经过什么战乱,没有强权统治的社会,所以个人的财产拥有权一直非常重要。伦敦自生自长,自己建造起那些小街小巷,所以有规划也没有用。我对伦敦的感觉是,每个区域都非常不一样,例如像东区就有很多藏污纳垢的地方,像那些帮派,东区人很厉害的。你稍微往西边走一点,就是维多利亚前期为了那些乡绅建造的townhouse,现在都已经是一些天价建筑,那都是些比较高雅、高贵的地方。
同时伦敦又像北京一样,有非常多小胡同,现在的金融区老城里还有一些针线街、牛皮街,就是当时专业工匠的工作地点。所以很多人初到伦敦的时候觉得这个城市特别丑,它确实是一个特别丑陋的城市,因为建筑的层次不平,就像刚才王老师讲的,它没有统一的规划。但是你住久了会觉得这个城市特别有味道,因为你每到一个地方就会发现一条新的街道,这座建筑你以前没有注意过。我为什么非常喜欢伦敦,因为随便出去走走,就会发现这个城市会让你有无穷无尽的惊喜之处。
顾文豪:主要是因为伦敦城管太少了。北京胡同,你晚上进去经常会有不明男子出现。刚才伟强老师说过一句话,说伦敦是城市规划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座丰碑。伟强老师可以跟我们谈一谈,伦敦对我们现代的这些城市有没有产生过影响?上海有没有接受过伦敦的影响?
王伟强:上海接受伦敦的影响非常大,这个要回到城市规划的兴起。我们知道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古罗马古希腊就已经有了城市,那个时候的城市完全是为了军事或者贸易而形成的,那么它的规划相对来说也简单,规模也小。后来经过中世纪的发展,尤其是经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伦敦由于工业革命形成了人口的大规模集聚。后来伦敦产生了很多问题,都是源自于工业化,都是源自于大规模的集聚。伦敦该如何解决住房、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它们逼迫伦敦去走它的道路。
我认为英国人有非常理性的实证精神,比方说我们今天谈论到城市规划的法规,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的法规是什么呢?这就要追溯到伦敦,年,伦敦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瘟疫,他们找不到这场瘟疫的原因,所以议会就指定了一个爵士,他来组一个工作组去查这个病是怎么产生或者是什么病。
我很佩服这个爵士。这个爵士的工作组就所有发生疾病的地点在伦敦地图上圈点,点完以后他发现一个规律,就是所有疾病高发区都有水井。这个病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疟疾,他找到了传染源——水井,通过对水的治理,这个病最后就治好了。这个事情发生以后,伦敦在年制定了《城市公共卫生法案》。
年的伦敦地图
这个卫生法案实际上对包括住房、建筑的间隔间距、道路、饮水安全、基础设施等一系列问题都做了规定。我们今天来讲,这部法案就是人类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法案。这个法案后来还不断修订,影响了各个方面。今天我们中国的城市规划法案实际也是受这样法案的影响。
伦敦做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可能和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是有关的。在年它制定一个叫《工人阶级住房法案》,这部法案也很伟大,因为它奠定了英国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地位,奠定了它的保障性住房。我们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当然解放后计划经济时代是有的,但后来年市场经济改革以后,我们基本上没有保障性住房。尽管自年温家宝总理提出,要推动大规模的保障型住房,但是我们既没有法律也没有章程,完全不知道资金从哪里来,不知道储备从哪里储备,也不知道分给谁,也不知道分的这些人他的社会阶层状态是什么。他拿了房子以后什么时候退出,公共资源就这样无偿地散掉了,这对政府来说是不可持续的。
伦敦在研究保障型住房的时候,制订了严格的制度,从准入制度、退出机制,到整个保障性住房的投融资管理。这点我就非常佩服西方人做事的严密性,先把体系建完整,而不是像我们做保障性住房那样,最后当年做的保障型住房都成了我们今天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还得花精力再去解决新的矛盾,70年代的时候,伦敦的保障性住房占了整个住房的35%,不过后来撒切尔夫人又大规模的削减。
英国城镇规划委员会主席帕特里克?艾伯克隆比爵士(右)
直接对上海规划有影响的就是大伦敦规划,大伦敦规划是年艾伯克隆比爵士牵头组织规划师来做的,当时还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伦敦规划就是为了战后重建做准备。这个规划实际是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巅峰,因为它后来影响到了比方说华沙的规划、莫斯科的规划以及年代的大上海都市计划,这个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放射性路网、环形的结构,大片的生态林地契入到城市当中去,这个手法,年大上海规划就是这么做的,它的始创者就是艾伯克隆比爵士。
全世界最棒的表演和观众,都在这里
顾文豪:文艺生活不能完全说是规划出来的,是自己生长的。那么伦敦的文艺生活是不是在自然的生长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恺蒂:关于伦敦的文艺生活,阿克罗伊德就说过,伦敦是世界首都之首都。从文艺生活上来讲,伦敦是特别的丰富,当然博物馆、剧院还有书店这些都不用说了,包括所有的展览,例如世界大展如果排三站的话,伦敦肯定是其中一站;如果排两站的话,伦敦肯定也是其中一站;如果只排一站,它可以跟纽约竞争一下。但是一般来说,大展至少要纽约一站,伦敦一站。
我觉得伦敦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中心型城市,如果你有一个演出,在纽约百老汇演过,肯定伦敦西区也要演,所以我觉得这是不招自来的东西。包括观众也是非常重要,因为我前两天去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看了一个演出,只坐了半场坐席,但是伦敦所有的演出你去看,场场爆满,因为它有这个声誉,也有这么多观众的追捧。伦敦的展览和好莱坞大片一样,票是要事先预约的。
伦敦西区
伦敦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地方,就是它的外围。刚才王老师说的大伦敦计划,其实我们现在讲很多伦敦的文化生活就是集中在这个中心的,包括伦敦西区,主要剧院在西区,博物馆、美术馆在中心地区,这些地方上演的都是大片、大戏和大展览,同时在伦敦边缘地区有很多很小的边缘剧场,非常多的实验性话剧,有很多英国杰出的年轻戏剧作家、策展人、不太有名的艺术家,他们会在那边做。这些在国际上也有非常大的影响,边远地区有时候反而会有更好看、更有意思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伦敦的文化生活,一个是因为它有这个名声,还有就是英国的创造性是非常了不起的,包括在建筑上,世博会那一年的英国馆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它在艺术设计创意上可能要数第一的。包括奥运会的开幕式,我觉得是非常有创造力的。伦敦有这个空间,包括演艺界、文化界,有一个允许它发展的土壤。所以伦敦有很多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它的创造性是很多城市没办法相比的。
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
带上《伦敦传》,探寻打开伦敦的正确方式
顾文豪:我想问下伟强老师你有几次去伦敦的经历?伦敦有什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标建筑和城市细节?
王伟强:蛮多的,一时说不尽,我想可能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比方说,有人去过上海市政府吗?我看在座的没有人去过,我在开会的时候去过。但是伦敦的市政府是开放的,你要想了解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你就去到它的市政府,它有一个盘旋的楼梯可以一直到顶层。里面有伦敦发展的大模型,有人给你讲解,然后你在靠河的高处可以看伦敦的金融区等等。
伦敦市政府姿态是开放的、融合的,让市民有归属感,而不是说门卫站岗,把你们都排除在外。我觉得这一点对中国人来说是观念性的颠覆。
在伦敦市政府的网站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白癜风的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