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之生命体征的评估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之生命体征的评估



10月19日

第一章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第七节生命体征的评估(上)

(一)体温

1.体温的评估

(1)体温的产生与调节:产热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如使用冰袋、热水袋时)、对流(如开窗通风式)、蒸发(如乙醇擦浴降温时)四种。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温度时,辐射是主要的散热方式;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是主要的散热友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2)正常体温:口温为37.0℃(范围36.3~37.2℃),肛温为37.5℃(范围36.5~37.7℃,比口温高0.3~0.5℃),腋温为36.5℃(范围36.0~37.0℃,比口温低0.3~0.5℃)。

(3)体温的生理性变化:①昼夜差异。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14~20时体温最高,波动范围为0.5~1℃。②年龄差异。新生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其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随之波动;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因而体温偏低。③性别差异。女性较男性体温稍高。在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可轻度升高,因为排卵后形成黄体,黄体分泌的黄体酮有升高体温的作用。④其他,如运动、情绪、药物。日常生活中运动、沐浴、进食、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等因素均可使体温出现一时性增高。安静、睡眠、饥饿、服用镇静药后可使体温下降。

2.异常体温

(1)体温过高:体温过高称为发热。发热程度分为(以口腔温度为标准):低热37.3~38.0℃;中度热38.1~39.0℃;高热39.1~41.0℃;超高热41.O℃以上。

(2)发热过程

①体温上升期: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病人畏寒、无汗、有时伴寒战。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体温在数小时内升至高峰称为骤升,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为渐升,见于伤寒等。

②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病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呼吸脉搏加快,尿量少。

③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的调节水平。病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骤退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渐退见于伤寒。体温骤退易致病人虚脱。

(3)热型

①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0~40.0℃,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1.0℃。常见于急性感染病,如伤寒、肺炎链球菌肺炎、大叶性肺炎。

②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蝠度大,24小时体温差达1.0℃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脓毒症、风湿热、化脓性疾病等。

③间歇热:体温在39.0℃以上,持续数小时后又迅速降至正常,经过一天或数天间歇体温又升高,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结核病。

(4)体温过高的护理措施

①物理或药物降温。体温超过39℃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用温水或乙醇擦浴;降温措施半小时后测量体温。

②监测体温,高热时每隔4小时测量体温1次,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日2次。

③卧床休息。

④保暖,病人如伴寒战,应及时调节室温,注意保暖。

⑤补充营养和水分。

⑥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潮湿衣服。

⑦口腔护理。

⑧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指导病人及家属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及简易的物理降温方法。

(5)体温过低:体温在35.0℃以下称为体温过低。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病人表现为躁动、嗜睡甚至昏迷,心悸、呼吸频率减慢,血压降低,颤抖,肤色苍白,四肢冰冷。护理:保暖,升高室温至24~26℃,观察生命体征,每小时测体温1次,做好抢救准备。

3.体温测量的方法

(1)口腔测温法

①要点:口表汞端置于舌下热窝,此处温度最高,测量3分钟。嘱病人紧闭口唇含住口表,用鼻呼吸,不用牙咬,不说话。

②注意事项: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鼻腔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均不宜采用口腔测温;进食或面颊部热敷待30盆钟后测量;体温计不慎被咬破,先立即清除玻璃碎屑,然后口服蛋清液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病情允许者可服用富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以促进汞的排泄。

(2)腋下测温法

①要点:擦干病人腋下汗液,体温计汞端置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嘱病人屈臂过胸夹紧体温计,测量10分钟。

②注意事项:运动或沐浴者、腋窝局部冷热敷者待30分钟后测温。凡消瘦不能夹紧体温计,腋下出汗较多,腋下有炎症,创伤或手术病人不宜腋下测温。

(3)直肠测温法

①要点:协助病人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露出臀部,滑润肛表汞端,缓入肛门3~4cm,3公钟后取出。

②注意事项: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不宜直肠测温;坐浴或灌肠者须30分钟后测温。

4.水银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和检查法

(1)清洁消毒:不同类型体温计分别消毒。

①消毒液:常用70%乙醇、1%过氧乙酸、1%消毒灵。

②方法:先消毒再清洗,消毒时间5分钟;用冷开水冲洗后再放入另一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用冷开水冲净擦干备用。消毒液每天更换。切忌在40℃以上的热水中浸泡体温计。

(2)检查法:将所有体温计汞柱甩至35.0℃以下,同时置已经测试过的40.0℃以下水中浸泡3分钟,相差0.2℃以上、玻璃管有裂隙、水银柱自动下降的体温计弃用。

(二)脉搏

(二)脉搏

1.脉搏的评估

(1)正常脉搏: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为60~次/分,节律规则,强弱一致。

(2)生理性变化:脉率可受年龄、性别、体型、活动、情绪、进食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一般幼儿比成人快,老人较慢,女性比男性稍快,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增快,休息和睡眠时较慢。

2.异常脉搏

(1)频率异常

①速脉: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超过次/分,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贫血、疼痛、心肌炎、大出血前期的病人。

②缓脉: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见于颅内压增高、高钾血症、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的病人,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普尼拉明、利舍平等的病人。正常人可出现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多见于运动员。

(2)节律异常

①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1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代偿性间歇,亦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等病人。正常人过度疲劳、情绪激动或体位改变时也可出现。

②二联律、三联律、成对期前收缩:每隔1个正常搏动后出现1次过早搏动,称二联律;每隔2个正常搏动后出现1次过早搏动,称三联律;每隔1个窦性搏动后出现2个期前收缩,称成对期前收缩。

③绌脉(脉搏短绌):即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脉搏细速、极不规则,听诊时心律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常见于心房纤颤的病人。

(3)强弱异常

①洪脉:脉搏强大有力,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人。

②丝脉:脉搏细弱无力,常见于大出血、心功能不全、休克、主动脉瓣狭窄等病人。

③奇脉:当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称奇脉,又称吸停脉,是由于心包腔内压力升高使心脏舒张充盈受限所致。见于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心脏压塞的病人。

④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有如潮水涨落,故名水冲脉。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动脉瘘、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等病人。

⑤交替脉: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病人,由于左心室收缩力强弱不定所致,是左心衰竭的重要体征。

3.脉搏测量的方法

(1)测量脉搏部位:常选择桡动脉,其次为颈动脉、肱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和股动脉等。

(2)测量脉搏注意事项

①测量前30分钟无过度活动,无紧张,情绪稳定。病人有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应休息30分钟再测量。

②以示指、中指、环指指端置桡动脉表面,按压轻重以能清楚地触及动脉搏动为宜。

③不可以用拇指诊脉,以防止拇指小动脉与病人脉搏相混淆。

④正常脉搏测30秒,所测脉搏数值乘以2为脉率。异常脉搏、危重病人应测1分钟。若脉搏细弱触不清时,用听诊器听心率1分钟代替触珍。

⑤绌脉由两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者发“始”“停”的口令,计数1分钟,记录方式:心率/脉率。

⑥偏瘫病人测脉应选健侧肢体。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医考秘籍···









































北京白癜风的权威专家
治白癜风最好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cs/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