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全球首个发现抗疟疾药或可治帕金森
全球首个发现抗疟疾药或可治帕金森
南医院的实验结果显示,氯奎因和氨酚喹这两种抗疟疾药物,可有效地刺激脑部继续生长多巴胺神经元,使脑部能有足够的多巴胺量抑制帕金森症病状。帕金森症发病是因为人脑可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逐渐死亡而致。
新加坡与美国科研人员的研究发现,两种使用数十年的抗疟疾药物,可能可以用来治疗帕金森症。这是全球首个发现可使用这类药物医治帕金森症的研究。
医疗界目前仍没有根治帕金森症,或有效延缓病情恶化的方法。
人们患帕金森症是因人脑可分泌多巴胺(dopamine)的神经元(neurons)逐渐死亡而致。多巴胺负责神经信息传递,包括控制肌肉活动。
随着多巴胺量降低,病患的脑功能就会开始退化,反应变得迟钝、动作缓慢,接着肢体会不受控地抖动。
南洋理工大学和附属美国哈佛大学医院(McleanHospital)的十多名科研人员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氯奎因(chloroquine)和氨酚喹(amodiaquine)这两种抗疟疾药物,可有效地刺激脑部继续生长多巴胺神经元。这将使脑部能有足够的多巴胺量,以抑制病状。
这个历时四年的研究也发现,两种药物可降低神经元因发炎而死亡的概率。若神经元能完好地保存并正常运作,就能延缓病情恶化。
帕金森患者目前可服药控制病状,但药效可能在五至十年后就丧失,而药物可能造成患者四肢出现反常动作等副作用。一旦药效丧失,病患可选择动手术,通过刺激脑部深层组织,减轻病状。不过,这些疗法无法根治病情。
南大结构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系主任尹镐涉副教授(56岁)指出,如果研究成功显示这两种药物可在人脑内促进多巴胺神经元的生长,就能使帕金森患者脑内的多巴胺神经元数量,恢复到与正常人一样多,并正常运作。
研究团队下来得重新设计这两种抗疟疾药物的生物化学结构,以降低病患出现副作用的概率。
尹镐涉说:“这是因为目前人们服用抗疟疾药物时,可能只需一个月一次,或在出国的一周前才服用。帕金森症患者可能每天需服药两三次,有些甚至得终生服药,服药次数不同可能引发不一样的生理反应。”
这阶段的研究如果能顺利完成,他预计团队最快可在三五年内着手进行临床实验。
一年医药费可超过元
抗疟疾药物的副作用包括造成肠胃不适、发痒和视线模糊等。长期服用甚至可能出现躁郁或忧郁等心理症状。
全球约有万人患帕金森症。在新加坡,每名年满50岁者当中,有三人患帕金森症,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病例预计将增加。
根据美国数据,每名帕金森患者一年的医药费可高达美元(约新元)。尹镐涉认为,这个病症对任何国家社会都是极大的负担,最好能有应对方式。
他也指出,比起研发新药,使用已推出市场的药物来治疗帕金森症,能为病患节省更多医药费。
氯奎因和氨酚喹都是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使用的药物。氯奎因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末就用来治疗疟疾,直到疟疾寄生虫开始产生抗药性后才逐渐被取代。氨酚喹则是非洲一带国家目前用来对抗或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
科学刊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月29日刊登了这份研究报告。
想咨询有关详情或了解更多关于新加坡医疗服务,请随时致电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