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除了疟疾,古人还害怕哪些流行病

除了疟疾,古人还害怕哪些流行病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荣获该奖项共三个人,其中一人是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作为青嵩素的重要发现者,该奖项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

从青蒿提取的青蒿素被认为是人类已知的最有效且见效最快的抗疟疾药物。

那么疟疾究竟是什么病呢?疟疾,以前被称为“瘴气”、“烟瘴”,认为是飘浮的雾气导致人们中毒。人患疟疾后会产生周期性高烧和寒战的症状,所以也俗称为打摆子。疟疾大概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传染病。古代早期,人们直接将疟写成“虐”,《礼记·月令》即称“民多虐疾”。东汉刘熙在《释名·释疾病》中,称“凡疾或寒或热耳,而此疾先寒后热两疾,似酷虐者也。”

《周礼》中所谓“秋时有疟寒疾”,即指此疫秋天多发。究其发病原因,《礼记》认为: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就会暴发疟疾,因传播疟疾的蚊虫繁衍密集。在历史上中国古人从来就没能抗击疟疾,每次疟疾流行都死人无数。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所有宫廷御医和民间中医都束手无策,最后是靠吃法国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树皮粉末,也就是奎宁治好的。

其实除了疟疾,古代还有一些可怕的流行病,如伤寒、传尸、疠风、虏疮也是古人最为害怕的传染病。

最早记录多种传染病的《黄帝内经》刻本

《周礼·正义》认为:“春气不和,民感其气,则为痟痛而在首也。”就是春天气温不稳,或冷或热便容易患头疼脑热,这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伤寒”。古代伤寒的概念很宽泛,一切由外部感染的疾病,均可称为“伤寒”。中国历史上第一波伤寒大流行,发生于东汉时,世界上第一部总结性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就是这一时期诞生的。作者张仲景是当时的名医,其宗族原来有多口人,建安元年(公元年)以来,不到十年竟然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七成死于伤寒。

“传尸”也是古代最厉害的一种传染病,有“尸注”、“遁尸”、“风尸”、“沉尸”、“飞尸”等许多别称。所谓“传尸”,其实就是“肺痨”,亦即肺结核。肺结核对古人的祸害历史久远,成书于先秦时的《黄帝内经》中已提到此病。古人为什么把肺结核称为“传尸”?华佗所著的《华氏中藏经》中有“传尸论”篇认为,“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大意是,这种病极容易传染,探视病人、死后吊丧都可能染上。隋代著名医学家巢元方则为肺结核起了新的病名,他在《巢氏诸病源候论》中提出了“五蒸”概念,其中的“骨蒸”就是结核病,意思是病深及骨,阴虚潮热由里透外,疴久难愈。

古人认为,肺结核的元凶是一种“虫”,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便称,“虫啮其心肺”,这些“虫”又称“痨虫”、“瘵虫”,其实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结核杆菌。疠风,即麻风病。又称“大麻风”、“天刑病”、“癞大风”、“癞病”等,是古人畏惧的又一恶性传染病。《黄帝内经》记载:“疠者,有荣气热腑,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古代将感染疠风的病人列为“不宜结婚对象”。据《大戴礼记·本命》记载,最晚在汉代已有“五不娶”风俗,其中之一就是“世有恶疾不取(娶)”。据记载,麻风病在隋唐时期曾一度大流行,唐朝廷在一些寺院专辟“疠人坊”,这也是中医院的开始。

虏疮,又称“宛豆疮”、“天行发斑疮”、“豆疮”,明清时则称为“天痘”、“疹痘”,即国际通称的“天花”。有关此传染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虏疮”这种传染病非中国本土病毒。当时坊间传,“永徽四年,此疮从西东流,遍于海中”。天花虽凶,但由于中国最早发现了防治天花的办法,因而天花在中国并未像在欧洲那样造成空前的灾难。据清朱纯嘏《痘疹定论》记载,在宋代赵恒(真宗)当皇帝时,已有“王素种痘”的记载。此种痘技术后传入欧洲,才有了更有效的“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手段。目前,天花是惟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治疗白癜风的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zd/11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