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年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年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第一章健康管理概论

一、健康管理的概念和特点(Z)

答:健康管理就是在控制健康风险这个需求的基础上对健康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二、健康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Z)

答:主要目标:

1.完善健康和福利;

2.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3.预防疾病高危人群患病;

4.易化疾病早期诊断;

5.增加临床效用效率;

6.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病;

7.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

8.对疾病结局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三、健康管理的基本步骤:(Z)

答:1、了解健康(第一步是采集个人健康信息)(问卷+体检):

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等;

2)目前健康状况、疾病既往史、家族史;

3)生活方式:膳食、体力活动和运动、吸烟、饮酒、睡眠、休息;

4)体格检查;

5)健康知识、信念;定性调查;心理状况等

2、评估健康(第二步是进行健康风险性评估:是根据个人的健康信息(危险因素)对目前的

1).生活习惯、行为;

2).生理(体检)指标;

3).未来患病/死亡危险性进行定性或量化评估。

3、计划、干预、管理健康(第三步是进行健康干预: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来帮助个人采取行动、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控制健康危险因素。主要内容有:膳食指导、运动干预、心理疏导、戒烟限酒

四、健康管理的服务流程(Z)

答:1.健康管理体检;2.健康评估;3.个人健康管理咨询;4.个人健康后续服务;5.专项的健康及疾病咨询

五、健康管理基本策略的种类(Z)

答:有六种,他们是生活方式管理,需求管理,疾病管理,灾难性病伤管理,残疾管理和综合的人群健康管理

六、生活方式管理的概念(Z)

答:生活方式管理是指以个人或自我为核心的卫生保健活动。

七、疾病管理的概念(Z)

答:疾病管理是一个协调医疗保健干预与患者沟通的系统,它强调患者自我保健的重要性。

八、疾病管理的主要特点(Z)

答:1.以个体为中心,强调个体的健康责任和作用;2.以预防为主,有效整合三级预防;3.通常与其他健康管理策略联合进行

基本卫生保健

一、基本卫生保健的概念: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HealthCare)是最基本的、体现社会公平的、社区内的个人和家庭能够普遍获得的、能够接受且充分参与的基本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既是国家卫生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总体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可分割内容。

二、基本卫生保健的原则:

1.合理布局:即使人人接受卫生服务的机会均等。

2.社区参与:即社区主动参与有关本地区卫生保健的决策

3.预防为主:卫生保健的重点应是预防和促进健康,要以寻找和消除各种致病因素为核心。

4.适宜技术:卫生系统中使用的方法和物资应是能被接受的和适用的。

5.综合利用:卫生服务仅仅是所有保健工作的一部分,应与营养、教育、饮用水供给、住房同属于人类生活中最基本和最低的需要。

三、基本卫生保健的内容:根据《阿拉木图宣言》基本卫生保健工作可分为四个方面、八项内容。

(一)四个方面

1.健康促进:包括健康教育、保护环境、合理营养、饮用安全卫生水、改善卫生设施、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卫生、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等。

2.预防保健:在研究社会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客观规律及他们和人群所处的内外环境、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

3.合理治疗: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和有效药品,以避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促促使早日好转痊愈,防止带菌(虫)和向慢性发展。药物应用以“节约、有效”为原则。那些药物应用“愈多愈有效”、“愈多愈好”的观念是错误的。用药物不仅造成药物浪费,增加病家经济负担,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4社区康复:对丧失了正常功能或功能上有缺陷的残疾者,通过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的综合措施,尽量恢复其功能。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八项内容

1.对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

2.改善食品供应和合理营养;

3.供应足够的安全卫生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

4.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

5.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6.预防和控制地方病;

7.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

8.提供基本药物.

基本卫生保健的特点:

1.社会性:健康;

2.群众性:人人参与;

3.艰巨性:三次卫生革命一起来;

4长期性:慢性病、老龄化

五、基本卫生保健的意义:

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家庭意义/个人意义

1.充分享有健康权;

2.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3.提高人人健康水平;

4.提高精神文明水平

六、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

(一)以农村为重点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的第一个重点。

(二)预防为主预防保健是我国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的第二个重点。预防为主是建国初期所制定的卫生工作四大方针之一;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继续把预防为主确定为主要内容,不仅是我国建国以来卫生工作宝贵经验的总结,也是世界卫生工作发展的潮流-

(三)中西医并重振兴中医药是我国卫生工作三大战略重点的第三个重点,建国以来,在党的团结中西医方针的指导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新时期提出中西并重的方针,是以往团结中西医方针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医药和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政策保证。

(四)依靠科技与教育依靠科技与教育是卫生工作的基本策略之一,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表现,也是建国以来卫生工作长足发展基本经验的总结。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医学人才是发展卫生事业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必须提高到卫生工作方针的高度予以重视。

(五)动员全社会参与动员全社会参与是卫生工作的又一,它是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方针的发展和完善。动员全社会参与,包括了各级党政领导重视、社会各部门协作配合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六)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是卫生工作方针的核心,是党和政府对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卫生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七、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概念

在年第三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决议中指出:

“到年,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达到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两方面富有成效的那样一种健康水平。”通俗的说法是“年人人健康”(healthforallbytheyear,HFA)。

八、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产生背景:

1.新医学模式的形成;

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作用;

3.基本卫生保健的成本效益;

4.政府的责任;

5.人人健康是一种权利

九、中国基本卫生保健研究的主要进退:

年国务院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

年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

年《健康中国》;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年第一轮卫生改革;

年第二轮卫生改革

十、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具体目标: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到年全球应达到的具体目标:

1.全世界各国人民都能方便地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和第一级转诊设施的服务。

2.人人都积极参加自己及其家庭的保健工作,参加社区的卫生活动。

3.各地都有基层的卫生保健组织,都能在其政府指导下承担起服务范围内所有居民卫生保健的责任。

4.各国政府都要对其人民的健康负起责任。

5.人人都享有安全的饮水和环境卫生设备

6.人人都能得到足够的营养

7.所有儿童都接受了预防主要传染病的免疫接种。

8.发展中国家的传染病发病率到年不超过发达国家年的水平。

9.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控制和改善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以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促进精神卫生。

十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衡量指标

1.卫生政策指标

①人人健康的政治义务

②资源分配

③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程度

④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社区参与

⑤组织体制和管理程序。

2.与卫生有关的社会及经济指标

①人口增长率

②物质可及性

③收入分配

④工作条件

⑤成人识字率

⑥住房

⑦实物供应。

3.提供卫生保健的指标

①保障可得性

②物质可及性

③经济和文化可及性

④卫生服务利用情况

⑤基本卫生保健普及面

⑥转诊制度普及面

⑦卫生人力状况。

4.健康状况指标

①儿童营养状况及社会心理及展

②婴儿死亡率

③儿童死亡率

④产妇死亡率

⑤期望寿命。

十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的最低限指标:

1.政府接受政府认可,作为官方政策并承担义务

2.人人参与建或加强了人民群众参加实施的工作机构

3.经费保证至少投入5%的国民生产总值

4.重在基层适当比例的经费投资于地方

5.公平分配特别注意农村和边远地区

6.国际义务发达国家卫生经费至少有0.7%转拨给发展中国家

7.人人享有安全用水/计划免疫/医药保证/新法接生

8.儿童营养90%以上新生儿体重g以上/90%以上儿童体重符合相应年龄组的体重标准

9.婴儿死亡率低于50‰

10.人均寿命高于60岁

11.成人受教育率高于70%

1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元

十三、人人享受卫生保健的策略

1.人权;2.平等;3.义务;4.责任;

5自力更生;6.协作;7.高效;

十四、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修订后的全球指标

1.被认可为最高层政策的国家数;

2.发动人民参与实施发挥作用的国家数;

3.国民生产总值用于卫生的百分比;

4.国家卫生经费用于地方卫生服务的百分比;

5.用于基本卫生保健的资源得到日益公平分配的国家数;

6.得到并用于卫生的国际援助数额;

7.享受具体的基本卫生保健的居民百分比;

8.新生儿、儿童身体指数百分比;

9.婴儿、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0.按性别的出生时期望寿命;

11.按性别的成人识字率;1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十五、21世纪的世界卫生目标:

1.缩小健康水平差距;

2.提供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3.儿童生存与健康教育;

4.计划生育;

5.改善妇女健康与福利;

6.传染病控制;

7.预防与康复;

8.营养状况改善;

9.健康环境;

10.促进健康行为

十六、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总目标:

1.使全体人民增加期望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2.在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改进健康的公平程度。

3.使全体人民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卫生系统提供的服务。

十七、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具体目标:

1.将在国家内和国家间使用健康公平指数(healthequityindex)作为促进和监测健康公平的基础。最初以测定儿童发育(enfantgrowth)为基础来评价公平.

2.到年将实现在世界会议上商定的孕产妇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期望寿命的具体目标。

3.到年全世界疾病负担(diseaseburden)将极大减轻。拟将通过实施旨在扭转目前结核、艾滋病、疟疾、烟草相关疾病和暴力/损伤引起的发病率和残疾上升趋势的疾病控制规划予以实现。

4.到年麻风将被消灭:到年麻疹将被根除,淋巴丝虫病将被消灭;到年沙眼将消灭。此外,维生素A和碘缺乏症在年前也将被消灭。

十八、基本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

1.理论完善;

2.开发领导层;

3.今天更重要;

4.需求为导向(和需要的区别);

5.全民健康保险;

6.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关系

十九、健康保险全民覆盖的三个指标:

全民健康保险:覆盖的高度、广度、深度

二十、中国特色的“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模式:

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模式是“循证为依据,为健康管理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检测技术评估,利用云平台,适时监控,构建i-city智能健康城市”。

健康管理师是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大健康行业含金量最高的证书,是国家卫健委颁发的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全国统一考试且全国通用,无需年检,终身有效。

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高频考点

第二章临床医学基础知识

循证医学

概念:应用最多的有关信息(最佳证据),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确认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核心内容:

医生对患者建议或实施任何诊断,治疗或预防保健措施,都要尽可能基于可靠证据,证明这种措施确实对患有益,并尽可能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目前公认最可靠的证据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循证医学代表性成果是大量“临床指南”的制定和实施

问诊的主要内容

1.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状况,籍贯,病史陈述者,就诊时间,住址,联系方式

2.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3.现病史:此次患者患病的全过程

1)起病情况与时间包括起病原因与诱因,起病急或缓何时发病

2)主要症状特点:出现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演变过程,伴随症状

3)诊治经过

4)病程中的一般情况:患者精神状况,体力状态,大小便情况,睡眠状况

4.既往史:

平素健康状况,曾患疾病(包括传染病),外伤手术史,预防接种史,过敏史,特别要记录与目前疾病有密切关系的情况

5.个人和家族史

1)个人史:社会经历、职业及工作条件。习惯嗜好,有无冶游史;

2)家族史:直系亲属健康及患病情况,特别应询问是否有与患者患同样疾病的情况。有无遗传有关的疾病

6.(女性)月经和生育史:

1)月经史:要描述月经初潮年龄,周期,天数、经量、颜色,经期症状。末次月经日期,绝经年龄;

2)生育史:妊娠与生育次数

体格检查主要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1.视诊:医师用眼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的表现的诊断方法,用于全身一般状态和体征如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步态等

2.触诊:医师通过手接触被检查部位时的感觉来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可以进一步检查视诊发现的异常征象和明确视诊不能明确的体征,腹部触诊尤为重要,根据施加压力大小分浅部触诊和深部触诊

3.叩诊:是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的一种方法,分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

4.听诊:听诊是医师根据病人身体各部分活动时发出的声音判断正常与否的一种诊断方法,目前主要用听诊器的间接听诊法听心、肺、腹及血管杂音、骨折面摩擦音等。

临床实验室检查的主要内容

1、血液学检验:血常规、血型、凝血系列、溶血系列等

2、体液与排泄物检验:

尿、粪、痰、胸水、脑脊液、胃液、胆汁等尿液检查包括

1)一般性状尿量气味外观比重酸碱度;

2)化学检测尿蛋白尿糖尿酮体尿胆原尿胆红素;

3)尿沉渣检测细胞管型结晶体等

3、生化学检验:

1)糖、蛋白质、脂肪及其代谢检验;

2)血液和体液中的电解质和微量元素的检验;

3)血气分析和酸碱平衡检验;

4)酶谱检验;

5)激素和内分泌功能检验;

6)药物和毒物浓度检测

肝功能检验内容:

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测定血清蛋白电泳,血清总胆红素测定,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旧谷丙GP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旧称谷草GO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

肾功能检测内容:

1)肾小球滤过功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测定;2)肾小管重吸收,酸化功能

4、免疫学检验

1)免疫功能检查;2)临床血清学检查;3)肿瘤标志物的免疫学检测肝癌患者甲胎蛋白(AFP)升高,前列腺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升高,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单独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作为肿瘤诊断依据。

5、病原学检验:

1)感染性疾病原体检查;

2)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查;

3)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检查;

4)细菌耐药性检查

疾病的X线图像改变:

1、大小改变:如心影增大;

2、位置改变:如关节脱位

3、形态改变:如各种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骨骼关节系统发育异常、肿瘤、炎症、外伤等都产生形态变化

4、轮廓改变:如心脏病、心包病变、骨关节疾病

5、密度改变:如肺内渗出、肿瘤致肺内异常密度增高、骨骼炎症、肿瘤致骨密度降低或破坏

6、功能改变:如心包积液心脏搏动减弱或消失

CT检查优缺点

优点:

1、为人体组织断面像,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X线2、能良好地显示人体内各部位的器官结构,发现形态改变、组织密度变化缺点:

1、有射线

2、难发现器官组织结构的功能变化

3、个别部位由于伪影影响检查结果,常见的为颅底部骨伪影影响后颅凹脑组织检查

4、因成像野的限制,不宜检查四肢小关节

5、难以显示空腔器官的粘膜变化

6、做强化扫描时有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存在

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

1、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理特性

2、检测某些囊性器官(如胆囊、胆道、膀胱和胃等)的形态、走向及功能状态

3、检测心脏、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态,包括对各种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及闭塞性血管病变的诊断

4、检测脏器内各种占位性病变的物理特性,根据占位性病变的声学分型,鉴别占位病变的实质性,囊性、囊实混合性,部分还可鉴别良恶性

5、检测积液(如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胆囊积液、肾盂积液等)的存在与否,以及对积液量的多少做出估计

6、产科上可确定妊娠,判断胎位、胎儿数量;确定胎龄,评价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发现胎儿畸形;评定胎儿生理功能,超声引导下还可对羊水、脐血、胎儿组织取样做染色体等实验室检查,或对胎儿进行宫内治疗

7、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做针吸细胞学或组织活检,或进行某些引流及药物注入治疗

MRI图像的优缺点

优点:

1、无射线2、可完成矢状、冠状、横切、斜切等多轴成像3、图像不受人体正常组织的干扰,不产生伪影4、其强化扫描造影剂无不良反应

缺点:

1、MRI成像检查时间较长2、患者置于磁体内有恐惧感3、小关节、小部位的成像开展不普及4、费用高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

心电图主要应用于心脏疾病的诊断,还广泛应用于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手术麻醉、药物作用和电解质紊乱的监测、航天、登山运动员的心电监测等。1、诊断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障碍2、心肌梗塞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演变是诊断的可靠依据3、对房室肥大心肌受损和心肌缺血的诊断有帮助

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内镜可以直接观察脏器内腔病变,确定其部位、范围,并可进行照相活检及进行治疗,在诊断上,应用最广的是消化道和支气管内镜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范围:食管、胃、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内镜检查范围:结肠、小肠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范围:气管、支气管

药品的概念: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应遵循的原则

1、合理选药:首先分析可能的致病菌并据此来选用敏感二代抗生素,病情加重时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可能感染的菌群来选用抗菌谱广的药物2、合理用药: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介入治疗的概念:在医学影像或内镜的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通过药物、物理、化学等手段直接消除或减轻局部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具有微创、可重复性强、定位准确等特点

放射治疗的原理和副作用:

原理:利用放射线如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α、β、γ射线和各类X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X线、电子束、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等治疗疾病副作用:取决于不同细胞对射线的敏感性,与放射治疗部位面积计量及射线性能相关

全身反应包括:

1、血液系统: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2、消化系统:纳差、厌食、恶心、呕吐;

3、神经系统:嗜睡、失眠等

物理疗法的临床应用:

1、各种炎症尤其是慢性炎症的恢复治疗;

2、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恢复治疗;

3、各种原因导致的肌内损伤的治疗;

4、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5、有一些疗法如超声波扩大了原有的作用成为外科手术工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tsdnwx.com/njcs/193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