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泾阳疾控中心提示年4月26日全国

泾阳疾控中心提示年4月26日全国



年4月26日是第13个“全国疟疾日”,是我国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年,为促进群众在防控输入性新冠肺炎的同时,提高防控输入性疟疾意识,今年“全国疟疾日”宣传主题确定为“消除疟疾控新冠,同防输入再传播”。

一、疟疾(malaria)

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主要有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卵形疟等。

二、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疟疾现症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

传播途径:经媒介按蚊叮咬传播或/和血液传播。当蚊子咬人吸血时,把疟原虫带入人体血液,引起传播流行。疟疾亦可由输血传播。

易感人群:不同种族、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除具有某些遗传特征的人群外,对4种人体疟原虫普遍易感。

地区分布:全球疟疾主要分布在非洲、加勒比海地区、中美、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印度次大陆、南太平洋地区和东欧等。我国云南、海南、安徽、湖北、河南、贵州、西藏、江苏、山东、广西、广东、江西、浙江、四川、湖南、重庆、辽宁、上海、陕西、甘肃、新疆、福建、河北、山西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具疟疾传播条件。

季节分布:热带地区通常全年都能传播,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传播季节在5月-10月。

年龄、性别分布:各年龄组均有发病,通常以青壮年发病为多。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

三、临床表现

1.潜伏期

间日疟有长短潜伏期,短者一般为12?30天,长者可达1年左右;卵形疟与间日疟相仿;恶性疟一般为11?16天,三日疟一般为18?40天。

2.前驱期

初发患者发作前3?4天常有疲乏、头痛、不适、畏寒和低热等。

3.发作期

典型的疟疾发作先后出现寒颤、发热、出汗退热的周期性症状。但初发患者临床发作常不典型。多次发作后可见贫血、脾大。

恶性疟多起病急,寒颤、出汗不明显,热型不规则,持续高热,可达20小时以上,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较短。

4.发作周期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发作周期为隔天一次,但间日疟初发病例的前2?3次发作周期常不典型,呈每日一次;其后可呈典型的隔天发作。恶性疟一般间隔24?48小时发作一次,在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患者体温可不恢复正常。三日疟隔2日发作一次,且较规律。疟疾的发作多始于中午前后至晩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

四、怀疑得了疟疾该怎么办?

曾于疟疾传播季节在疟疾流行区住宿、夜间停留或近两周内有输血史,当出现发热情况时,应考虑疟疾的可能性。过去曾患过疟疾的病人,当出现原因不明发热时,应考虑再燃或复发的可能。当有上述情况发生时,医院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便于正确诊断,一旦确诊为疟疾,需按医嘱全程、规范服用抗疟药。

五、疟疾可以治愈吗?

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将缩短病程,并避免死亡;现有的最佳治疗方法,特别是恶性疟治疗方法,是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但如果治疗不规范则有可能会再次发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因病情延误而危及生命。

六、年疟疾防治宣传核心知识

1.疟疾是一种可防可治的寄生虫病,发病的典型症状是发冷、发热和出汗。

2.疟疾通过蚊子叮咬或者输血传播,预防疟疾最好的办法是防蚊灭蚊,禁止疟疾患者献血。

3.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高度流行区,出国前应当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做好个人防护准备。

4.派驻疟疾流行区的随队医生应当具备疟疾诊治能力,指导团组做好疟疾防护,并及时诊治可能的疟疾患者。

5.重症疟疾会危及生命,去疟疾流行区旅行后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途中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入境和就医时应主动告知旅行史。

6.医务人员应注意输入性新冠肺炎和输入性疟疾的鉴别诊断,对确诊的疟疾患者应按照《抗疟药使用规范》(WS/T--)给予规范的抗疟治疗。

7.疟疾患者应按照医嘱全程、足量服用抗疟药。

七、疟疾防治顺口溜

疟疾通过蚊子传,热带地区最常见。

发冷发热又出汗,延误就诊有危险。

及早治疗保平安,防蚊叮咬是关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cs/20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