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疟疾 > 疟疾常识 > 继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新药后,又有哪些发现
继屠呦呦发现治疗疟疾新药后,又有哪些发现
尽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疟疾每年导致的死亡从年的84万到年已经降低到了44万,但是在热带地区(尤其是非洲地区),疟疾仍然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因而开发出新的、廉价的抗疟疾药物对人类健康有着重大意义。
重磅!科学家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SC重症疟疾由恶性疟原虫引起,会导致危险的循环系统疾病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果感染者未得到及时治疗,就可能死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之一是疟疾寄生虫是一个“变形人”,使之难以治疗。另一方面,现在用的药物青蒿琥酯和奎宁具有一定副作用,并且越来越多的寄生虫对治疗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开发出具有新的作用机理的新药迫在眉睫。
近日,医院德国感染研究中心(DZIF)的科学家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化合物可以治疗人源化小鼠身上的重症疟疾。这个药物开发的起点是苯甲脒衍生物,它们可以有效治疗几种动物寄生虫,但是由于副作用太大并未被使用。科学家们就尝试修饰这些物质让它们适合用于治疗重度疟疾。修饰后的物质副作用更小,但是抗寄生虫的效果并未削弱。
为了进行测试,研究人员使用了具有人血细胞的人源化小鼠,并使之感染疟原虫患上重度疟疾。在这种模型中,SC对晚期疟疾有效。尾静脉注射药物后的详细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毒理学研究表现出相似的阳性结果。
二环吖丁啶可能成为未来新一代的抗疟疾药物不久前,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文章,通过活体筛选的方法,发现了一类二环吖丁啶类小分子,对疟疾有着显著的效果,可能成为未来新一代的抗疟疾药物。该研究通过筛选类似天然产物的复合物库,发现了一些具有抗疟前景、对疟原虫表现出高活性的小分子。
新发现的第四类抗疟疾分子属于二环吖丁啶类化合物,它们能抑制苯基丙氨酸tRNA连接酶,属于一种新的抗疟疾靶标。在不同的小鼠感染试验中,一次性低剂量服用二环吖丁啶能治愈各个阶段的疟原虫感染,包括肝期疟疾的人源化小鼠模型,因而该类分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其中尤其值得