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诊断 > 用穴得当,立竿见影超实用配穴总集一
用穴得当,立竿见影超实用配穴总集一
大椎、曲池、合谷
疏风解表,调和营卫。适用于调理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症、疟疾及一些热病。
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
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曲池、三阴交清热凉血,祛瘀生新。适用于调理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合谷、复溜发汗、止汗。适用于调理表虚表实之汗症(自汗、无汗)。
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曲池、阳陵泉舒筋利节,清利疏泄。适用于调理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足三里、三阴交益气养阴,健脾补虚。适用于调理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三阴交、至阴宣通下焦,理气行瘀。适用于调理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
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少商、商阳、合谷清热解毒,宣肺利咽,适用于调理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合谷、太冲宣导气血,镇肝熄风,适用于调理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丰隆、阳陵泉降逆通便,适用于调理大便秘结。
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足三里、承山通调肠胃,舒筋化瘀。适用于调理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
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内关、三阴交养阴清热。适用于调理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中脘、足三里燥湿健脾,升阳益胃。适用于调理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症,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症自除。
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鱼际、太溪滋肾清肺。适用于调理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大敦、关元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适用于调理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挾胃,属肝而络于胆。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
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合谷、足三里调理中焦,宣通胃府。适用于调理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
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大椎、内关调气行水,驱饮降逆。适用于调理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
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隐白、中脘健脾补气,升阳举陷。适用于调理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
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三阴交、至阴宣通下焦,理气行瘀。适用于调理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
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三里,下死胎及效。)
俞府、云门肃肺降逆、止咳定喘。适用于调理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
咳喘气促之症,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气海、关元、中极、子宫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适用于调理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
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
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足三里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适用于调理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
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环跳、风市、阳陵泉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适用于调理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三阴交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适用于调理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
音亮(新穴)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清利咽喉,启闭开窍。适用于调理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调理咽喉局部的病症。
大陵调气止痛,适用于调理足跟痛。
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调理足跟痛疗效甚佳。
十三鬼穴由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组成。
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适用于调理癫狂。
"十三鬼穴"是主调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
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
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
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
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
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
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哪个好全国最好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